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坚母子2024年6月2日下午在湛江市寸金桥旁留影。
去赤坎老街与寸金桥公园
到湛江第二天,我们母子与朋友重点是去赤坎游览。早晨天气很好,我在酒店9楼遥望东方拍日出。上午先去1903年建造的教堂看看,简单留影。教堂外墙明显是翻新的,反而没啥吸引力,内部不开放。接著去看码头,有了大桥已不需要轮渡,码头留着应急,平时处于关闭状态,无法走近。我1977年至1979年在航道局湛江工程车时,经常要坐轮渡过海湾办事,或在码头坐小船靠近大船再登上去工作。我离开湛江数年后发表的小说处女作《就像你爱大海……》,就写到这些难忘的记忆。那篇也成为我迄今为止唯一的小说。
再驱车从霞山前往赤坎。路过高楼大厦,越过跨海大桥,沿途所见确实今非昔比。车开到赤坎老街附近,就开始步行观景。老街从1928年兴起至今亦有近百年,留下许多岁月痕迹。政府出资整修老街并招商,逐渐增加商铺、散摊,聚起些人气。我们浏览着各类货品,看与外地旅游区有何异同,好像没多大特色。
南国夏季的雨说来就来,我们进一家甜品店歇歇,分别点喜欢的一款尝尝。我点了鸡屎藤糖水,暗绿色小块小块在水里,卖相没同伴点的甜品好看,吃起来感觉也一般,不及自己采摘鸡屎藤做糍粑,味道更浓郁。
雨后我们再次努力寻找和平路30号,好不容易才在摊档背后发现,走近些拍摄当地政府立的牌子。这地方曾是中共南路特委主要交通联络站,而我的父亲吴有恒、母亲曾珍都在这里从事过革命工作,我三叔四叔也是“长发庄”店员,为革命做过贡献。远涛陪我来到父辈70多年前活动的地点,拍照留念。老房子早已另有他用,但当年的风云还是有文字记载下来,影响教育后代——
在湛江赤坎老街的这个角落,曾每天上演“谍战风云”_南方plus_南方+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02/14/c4795405.html
父亲1946年在延安开完党的七大,回到南方向组织汇报,向广东干部们传达七大精神,然后以特派员身份到湛江,与母亲久别重逢。两人已分离7年,在一起后才有二女儿,也就是幼坚我。1947年4月末我生于赤坎,所以我算半个湛江人。当年9岁的大姐小坚早熟懂事,帮助大人照顾小妹,还帮妈妈带纸条传送情报。爸爸常外出与党领导的武装力量联系,研究布署战斗任务。其中完成得很出色的,是打死国民党县长戴朝恩(绰号“铁胆”)、为民除害的事。大姐对此还有印象,也写过回忆录。
我六个月大时,因发生紧急情况,地下党通知妈妈连夜转移,她带着大姐和我坐小船、转大船,离开湛江,转往吴川等地,后来乘轮船去香港。我对出生地湛江毫无印象,直到1971年,24岁的我才有机会来,大姐带我找到赤坎我家住过的小楼,找到接生我的曹医务所,还去游览寸金桥所在的公园。大姐印象深刻的是,1947年,地下党员林玉精,接到她代妈妈传送的小纸条,会高兴地用单车载这小姑娘兜圈,她非常开心。但后来没再见到林玉精,听妈妈说他被敌人抓住枪杀,牺牲在寸金桥附近。小小的女孩第一次知道牺牲,内心沉痛永难忘怀。大姐旧地重游,感受肯定比我复杂得多,而如今77岁的我,人生阅历丰富了,来到寸金桥公园,看到和平欢乐景象,也明白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理应珍惜。
赤坎的白切鸡和鸡汤鸡油煮的饭都很有名,我父亲、先生都赞赏,我们一行四人也进店品尝,果然不错!后来在公园走一圈,母子以寸金桥为背景合影留念。豆瓣友邻“广州湾”小伍哥知道我们来了,难得线下相见,请我们到他的小店小聚。他开了青年旅社“广州湾”,又开了可可咖啡店,销售越南进口可可粉调制的各种咖啡。他亲自调制请我喝,热乎乎香喷喷。店子不大,布置有文化品味,他讲述的各种人生故事也有内涵。时间有限,他的故事请他以后写给我,我再与读者分享。小伍哥送我一套赤坎老街明信片做见面礼,又请我在他以前买的《彩虹》扉页题字留念。我没戴老花镜出门,勉强写了两句,字东倒西歪不好意思。我们母子和小伍哥在他店里合影,又在古码头留影。古码头通往他店铺所在街道,而相隔几十米就是游客喜欢的老建筑“静园”。我们也走去看了看,很多女孩在拍照,不过翻修得簇新鲜亮的房子,在我们看来是遗憾,只留一幅照片就离开了。
晚上远涛和我在酒店附近吃清淡的杂菜煲、粉丝煲。西天晚霞只剩不多,远远摄下椰树剪影,和早晨日出呼应,给湛江行第二天打上句号。
按时间顺序发6月2日照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