本文照片由77岁的退休编辑、同志母亲吴幼坚2024年11月12日下午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读者说:谢谢您给我带来的温暖
我的回忆录经文友杨西北热心推介,在他加入的作家群、知青群陆续引起些反响。不久前他发来截图,我的回应可能亦转给了对方——
西北:说你的经历可以拍电影。
吴幼坚:我的经历在同辈中显得很普通,不值得拍电影,除非有电视剧《父母爱情》那样的编导、演员,才能将普通人的活法真实呈现,引起共鸣。我尽量写回忆录,能引起一些读者关注就挺欣慰了。

吴幼坚:感谢你的朋友们对我回忆录的关注认可。我凌晨发表第112篇后睡觉,起床看到儿子远涛从旧金山湾区给我的微信,说:“这篇不错,完整而浑成。”他提了字词句方面的若干意见,我参考做了修改。因公众号限定修改一次,20字以内,有些地方我只能在原稿改。
曾与我在《广州文艺》共事16年的作家岑之京,调离杂志社后一直在出版社任职,他看到回忆录中吴有恒认为之京比其父岑桑小说更有岭南风味,就在群里与我交流——
岑之京:感谢吴老对我那些幼稚的习作的鼓励和指教。
吴幼坚:可惜你没有继续花时间精力写小说!父亲一直很关心《广州文艺》,他看了《作品》和被称为“文坛四小旦”的四本市级文学月刊:《萌芽》(上海)、《青春》(南京)、《芳草》(武汉),《广州文艺》(广州),对我说刊物各有特色,感觉《广州文艺》略胜一筹。这应与我们地处历来“得风气之先”的南国都市,办刊思路较活有关。
岑之京:远涛可以说是你的第一个读者、校对及责任编辑。
深圳一位读者在公众号赞赏20元,并在文章后留言:“谢谢您给我带来的温暖。”我复:“你好!你关注我两年,第一次留言,我很高兴,只是还想听你具体些说说‘带来的温暖’,行吗?”对方尚未回应,我希望能进一步交流。网络可以理解为虚拟世界,但与现实世界有无法分割的联系,有些偶遇是愉快的。比如11月11日请我饮茶谈心看电影的朋友,就是偶尔刷到我公众号而重新联系的。一位阳山老友的女儿,也在公众号发私信问“你还记得我吗?”她说自己是某某的女儿,现在在珠海。我当然记得,她父母都是工程师,我是在水库工地指挥部认识两位,那时我若回县城一两天的话,还去他们家吃饭洗澡睡觉。我复:“你好!我记得你的名字,现在的模样和小时候不同,见到也未必认得出了。你哥嫂在广州吧?阳山还有什么亲属长住?”她:“在广州的是我弟弟和我弟媳,他们也退休了。阳山还有两三家人呢,亲戚啊,都是小字辈的侄女。”我:“我回阳山只是见了原文工团同事,其他行业的不熟,估计老人也有很多离世,或者迁走了。连你弟弟都退休了,我就更老啦。幸而身心仍健康,所以还能写点东西,并去外地走走。祝你和家人都健康快乐,享受人生!”
按时间顺序发11月12日东山湖公园随手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