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忆录】重新上班(109)

(2024-10-07 09:00:45)
标签:

吴幼坚

77岁同志母亲

1980年重新上班

负责校对一报一刊

人生

分类: 岁月留痕情意在—往昔
【回忆录】重新上班(109)
题图:黄昏湖上一只红冠黑水鸡的剪影。77岁阿坚2024年10月3日18:00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回忆录】重新上班(109)

【回忆录】重新上班(109)

       远涛满月不久,我们从珍姐家回到广雅自家。阿波和我、小保姆阿衡,三个人给新生儿喂奶、洗澡、换衣、哄睡,同时解决我们的买菜做饭洗衣。1980年11月广雅建校92周年,这是文革结束首次举办校庆活动,我抱着不足40天的儿子参加。海内外广雅人奔走相告,尽可能回母校欢庆。我父母破例来到广雅,我迎上前带去校门口接待处。学生招呼老人在家长签名簿签名,父亲笑道:“我是30年代初的广雅学生,是家长也是校友啊!”不过他没读到毕业,离校后也没与师生联系,倒是一家三代与广雅结缘。先后入读广雅有:父亲、大哥、我、弟弟、三妹、大姐的儿子等六人,连大嫂的妹妹共七个学生,加上二女婿是广雅教师,外孙远涛后来入广雅托儿所,所以共有九个广雅人。

       少年吴有恒从恩平考上省立第一中学(广雅当年名称),记得广东学生住“东斋”,广西学生住“西斋”,如今这些建筑都不存在了,但山长楼、冠冕楼等古迹犹在。我抱着远涛陪父母参观校园,忽然章立鸿迎面而来,叫一声“吴老师、曾老师”,就走在我身旁。我心想这算怎么回事?认得他的老师同学,别误会他和我是一家!我低声说:“别跟着我!”他笑笑,还走了一段。此后每年校庆他都回广雅,在1960级学生集合点等我,同学们已见惯不怪。


【回忆录】重新上班(109)

【回忆录】重新上班(109)
阿坚抱着40多天的远涛在冠冕楼前古老石桥留影。


父亲记得他上世纪30年代初进入广雅中学读书时住在东斋。


       三个月很快过去,我准备回《广州文艺》上班了。听同事们说,编辑部已从清泉街(应元路)搬到环市东路377号办公,我从位于西村的广雅中学回单位,比原先远一大截。阿衡是未婚农家女,无法独立照顾婴儿,我们唯有辞退她。珍姐找到仰忠街的邻居黎姨,答应把远涛带回家照料。黎姨有儿有女经验丰富,我和阿波顿时松一口气。没想到我第二天睡了个好觉,上午回娘家看望妈妈,傍晚才回到广雅。刚走进后门,远远就看到黎姨抱着远涛等我。她望眼欲穿地把孩子送我怀里,说昨晚换了陌生环境,孩子整夜啼哭,整层楼的人都被吵醒,对不起,我不敢替你带孩子了。阿波父母早逝,我父母年老,珍姐要上班养家,怎么办呢?妈妈想起退休女工仲姨,我设法找到就住盘福路尾的仲姨(远涛叫她仲伯伯),她答应白天把孩子送去,晚上接回广雅。仲姨住某局宿舍大院,丈夫是技术员,她脾性温和,家中整洁,几个儿女都懂礼貌,也很喜欢远涛。她负责婴儿一日三餐、哄睡、玩乐、洗澡、更衣等等不轻松,我们每月付45元费用很实在。

       45元已超过我本人月薪,夫妻俩伙食、孩子衣物等开支,全靠阿波几十元工资。我在家安胎大半年,《广州文艺》对我足够照顾。期间遇到提薪机会,名额有限,我觉得没资格,单位却按规定给我加薪。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编辑部上下都如此厚待我呢?为鼓励生育独生子女,规定母亲可休假一年,我主动只休三个月。那时有网兜代替传统背带,孩子在大人怀里方便照看。阿波每天早上用网兜带儿子,骑单车到盘福路仲姨家,我傍晚去接儿子回广雅。上班路远中午无法哺乳,儿子三个月就断奶,吃大庆全脂甜奶粉加淮山粉,仲姨还会按经验给他添加辅食,把远涛养得结实可爱。我们没买过进口奶粉,太贵了负担不起,而且能吃上国产奶粉就很幸福了,在阳山,多少农村孩子压根没尝过奶粉,都是喝粥水、吃番薯玉米长大的。

       上班后看到一封读者来信,已由主编加批语让全体同事传阅。写信人说,拨乱反正以来,杂志渐多,可惜普遍未严把校对关。贵刊是差错少的杂志之一,近三期却每期均出现二三十处错漏,列表如下……我看完笔力遒劲字体端庄的信,给“邮电部老干部管理处”的“丁戈”去信致谢,解释说我休了三个月产假,近三期杂志是编辑们校对的。很快就有回信,“丁戈”不是我想象的管理老干部的中青年,而是一位65岁的离休老人。他说给几家杂志写过信,唯独贵刊有回音,可见从领导到员工对质量的重视。“文革”前,丁戈曾任《人民邮电》副主编,杂志社决定寄赠《广州文艺》及新创办的文艺大报《南风》,请他义务把关。他欣然应允,但说自己已订《广州文艺》,特汇款来订《南风》,不占公家半点便宜。此后丁戈果然按月来信纠错。我虽然编过剧本写过报道,但作为一报一刊的惟一校对,知识仍欠缺。我要求自己能查出原稿错了编辑尚未改正的毛病。丁戈多次来信勉励我。他说自己在抗战爆发后奔赴延安,曾在军事电台和中央军委下属通讯学校工作。本名汤汉章,笔名丁戈,意即革命队伍的普通一兵。还说,办报刊要高度负责,白纸黑字是要留给历史的。他的话使我更热爱平凡而不可缺少的校对工作。

       记得第一次回杂志社,我清早就在西村总站坐公共汽车,经克山等几站到火车站,再转车经环市西、环市中,直到环市东。看起来是一条直路,实际车少乘客多,挤不上或堵车严重,途中很费时间。我找到环市东路377号,隔着铁门望院子,花木扶疏,寂静无人,便按响门铃。里面传出大嗓门:“边个啊?边个啊?(粤语:谁呀?)”出来一瘦削老人,问:“点解你咁早来稳人啊?(粤语:为什么你这么早来找人呀?)”我答自己是《广州文艺》的。老人边开门边说,怎么没见过你?我解释休完产假从西村来上班,怕迟到,他说:“个个都无咁早返工,你以后都唔使咁赶喉赶命。(粤语:人人都没那么早上班,你以后也不用这么赶时间)”从这天起,我认识了周伯——周策源,命硬心善的人。他曾是某粤剧团文武生,在50年代初的“三反五反”运动中挨整,押送青海劳改。几十年不知他怎么熬过来的(我后悔没请周伯讲讲往事),等回到广州平反冤案,早已无家可归,妻离子散。周伯听说妻儿去了香港,花钱在香港报纸登寻人启事,但没有任何回应。文化局安排他住进广州文艺小院,晚年不至于孤苦伶仃。周伯喜欢听、唱粤曲,喜欢用毛笔把打油诗写在报纸上,张贴在门边、过道、卫生间等处,提醒各位爱惜粮食、节约水电之类。有些年轻人没做好,周伯就大声批评,也有些人是半开玩笑惹火他。有人说,周伯好似个个都呶(粤语:骂),就是不幼坚,他答:“幼坚样样都做得好,我梗系唔佢啦!(粤语:我当然不骂她呀。)”主编刘家泽脾气暴,同事也说过类似的话:“老刘几乎个个都呶过,就系无幼坚(粤语:就是没骂幼坚)。”因为我认真做事,没出什么差错,主编满意呗。

       每天我的轨迹:早上到环市东上班,中午在杂志社吃饭。杂志社没集体开伙,我们曾在广州友谊商店职工饭堂搭食,也曾各自在办公室煲饭、煮面,或去附近新开的荣记吃粥粉。我五年如一日用电热杯煮汤面,若去荣记就买最便宜的鱼骨腩粥。有时买两瓶酸奶或买一小碗糯米饭做午餐。生完孩子的我没发胖,反而因为劳碌偏瘦,体重保持100斤。下午没规定坐班,我三四点先回盘福路娘家,五点后去仲姨家接远涛。用网兜将儿子挂在胸前,走20分钟去东风路搭车。正逢下班高峰,很久才有车靠站,乘客蜂拥而上,我总是最后一个。上去立即转身面向车外,用手臂护住孩子。景物匆匆掠过,儿子沉沉入睡。汽车开过东风西旱桥,拐进西村总站,乘客各自归家。我家已退还女生大楼楼梯底,三人住科学馆楼顶,待会让儿子在床上睡,我和阿波就能安心吃晚餐了。一般七点多开饭,如果等车的人太多,我怕下一趟也挤不上,就宁愿选择步行。网兜里的儿子可不轻,我像一只母袋鼠,却没法跳跃,只有一步步向前。走到旱桥顶就沿楼梯下去,经广雅前门到家已八点,阿波还在耐心等母子俩。

      每日劳累都没啥,比较麻烦的是每半月一次,要去沙河的印刷厂校对。该厂前身是八路军总政治部印刷所,于1938年抗战时期在陕北延安小砭沟选址建厂。80年代初仍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215工厂,后来改为广州华南印刷厂,厂址在沙河濂泉路42号。濂泉路不陌生,小时候几姐妹去白云山滴水岩抓小鱼虾,就从沙河走濂泉路到山脚下的溪流。问题现在不是去玩而是去工作,时间相当紧迫。早上我赶回环市东377号,司机开“三脚鸡”(三轮摩托加可载人载货拖卡)送我去濂泉路42号,他就开车走了,要运货或干其他活。当天我要校对一本杂志和一份报纸清样,捡字工人逐一改正错漏,我最后校对一遍就签名付印。《广州文艺》是月刊,《南风》是半月刊,所以一次轻松些,另一次工作量双倍。中午在厂里搭食,校对室员工午休,我则自觉加班,否则当天做不完。校对室领导问过我情况,不止一次对员工说:“你们有大学毕业生,有干了一二十年的老员工,人家高中毕业,工资40多元,独立完成一报一刊校对,不简单吧?”还感叹:“你们领导也够省心的,编辑、主编都没来,就让校对签名付印!”我淡然一笑,心想编辑、主编都知道我有能力把关。父亲任总编辑的《羊城晚报》陆续招员工,《广州文艺》有作者带着副主编高乃炎的信来广雅,请我帮忙推荐他去晚报,我答应把材料转给父亲,不久他就凭实力当上晚报记者。有人建议我也进晚报,先当校对以后再转编辑,福利待遇也会好些。我觉得没有必要,人要知恩知足,《广州文艺》需要我,我就安心做校对。

       傍晚完成校对任务要回家,不好让司机在单位等电话开“三脚鸡”来接,不然他要算加班的。那时没有出租车,就算有我也舍不得花钱。沙河濂泉路服装市场1980年前后已兴起,那一带灯火通明人声鼎沸。我沿濂泉路走到沙河坐公共汽车,换乘几趟回到广雅已夜深。凡是我要去印刷厂,都由阿波骑单车去盘福路接儿子。我拖着疲惫的双腿上三楼,顶层11平米小屋透出灯光。迈进门,走到大床旁,端详儿子熟睡的样子,我已十几小时没抱他了。“涛涛,涛涛……”我抚摸孩子嫩滑的脸,轻声呼唤,明朝阿波要送他去仲姨家,母子来不及亲热。儿子睁眼认出妈妈,伸手要抱抱,我把他搂进怀里,倚靠着土沙发,累呀饿呀都不在乎,享受我最幸福的时光。


【回忆录】重新上班(109)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广州文艺杂志社大部分成员在环市东路377号院门口合影。前排左起:朱光天、彭泓冰、陈茹、曾应枫、陆龙威、杨家聪;中排左起:岑之京、詹忠效、钟子硕、王璞、吴幼坚、卢慧龄、高乃炎、刘家泽、谭龙生;后排左起:方亮、黄铮、周金灼、霍之键、李树政、林司机、梁建生。

【回忆录】重新上班(109)
丁戈(左一)与战友们在延安北关外联防军司令部通信训练队合影(1946年)

【回忆录】重新上班(109)
1980年广州文艺杂志社附近出名的建筑是广州友谊商店和白云宾馆。

【回忆录】重新上班(109)
印刷厂排字女工在工作。

【回忆录】重新上班(109)
儿子三个月就断奶开始吃大庆奶粉、淮山粉和添加辅食。

【回忆录】重新上班(109)
仲姨(远涛叫她仲伯伯)、她女儿抱着远涛的三人合影。

【回忆录】重新上班(109)
阿坚在广雅科学馆三楼大阳台逗弄儿子,后景是冠冕楼屋顶。

【回忆录】重新上班(109)
阿波在科学馆三楼大阳台用童车推儿子。

【回忆录】重新上班(109)
阿坚与邓华略(广雅校友,当时在广雅工作)各自抱着孩子在广雅校园合影。

【回忆录】重新上班(109)
阿坚与邓华略(广雅校友,当时在广雅工作)各自抱着孩子在广雅校园合影。

【回忆录】重新上班(109)
远涛在科学馆三楼大阳台推车学走路。

【回忆录】重新上班(109)
远涛在科学馆三楼大阳台推车学走路。

【回忆录】重新上班(109)
阿坚和远涛在广雅校园留影。

【回忆录】重新上班(109)
阿坚和远涛在广雅湖心亭旁。

【回忆录】重新上班(109)
阿坚和远涛在广雅濂溪祠旁古老石桥留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