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忆录】我们在成长

(2024-04-10 21:44:38)
标签:

吴幼坚

76岁同志母亲

在新圩公社插队务农

广雅阳山知青友谊

人生

分类: 岁月留痕情意在—往昔
【回忆录】我们在成长
题图  紫荆花与鸡蛋花树  阿坚2024年2月4日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回忆录】我们在成长

【回忆录】我们在成长

       广雅到阳山插队的各年级学生共28人,数量不多但学生干部不少。团委委员四人:我、罗伟平、钟如芸、胡珊妮,校文工团副团长是陈挺,这些都是高中生,初中生未有机会出头露面。刚离开城市、学校、家庭,16岁的小励和子元单纯幼稚。小励看见两只狗在交配就大声惊呼:“大家快来看啊!两只狗屁股怎么粘在一起啦?”村民哄堂大笑。子元看到大公鸡追啄她俩养的母鸡还骑在它身上,气愤极了,经常拿条小竹竿追赶公鸡,每次都引来村民看笑话。经过一年多她俩学会干农活,但常觉得饿。听说县里要修筑阳清公路,为了天天有饭吃又不用干农活,两人就报了名。当时的口号是:“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18岁的女孩,每天担担抬抬七八十斤甚至一百多斤。随着公路推进,有时搭简易工棚,有时借宿农家阁楼。阁楼老鼠虱子蟑螂什么都有,子元被咬得满身疙瘩,痒得抓出血。第二天继续铲泥担石,伤口落满灰尘就化脓,两个脚背都肿得像馒头。在修筑公路的一年里,不管是发烧还是脚肿胀,她都没休过一天。指挥部领导来巡视,通报表扬了子元,不久后她火线入团,我和尹泉香做介绍人。

      新五级的许光远父母都是中大教授,他在广雅常指挥大合唱,还会拉手风琴,理所当然成为新圩业余宣传队骨干。但他和杨小杨还有一个身份——“赤脚电工”。我们到新圩不久,阳山县在七拱公社建了选矿厂,从县城架设的输电线路,经附城公社到新圩公社再到选矿厂。这样,新圩公社就沾光通了电。光远和小杨跟着县供电局师傅干活,约一个星期之后,师傅就授予他们独立处理大队范围内电工事务的权力。他俩每人分管一台电动打禾机,每离开一个生产队时,就要卸下电源线,到另一个生产队,再把电源接上,同时要架设好照明设备,以供晚上打禾用。许光远回忆:“……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累了,就在地堂上的椅子上坐一下,或到附近社员家的躺椅上躺一下。在这种情况下,我还总想到广雅的教育,要与劳动人民打成一片,不要高高在上,所以我不愿袖手旁观,而是经常和社员一起打禾,更加重了体力的消耗。……如此紧张超负荷的工作持续了近一个月。隔坑大队没有电工,让我过去给拉线路,一天中午,干部为我和师傅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有鸡、鱼、猪肉、酒等,这在当时是非常奢侈的了。不是讲笑,面对美酒佳肴我真是想起了在广雅所受的教育,于是婉拒他们的盛情,回到家里吃自己的红薯、麦羹。”

       本文写到这里还只是讲其他知青的事,因为我与他们相比太一般。我同级的何莲彬事迹更突出,她并非来自中医世家,原先也没有当医生的愿望,是下乡后感动于社员的关爱,又了解到农民缺医少药的困境,才决定学习不花钱的针灸。1969年春节她回到广州,前往解放军的新医疗法门诊部学针灸。经过短短7天牢牢记住100多个常用穴位的部位、主治、功效、针灸方法。解放军送她一盒银针,一本《新针疗法手册》,她就回阳山当上“赤脚医生”。白天干农活,晚上就用针灸为村民治疗小伤小病。调到大队卫生站后,前来针灸的人来自周围7个公社,每天三四十人,有时六七十人。有位瘫痪20年的病人被抬来,莲彬先在自己身上扎针试验,在手上、脚上多次扎针后终于发现,在神经经过的地方,有些敏感点,当又长又粗的针扎入这些敏感点时,全身冒汗,整个肢体好像要离开自己的身体一样。酸麻胀感持续很长时间,有时腿痛得连走路也有困难。她还尝试在针上通电,用更强的刺激唤醒瘫痪的神经。为提高疗效,她写信向解放军请教后,继续在自己脚板试验。脚板都是骨头,她把针从向阳穴扎下后,改变了几次方向,针还是碰到骨头进不去,而脚面血管丰富,神经敏感,针扎下去又麻又痛,她咬着牙关顶住,反复改变方向,针终于插入骨缝,透向涌泉穴。出针后她整个脚面慢慢青肿起来,但却获得了亲身体验的透针经验。经她针灸,瘫痪病人手抬得起来,脚也能走一小段路了。何莲彬当“赤脚医生”一年多,治疗了数千人次。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广播了她的事迹。她分别参加了阳山县及韶关专区知青学习毛泽东思想经验交流大会,被评为县及专区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并被推选为主席团成员。大会结束后到各县巡回讲用,随后被调到县革委会报道组工作。

       我高三甲班,莲彬高三乙班,读书时我俩没有交流。她的字漂亮,文章也写得好,但在广雅只是个普通女生,换了环境却焕发出异样光彩。高二女生徐婉玲在广雅也不突出,到新圩后被安排做大队干部,协助妇女主任工作。她虽然觉得意外,但决心服从分配,做好工作,回报信任。在春耕、夏收、夏种和秋收的大忙季节里,新圩大队推出油印《农忙战报》。我白天和社员一道干农活,晚上在大队部出战报。内容有公布大队决议,各生产队进度、经验,表扬好人好事,等等。有通讯员来稿,还有采编稿件。我规划好整个版面,在预设的框内按腹稿刻钢板,标题、内容、字数、字体、大小等,都随机应变。旁观者都很惊讶,赞叹说阿坚不打草稿落笔成文!其实我在学校编印《广雅团讯》几年,每月一期早已练就了这点本领。婉玲为了把农忙有线广播搞得有声有色,及时快捷,每天跑田头收集材料,再回到播音室上演起脱口秀。她的客家话学得又快又好,和社员交流毫无障碍。一次她接到在全县万人大会发言的任务吓了一跳,但经过那次发言,胆子真练大了。我们推荐她代表知青回广雅向学生作报告,她讲得真实生动,反响很好。

       艰苦的生活锻炼人,知青们在成长。我们互相关心,胜似亲人。章淑平下乡时只有一件卫生衣,冷起来只好和社员一起烤火。钟如芸把浅蓝色纯羊毛外套给她穿,章淑平说:“这件时尚的外套温暖了整个寒冬里的我!”李穗立和谭树荣的知青户不小心将生产队所分的油全洒了,连陂大队的知青每户捐一点,凑了一大瓶油给他们。杨小杨的棉衣在去探访增城知青的途中不慎丢失了,知青们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布票,十几个人的心意,凑了一件很普通,但却很温暖的棉衣给小杨。

1970年9月,我和几个知青去县城参加学毛著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半夜县医院有危重病人急需输血,罗伟平去献了300CC血。“文革”期间广州血站告急,我也曾献过血,明白通常情况下献血不算什么。但我也明白下乡后营养跟不上,知青们身体并不好。大姐在湛江中医院,收到我春节梳长辫穿大襟衫的照片,回信说感觉我在适应农村生活。她寄来当归、红枣等药材,要我炖瘦肉、鸡蛋补血。其实我因手头拮据,农民趁圩问要捎什么,都答买肥膘做油,舍不得买瘦肉。想到罗伟平刚献血,我把当归送到七队,给他炖肉汤补血。罗伟平回忆录提及此事:“……我当即回答来人说,我是O型血的,就随来人去到医院。经过简单验血型之后,输了300CC血。第二天,照常开会,回到新圩,照常的番薯麦羹。对于献血一事,我从未想过有多么高尚无私,当时只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事。一天晚饭后,同在新圩大队的二队知青吴幼坚到我家来了。她递给我一包用纸包着的东西,透出一股浓浓的药材香味。她告诉我:‘这是当归,加点瘦肉炖汤喝,补血的。’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这包当归想必是吴幼坚的珍藏,她自己也不舍得轻易动用的。40多年后的今天,吴幼坚不知道是否还记得这事,但我却一直没有忘记。”

无独有偶,我也记叙过类似的事:实行大队核算某阶段,我住大队部楼下隔出的小房,白天去糖寮参加宣传队劳动。一天傍晚收工经过七队,许光远在家门口喊我过去,说罗伟平去修公路,他俩自留地青菜吃不完,说着递过满畚箕青菜。我回家才发现许光远好“狡猾”,青菜下面全是鸡蛋!我愣住了,望向不太远的七队,想去说点什么,又觉得连谢字都说不出。一切尽在不言中。许光远待人热情好客,他家位置适中,冬夜一群知青在他家聚餐,大块吃肉解馋。饭后大家聊天,我上厕所经过厨房,见盆里还有猪肉,又吃了两块冻肉,肠胃居然毫无问题。

      正如罗伟平说的,“广雅阳山知青间的友谊,单纯而真诚。”

【回忆录】我们在成长
徐婉玲手捧语录本在田头留影。

【回忆录】我们在成长
新圩大队“赤脚医生”翟广在知青小励身上练针灸。

【回忆录】我们在成长
陈子元和黄小励在自留地合影。

【回忆录】我们在成长
1970年双夏大忙期间,新圩大队的广雅知青与大队干部们在稻田合影。

【回忆录】我们在成长
1970年双夏大忙期间,新圩大队的广雅知青与大队干部们在岩石上合影。

【回忆录】我们在成长
前右起:章淑平、黄启枝、钟如芸;后右起:李志远、饶建生。

 【回忆录】我们在成长
部分女知青1970年秋在公社旁合影。前右起:黄小励、章淑平、翟广,后右起:徐婉玲、李明、吴幼坚。

【回忆录】我们在成长
左起:翟广、徐婉玲、吴幼坚、罗伟平在县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合影。

网络图片:
【回忆录】我们在成长

【回忆录】我们在成长

【回忆录】我们在成长

【回忆录】我们在成长

【回忆录】我们在成长

【回忆录】我们在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