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经历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标签:
吴幼坚77岁同志母亲茶山坑口知青图文集江筱梅图文集人生 |
分类: 岁月留痕情意在—往昔 |

吴幼坚回忆录知青生活篇章
73)【回忆录】落户新圩公社
74)【回忆录】逐渐适应乡村生活
75)【回忆录】春节组建宣传队
76)【回忆录】倔强的青春
77)【回忆录】我们在成长
78)【回忆录】月光下的凤尾竹
79)【回忆录】返穗探亲
80)【回忆录】三次参加修筑水库
81)【回忆录】离别新圩去江英
82)【回忆录】这里真是穷山区
83)【回忆录】感受赤贫
84)【回忆录】与未婚夫共度春节
85)【回忆录】感情交集一九七一
86)【回忆录】海康县火炬农场
87)【回忆录】碰运气过海安港
88)【回忆录】临高县红华农场
89)【回忆录】白沙县牙叉农场
90)【回忆录】与弟妹相会在海南
91)【回忆录】有知青逃港被抓
92)【回忆录】献给阳山的青春

即将成为知青的广雅毕业生与校领导及班主任老师等合影。原图上方字样:广东广雅中学1964年光荣参加茶山公社、加禾农场、青年农场农业生产的高中毕业生留念
64.9.1
转载:值得怀念的日子
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日子刻骨难忘。我相信一九六四年九月二日就是这样一个日子。因为从那一天开始,我们有了一个身份叫做“知青”,这个身份一辈子甩不掉。哪怕回城了,也叫“回城知青”。如今将迈入八旬,也不过加了个“老”字,是“老知青”。
当年高中毕业离开广雅校门,由城市到农村,落差很大。知青独特的身份和文革的特殊岁月,让我们这批人经历了劳动的艰苦和生活的清苦,还有思想困惑的痛苦,时间长达十一二年之久,虽耗尽了青春,却也有珍贵而独特的收获。时隔六十年,在茶山坑口的生活往事依然铭记难忘。回顾这段青葱岁月。应该冠以“不幸”二字。这当中,我们六四届知青大多度过了苦难和迷茫,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的一切,使我们加深了对底层生活的认识,也慢慢成长和坚强起来。在这段“不幸”的岁月里,我们也有幸得到了来自贫下中农和农村干部对知青的关心爱护。我们当中有成为村里的电工、会计、教师、赤脚医生的,有抽调到公社农科站、公社革委会工作的,其中当教师的最多。广雅学子“教”与“学”的宝贵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坑口的青少年,至今三代人。这一切,加深了大家对基层和社会的了解,奠定了以后为人处世、奋斗事业的坚实基础。
知青的苦难经历也是一种精神财富。回城伊始,插队的年限不算在工龄内,知青中多数人要从最低层的工种做起,工种差工资低,我们没埋怨辛苦;等到好不容易成了家,又碰上“只准生一胎”的政策,我们不怨遗憾;待到上有老下有小时,有的就遇上失业潮下岗了;临到老年,还有老知青没社保,更多的是社保金不高,甚或病痛加身等等。凡此种种,我们都经历着,都承受着,大家已经熬过来了。我们不怨天尤人,已然百炼成金,懂得了如何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懂得了如何干干净净生活,清清白白度日。
茶山人民也没有忘记知青。在我们下乡三十周年、四十周年和纪念下乡五十周年的重大日子,公社(镇)组织我们回来召开纪念大会,欢迎我们回家!如今不觉六十年过去,茶山、坑口依然在我们心中,日子永远铭记,情怀永远不变!

我和大多数的广州人一样,在广州土生土长,广州的昨天和今天,深深地成为每一个广州人终身难以忘怀的记忆。
广州西关古老大屋,更是我梦中的家园。1964年,我从那里走向社会。是时代的洪流,让我离开故居,到农村生活了二十三年。正是这段青春岁月,使我从一名西关娇娇女成长为一名坚强的劳动者。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读书不多,但我们都经历过严峻的社会大学的洗礼,我们身上有着一种坚毅与勤劳的品格和乐观与进取的精神。
改革开放,我和家人重新创业,改变了命运。这些年来,尽管曾有过许多的曲折坎坷,生命的美好就在于不断地追索。
1999年,55岁。平平安安退下来,开始尝试写作。踏入七十岁,回过头来看人生,没有什么遗憾。静下心来,将历年小作品整理、’归纳,编印成书,以一个小女子的角度,讲述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