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三色堇吴幼坚
三色堇吴幼坚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6,609
  • 关注人气:22,94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忆录】逐渐适应乡村生活

(2024-04-01 12:07:27)
标签:

吴幼坚

76岁同志母亲

粤北阳山新圩生活

衣食住行逐渐适应乡村

人生

分类: 岁月留痕情意在—往昔
【回忆录】逐渐适应乡村生活
题图  春末的红棉  阿坚2024年3月11日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回忆录】逐渐适应乡村生活

【回忆录】逐渐适应乡村生活

28位广雅各年级男女生,分别在新圩大队、连陂大队落户,逐渐适应着乡村生活。新圩公社毕竟是小盆地,平时开工路途较近,扛着工具走到地里,不必翻山越岭干活。冬季农活也不算辛苦,铲草皮,清粪坑,烧草木灰,为来年春耕做准备。我不像一些知青肠胃差,吃番薯会泛酸水,我能吃麦羹、番薯,若用香芋、芥菜煲粥更是吃六七碗,所以眼看着长胖。多数女知青也容易长脂肪,那时隔两三周去大队部开会,都喜欢站上磅秤量体重,女生往往会增重,男生则普遍面黄肌瘦。公社重视关心知青,凡召开三级干部会议都有我们。虽不用干农活,但我觉得开会并不轻松,为取暖点燃一堆堆柴火,熏得礼堂烟雾腾腾,人们都呛咳着抹泪。我一开会就困得睁不开眼,往太阳穴涂清凉油,狠命掐大腿都不管用。在大队部开会同样犯困,甚至从村里厕所挑粪水下地,同伴回家拿东西让我在屋檐下等,我把扁担架上粪桶,坐在正中也瞌睡。好多次蹲在厕所木板上,闭起眼睛就睡,身子摇晃才惊醒。

去开会的好处是见到知青,互通信息,还能加菜。当初我们都没见过开饭的阵势,干部们分几群蹲在大队部地上,围住盛肉的大盆,一声“来!”便齐齐伸筷,二声“再来!”再伸,三声“又来!”继续夹肉。知青先是谦让,叫人家先来,自己不急着夹肉,别人说这不合规矩,后来我们就会把肉堆在碗边,整盆分完再慢慢享用。说实话,下乡后肚里已没几点油星,有机会补充就不能错过。农民别说吃肉,五天吃一顿饭就满足了。春季秀嫂用嫩玉米粒磨浆,加点葱花摊成黄澄澄玉米饼,我看着酷似鸡蛋饼的食物直咽口水,一口气吃了很多。还有一种我也很喜欢:上山砍柴割草又渴又饿,秀嫂用水干皮皱糖分高的番薯,放进云鼎加水慢火煲熟放凉,这番薯糖又香又甜润心润肺。一次她二女儿告诉我,待会妈妈要给她吃鸡腿!我想平白无故哪会杀鸡?限制资本主义,家家户户不能多养鸡鸭,自留地多大面积、种什么作物,都有规定的。后来女孩手拿“鸡腿”来到我面前,我一看是煮茄子不去掉柄,连茄子肉削成鸡腿状,女孩就美美地吃起来。

村里大人叫我阿坚,小孩叫我坚姐或坚姨。我用普通话教歌,他们听着像客家话;想用客家话读报,读了几句又变回普通话。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我好,老妇端详着我喃喃:这么嫩的妹子,父母怎舍得你从大城市来这里捱苦啊?评工分,最高劳动力10分,我8分,天天开工,不趁圩、不休假,出勤率数一数二。刚进村不久,某晚有人敲门,我一开门小伙就递上一团东西:“坚姐你看,在动呢!”“什么?”“蜂蛹,很好吃的!”“哇——”我大惊,不敢看那蜂窝。以后又有年轻人问我敢不敢吃四脚蛇、土狗,我哪敢?不过农村每月都有节,在各种名目的大小节日里,我都尝到各家各户的酿猪乸菜、艾糍、萝卜饭、豆角饭,哪家杀猪都会请我去吃顿饭。12户之中,唯独一户富农没敢请我。那老头替队里放牛,老婆比他年轻许多,和大家一道开工,见我没歧视她的儿女,富农老婆就怯怯地喊我“坚姐”。走马田村的人都在圳边洗衣洗菜,福哥手巧,秀嫂叫他编个平底竹篮给我,我也像农妇那样提篮去洗衣。圳边有水井,用长竹竿代绳索,先将木桶压进水里,再用竹竿提水上井台,我费了些功夫才学会这样打水。

城乡生活差别极大,但因有足够思想准备,我心情平和。和亲友的通信给我带来安慰:部队农场的阿波、增城的三妹、儋县的四妹、广州的五妹,彼此通信频繁。乐东的弟弟与四妹都在海南,他的情况由四妹转告。湛江的大姐很忙,我俩偶有通信。此外联系最多的女生,是广州的少芳、惠梅、张兵,湛江的冰沙。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追求我的那个章立鸿,11月10日在广雅送行没看见我,转头就寄信到阳山县革委会,转交“原广雅中学高三甲班知青毛钢坚”。他的信成了我在阳山收到的第一封信,我自然不理睬,但那时邮政有“回执”服务,他每次寄信寄物都要求“回执”,邮递员按规定要我签收。他寄的钢笔、毛巾、肥皂、糖果等等我都退回,而邮递员说这样邮局要白干,我只好拿着章立鸿的信找公社书记,书记了解原委后叫知青们分掉物品。有人自告奋勇执笔回信:“毛钢坚早有男友了,你不要纠缠她。我们瓜分了你寄来的东西,感谢运输大队长!”不料章立鸿再度来信,说很高兴寄来的物品受知青欢迎,以后还要继续运输……我真拿他没辙!

我和阿波确定恋爱关系时说清楚,没结婚前不用你的钱,但每月你都要给我寄一批邮票。我带了很多父亲用的稿纸去阳山,向邮局问清楚多少页纸超重,就每封信都写够几页,每页连边沿都写满字,字体还非常小,充分利用空间。别人来信的信封我都翻转使用。四妹来信很勤快也很生动,还顺手画上她宿舍的“平面图”,让我了解她和谁同住,哪里放床哪里放盆桶。她也给我寄邮票,解决了我与外界联系一大难题。到新圩三个月,已逐渐融入乡村生活。只是由于水土不服,三个月没来月经。初时还不以为然,省了买卫生纸的钱,但日渐觉得身子沉重。一次进山担松枝回砖窑,越走越拖不动腿,辛苦担回过磅才67斤。秀嫂知道后,挖来野生的“七姐妹”(蔷薇)根,给我熬水喝调理好了。农民惯用土法治病,有次我在地里中暑,女人拿块瓦片就替我刮痧。我们住的房间门旁是猪栏,窗外是公厕,幸好光窗很小,蒙上塑料膜挡风又挡臭。最讨厌的是狗虱猖獗,社员送来稻草铺床很暖和,但狗虱咬得人浑身疙瘩。我和凤妹就把沙姜粉洒在席子底、稻草上,闻着浓浓的沙姜味入睡。

1969年夏收夏种开始,知青已独立开伙,自留地也自己种。凤妹说身体不好回了广州,我在安排给我的厨房里,按一切从简的原则安排生活。早上收工煮一锅麦羹,把黄瓜、苦瓜、茄子等切好统统丢进去,加点盐就吃。中午收工吃剩下的半锅,同时煮好晚餐的麦羹,顶多从自留地摘些瓜菜,仍是吃斋。知青黄启枝是连陂大队革委会成员,一次她来公社开会,在走马田碰见我,我问:“你食佐宴未?(粤语:你吃午餐了吗?)未食的话来我家食苦瓜粥啊。”启枝笑着说:“我地都苦过dee dee啰,重食苦瓜粥?”(粤语dee dee 即“鸭弟弟”,因鸭的形状像阿拉伯数字的‘2’,老二即‘弟弟’也,故将鸭戏称为‘弟弟’。扁嘴鸭形容愁苦委屈模样,整句有苦上加苦之意)。启枝没在我家吃午餐,多年后忆阳山,她写道:“以后,每逢我和朋友讲起这段往事,我都会笑弯了腰。有时,‘苦中作乐’就是这么回事。”我做饭菜“一镬熟”(粤语:一锅熟),是那时形成的习惯

割水稻时我穿着妈妈的浅灰“列宁装”制服,下乡前为耐脏已染黑,胸前、腋下常显出汗水蒸发后的盐迹,裤子也基本染黑。割稻里不时发现田螺,社员见不多不少就给我积攒起来。下乡后找块布头都不易,我衣裤口袋布全剪下做补丁,连家里精装书的布面都拆下做补丁,衣裤袋口都缝死了,没地方装田螺,怎么办?把裤脚卷起来,一层夹几个,再卷一层又夹几个,直卷到大腿……收工回家褪下裤脚,田螺散落一地。社员说,用铁器浸水生锈的味道能引田螺吐泥,于是我在水里放把菜刀,养几天引田螺吐净泥,就成了一顿荤菜。

为节省柴火和功夫,收工后我弯腰从门外水井提桶水,关上门在灶下哗哗洗个澡。把脏衣拿去圳边,凭票供应的肥皂用于洗澡,衣服在石头上捶打搓洗除汗气。匆匆晾起湿衣,吃完晚餐换上布鞋就去大队宣传队。路过社员家,人们招呼:“阿坚,这么快就吃过了?”我一脸得意地点头。可惜好景不长,没多久我的腰就痛得弯不下,割稻时要讲速度又要看质量,我越急越跟不上趟,忍不住要用手背捶腰。社员说,你年纪轻轻就腰痛怎么得了?!我想蹲着割吧,腿累好过腰痛,谁知蹲着使镰刀角度不对,没割多少稻子就割伤了尾指。社员们听说我洗冷水澡、一日两三餐冷食,说怪不得呢,没点火气是不行的!当上赤脚医生的知青翟广巡回医疗到村为我治疗,让我趴在床上,她先用“梅花针”刺激我腰部穴位,我却毫无痛感,再用艾条灸我腰部,问痛吗?热吗?我一概不知。灸了很久才渐渐祛除湿气,觉得腰部不再是块硬板了。翟广叮嘱我接受教训,再不能图省事搞坏身体啦。

那段时间村里发生了鸡瘟,我原先养了12只小鸡,已长到几两重,早上打开鸡笼门,它们就叽叽喳喳跑出厨房在附近觅食,傍晚会自己回到门前。可是渐渐情况不妙,收工回来在树脚竹丛间,会发现死去的小鸡。有次我抱开厨房整把塱基草,底下死鸡已僵硬,吓得我手脚冰凉,勉强用锄头畚箕弄走。社员们纷纷抢在鸡毙命前吃掉,我看自家小鸡难逃一劫,也明白回天乏术。某日傍晚,翟广又巡诊路过,我忙叫住她说还有两只鸡未死,你敢劏吗?她说没问题,我就请她帮忙。我从不敢劏鸡,看翟广麻利地将病鸡放血拔毛开膛破肚,再烧红铁锅,爆香姜葱,噼里啪啦一阵响,热辣辣的炒鸡起锅了!为辟去病鸡的味道,她特地多放些盐。没煮饭,没喝酒,两人边喝麦羹边吃鸡,为自己打牙祭。当晚翟广留宿,半夜我俩都渴醒了,我没暖水瓶,走去厨房舀一瓢井水回屋。喝完还是渴,而且浑身燥热。两人来到生产队禾塘,坐在围栏上纳凉。夏夜星空高远,浮云渺渺,记不起聊了些什么,该是些平和散淡的话吧。


【回忆录】逐渐适应乡村生活

【回忆录】逐渐适应乡村生活

【回忆录】逐渐适应乡村生活

【回忆录】逐渐适应乡村生活
阿波在部队农场

【回忆录】逐渐适应乡村生活
离开广州前我和三妹四妹五妹在农讲所门前合影。

【回忆录】逐渐适应乡村生活  四妹在海南

【回忆录】逐渐适应乡村生活
弟弟在海南

【回忆录】逐渐适应乡村生活

【回忆录】逐渐适应乡村生活

【回忆录】逐渐适应乡村生活   【回忆录】逐渐适应乡村生活

【回忆录】逐渐适应乡村生活

【回忆录】逐渐适应乡村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