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知青经历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2024-06-19 07:38:23)
标签:

吴幼坚

77岁同志母亲

茶山坑口知青图文集

江筱梅图文集

人生

分类: 岁月留痕情意在—往昔
知青经历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本文照片由77岁阿坚2024年6月13日下午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知青经历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知青经历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文友陈茹转来杨西北微信:“漳州新组了一个漳州知青作者群。全部是这几年在中国作协下属一个机构搞的知青征文作品获奖者。我将吴幼坚昨天发的回忆录转过去。”那是我第92篇回忆录,也是忆述知青生活的最末一篇。感谢西北如此热心推介我的回忆录,为方便感兴趣的读者阅读,我列出有关篇目如下——

吴幼坚回忆录知青生活篇章

 (个别标题与公众号不同) 

73)【回忆录】落户新圩公社

74【回忆录】逐渐适应乡村生活

75)【回忆录】春节组建宣传队

76)【回忆录】倔强的青春

77)【回忆录】我们在成长

78)【回忆录】月光下的凤尾竹

79)【回忆录】返穗探亲

80)【回忆录】三次参加修筑水库

81)【回忆录】离别新圩去江英

82)【回忆录】这里真是穷山区

83)【回忆录】感受赤贫

84)【回忆录】与未婚夫共度春节

85)【回忆录】感情交集一九七一

86)【回忆录】海康县火炬农场

87)【回忆录】碰运气过海安港

88)【回忆录】临高县红华农场

89)【回忆录】白沙县牙叉农场

90)【回忆录】与弟妹相会在海南

91)【回忆录】有知青逃港被抓

92)【回忆录】献给阳山的青春


       有读者在公众号给我发私信,只有一句:“我六四年知青。”

       我回复——

       你好,知青朋友!我看到你是南昌的,我在《广州文艺》当编辑时,去过南昌组稿;第一次去江西,是1966年深秋,文革期间长征步行串连,花一个月从广州走到井冈山,再花一个月从井冈山走到韶山。我发表过回忆录讲述这件往事,你若感兴趣可以查看一下。但我想更能引起你关注的,应是我关于知青生活的回忆吧。即使同样有知青经历,但每一独立个体感受都不同,这是必然的,正常的。有位与我相识几十年的男士来信:你在公众号的回忆录我天天看,很难理解你们去穷乡僻壤插队那种劲头!我中专毕业分配到某公司秘书科,但驻校部队的人认为方向不对,应到农村!我和班上同学对此都是十分抵触的。我对‘支农’没什么觉悟,虽然是干杂活,什么商店经理、书店经理、职工教育,但一直努力要求回城,创造条件返广州。以不懈的努力捱了15年,给人生留下巨大的伤痕!什么青春无悔、岁月静好,我总觉得矫情。当然,你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与我很不相同。我还没给他回信,也不求读者都理解我们当年的想法做法。之所以用回忆录的形式发表,正如一位福建老知青所说:你写的回忆录很有意义。给历史和生活留下了一份真实的记录。

       恐怕当过知青的人,都不会用“岁月静好”形容难忘的岁月。至于是否“青春无悔”,则要看如何理解。5月20日,我接到快递来的两本书,一本是集体图文合集:《热血青春  苦乐年华——东莞茶山坑口村知青60年岁月情》, 再版编印组”写道:“这是关于一群60年前高(中)考落榜后被时代潮流推送至东江下游寒溪水河畔埔田区当时的人民公社生产队插队务农的懵懂少年的照片、人生记忆与点滴故事。岁月如歌,更感恩那片多情的热土,感恩那淳朴的乡亲乡情,也感恩我们自己的付出,感恩秋光杂志社以及所有帮助支持我们出版这本书的人们。”与我通信落实赠书的,是广雅学姐甘永翔,她弟弟曾与我同班,不过我和她并不熟。看完这本书我才了解到,她和同学们比我们上山下乡早四年,我们的回忆录叫《广雅知青阳山情》,他们的书其实就是“广雅知青茶山情”。

       快递的另一本书是江筱梅的图文集:《西关小女子》。江筱梅世居广州西关,其舅公潘达微和叔公江孔殷,都是清末民初著名的社会贤达(详见百度百科)。1964年她在广州第四中学高中毕业后去东莞插队,这次她委托甘永翔送书给我。 我和两位学姐都是老知青,阅读两本书有很多共鸣,转发两人的文章以表支持。


知青经历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知青经历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即将成为知青的广雅毕业生与校领导及班主任老师等合影。原图上方字样:广东广雅中学1964年光荣参加茶山公社、加禾农场、青年农场农业生产的高中毕业生留念 64.9.1 

 知青经历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甘永翔

转载:值得怀念的日子

 甘永翔 

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日子刻骨难忘。我相信一九六四年九月二日就是这样一个日子。因为从那一天开始,我们有了一个身份叫做“知青”,这个身份一辈子甩不掉。哪怕回城了,也叫“回城知青”。如今将迈入八旬,也不过加了个“老”字,是“老知青”。

当年高中毕业离开广雅校门,由城市到农村,落差很大。知青独特的身份和文革的特殊岁月,让我们这批人经历了劳动的艰苦和生活的清苦,还有思想困惑的痛苦,时间长达十一二年之久,虽耗尽了青春,却也有珍贵而独特的收获。时隔六十年,在茶山坑口的生活往事依然铭记难忘。回顾这段青葱岁月。应该冠以“不幸”二字。这当中,我们六四届知青大多度过了苦难和迷茫,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的一切,使我们加深了对底层生活的认识,也慢慢成长和坚强起来。在这段“不幸”的岁月里,我们也有幸得到了来自贫下中农和农村干部对知青的关心爱护。我们当中有成为村里的电工、会计、教师、赤脚医生的,有抽调到公社农科站、公社革委会工作的,其中当教师的最多。广雅学子“教”与“学”的宝贵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坑口的青少年,至今三代人。这一切,加深了大家对基层和社会的了解,奠定了以后为人处世、奋斗事业的坚实基础。

知青的苦难经历也是一种精神财富。回城伊始,插队的年限不算在工龄内,知青中多数人要从最低层的工种做起,工种差工资低,我们没埋怨辛苦;等到好不容易成了家,又碰上“只准生一胎”的政策,我们不怨遗憾;待到上有老下有小时,有的就遇上失业潮下岗了;临到老年,还有老知青没社保,更多的是社保金不高,甚或病痛加身等等。凡此种种,我们都经历着,都承受着,大家已经熬过来了。我们不怨天尤人,已然百炼成金,懂得了如何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懂得了如何干干净净生活,清清白白度日。

茶山人民也没有忘记知青。在我们下乡三十周年、四十周年和纪念下乡五十周年的重大日子,公社(镇)组织我们回来召开纪念大会,欢迎我们回家!如今不觉六十年过去,茶山、坑口依然在我们心中,日子永远铭记,情怀永远不变!


知青经历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江筱梅

 转载:《西关小女子》前言

我和大多数的广州人一样,在广州土生土长,广州的昨天和今天,深深地成为每一个广州人终身难以忘怀的记忆。 

广州西关古老大屋,更是我梦中的家园。1964年,我从那里走向社会。是时代的洪流,让我离开故居,到农村生活了二十三年。正是这段青春岁月,使我从一名西关娇娇女成长为一名坚强的劳动者。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读书不多,但我们都经历过严峻的社会大学的洗礼,我们身上有着一种坚毅与勤劳的品格和乐观与进取的精神。

改革开放,我和家人重新创业,改变了命运。这些年来,尽管曾有过许多的曲折坎坷,生命的美好就在于不断地追索。 

1999年,55岁。平平安安退下来,开始尝试写作。踏入七十岁,回过头来看人生,没有什么遗憾。静下心来,将历年小作品整理、’归纳,编印成书,以一个小女子的角度,讲述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2014  江筱梅

         77岁阿坚2024年6月13日东山湖公园随手拍:

知青经历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知青经历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知青经历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知青经历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知青经历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知青经历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知青经历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知青经历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知青经历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知青经历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知青经历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知青经历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知青经历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知青经历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知青经历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知青经历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知青经历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知青经历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知青经历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知青经历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