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
76岁阿坚2023年11月24日傍晚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回忆录】几次让人羡慕的机遇
我将要升高中那个暑假留校义务劳动,班里还有个女生留校,一起住进学校指定宿舍。时隔60年,究竟是哪个女生我记不清,问了两三人都不确定是自己。我印象很深的是,我和她睡相邻的上铺,半夜仍想继续谈心,但困意难挡,就想了个妙招:说的人躺下,听的人坐着以免瞌睡;说累了坐起来听,轮到对方躺下说……我俩破天荒聊到爱情,用词当然只是“中意”。先议论一下本级男生,某某聪明,某某善良,某某能干……可是他们全都16岁,不成熟,只适宜做同学而非男朋友。接着议论高年级男生,倒有几个比较突出,某某活跃,某某诚恳,某某英俊,他们与我们亦相识。可是中学生不该谈恋爱,内心欣赏就够了。高一的章立鸿追求我,不听劝告及时止步,结果受留团察看两年处分,很多同学都觉得要接受教训。我和她想,过几年我们考上大学接触面广,会遇上各种男生,到时才考虑找男朋友。
感情方面想得挺清晰,政治方面却有点模糊。我一直热心于社会工作,每次选团委委员我都全票通过,因为给自己投了赞成票,而选三好学生我就没赞成,“好”是无止境的,我还够不上最好。不过,我也就是愿与同学谈心、编印《广雅团讯》、管好广播室而已,对学习马列理论是毫无兴趣的。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提出“全民国家”“全民党”的观点之后,中苏之间的分歧进一步深化。此后,发生各种令中苏关系恶化的事件。1962年冬,欧洲一些国家的共产党或工人党相继召开代表大会,苏共领导人组织一些党向出席会议的中共代表团发起围攻,并将这种攻击的言论、声明等公之于世,还声称要进行“公开的辩论”。随后《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发表答辩文章,中苏论战开始。这些必然成为政治课重要内容,而长篇累牍的理论文章让我头痛。寒假里我在家中二楼长廊,观察到象牙花枝叶稀疏,树干及枝条生着皮刺,而花朵如密集的月牙儿,鲜红娇艳迎风绽放,便以花比喻中国共产党的坚定,还写道,谁敢冒犯就予以回击!
当时三个妹妹在房间玩游戏,我隔窗望进去,她们在学我小时候玩“上课”。三妹当老师:“同学们,今天音乐课教新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话音刚落,活泼的四妹就举手,老师示意发言,四妹问:“老师,‘没有’是什么意思?”三妹顿时被问住了,稍停,一本正经地解释:“‘没有’就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四妹坐下,三妹开始教两个妹妹唱歌。我在窗外想了想,也不知怎么回答。(如今上网搜索:没有,通常表示不存在,是具有的反义。等同于“无”。)那篇寒假作文得到老师好评,可是我心里明白,自己是人云亦云的。妹妹还能问老师“没有”是什么意思,而我只有带着一个个疑问读高中。1963年9月6日-1964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九评”——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每篇都要全文阅读,成人世界政治论争充斥着青少年头脑。
所幸高中阶段总的记忆是昂扬的。为庆祝国庆15周年,1964年10月1日,广州市在越秀山体育场举行大会,会后游行至吉祥路市政府。广雅少先队方阵承担光荣任务,刚开学就投入紧张训练,在学校大操场列队行进。国庆那天女生穿白衬衣、花裙子,头戴花环走在前面,男生白衬衣蓝长裤走在后面。方阵的巨幅标语牌是“做共产主义接班人”。头戴的纸花容易损坏,晚上放在大队辅导员房间保管,国庆当天才分发给女生。关鲁雄等几个男生负责放气球,老师一再强调要准时释放,他心里紧张生怕出错,过后说气球巨大的浮力使他感觉自己变轻了。(如果手抓许多气球往上蹦会不会腾空?)七彩气球升上蓝天,专人放飞的鸽子在空中盘旋(鸽子拉屎落到头上怎么办?),我油然想起进广雅之初写的长诗:“蔚蓝色的天空上,成群的鸽子在自由飞翔……”
10月16日,《人民日报》出版“号外”:《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7日广雅广播站在上午第二节临下课时,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公布的这一喜讯。下课铃响后,学生们走出课室继续听广播,热烈欢呼。18日,我们在省第三届运动会上表演团体操,负责组成齿轮图案。此前在学校操场排练了很多次,总共在越秀山体育场表演过3场,分别为省运会、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表演。每次表演都领到一袋干粮,有同学记得是火腿肠面包,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那是难得的美食,所以印象深刻。国庆后,广州市开展大规模群众性登白云山活动,广雅师生都组队参加。1964-1965年,人们精神面貌昂扬,感觉国家和个人都前程似锦。
高中三年,我有几次让人羡慕的机遇,但对本人没什么诱惑。
高一每周一个下午去广雅机械厂劳动,厂址是古迹濂溪祠,是广雅创始人张之洞为纪念周敦颐而建。早在广雅书院时期,每逢开学行礼时,书院山长便带领学生首拜孔子,次拜濂溪先生。而我们见到的已是普通的工厂。靠外的车间生产图钉并装盒,全班30多个同学有说有笑,轻松愉快。靠里的车间有车床、钻床、铣床、磨床、剪板机等设备,而6台车床只够6位学生操作,很多人希望当车工学技术,老师却选上我。我动手能力不强,怕和机器打交道。记得1963年5月某个周六,我们新三级参观中山医人体解剖实验室,观看尸体解剖现场和各种人体器官标本。同学们在弥漫着福尔马林气味的地方,头回近距离看尸体难免害怕,解散后回家吃晚饭,看到肉类就恶心。我当晚鼓起勇气吃肉,为的是压住恐惧感。那只是一次参观,而开车床是整整一年。我找不到理由要老师另选人,只得服从安排。每次换上工作服,翻毛皮鞋,系上毛巾,戴好帽子、平光眼镜,就要高度集中精神,按师傅吩咐去做。磨车刀往往由师傅完成,我们夹稳要加工的零件,上好车刀,开动车床,进刀、退刀……为保证质量,要不时停下,用卡尺测量工件的长度、宽度、厚度,用外径千分尺测量工件外径,用深度内径千分尺、小孔内径千分尺测量孔的直径、深度。经验丰富的人胆大心细,进刀深,车出铁屑又多又粗,很快达到需要的尺寸,而我总是一点点进刀,不出废品但也无法提高产量。对于需要精细调节的作业,戴手套会影响操作,而且不安全,手套易被机械缠住或夹住。我们操作时,滚烫的铁屑溅到脸上、手上是常事。回想起当车工的一年,也不知怎么度过的,对于我可以说是“拉牛上树”,好怕当工人!
高二省广播电台来招收播音员,少数同学接到通知在校内初试,我是其中一个。记得要用粤语和普通话朗读,我普通话至今还不标准,别说几十年前了,粤语嘛也马马虎虎,自然就被刷下,两男生一女生被选中。没过多久我又接到通知,和女生小张去医院参加空军飞行员体检。全年级只有我俩得此机会,我却高兴不起来,空军那种训练太可怕了!我连前滚翻都头晕,上了单杠头朝下就不行,怎能受得了大转盘?据说是招兵人员看我们上体育课,大概觉得我符合身体匀称这点,要检查其他方面吧。我俩去量身高、体重,然后测视力。通常用E型视力表,在正常光线下检查,这回用空军C型视力表,在有红灯的室内检查,双眼裸眼远视力均在0.8以上才合格,我被淘汰出局,不禁长出一口气。小张是老红军女儿,热爱体育运动,打乒乓球厉害,还参加红领巾跳伞队,在广州市郊跳伞塔训练,她多项指标都合格,就是身高差些。我身高一米六也仅达下限,若身高能让给她我也愿意。新中国第一代女飞行员伍竹迪,是我大姐母校执信女中的学生,她是母校的骄傲,我也希望小张为广雅增光!可是硬指标无法改变,广雅未有女生当飞行员。1966年电影《女飞行员》我看了,敬佩女战士的勇敢精神,而我缺乏这样的胆量。片中女一号林雪征由许燕扮演,后来她改名许雁并写起小说、剧本,十几年后进入广州市文研所,有机会与我相识,这是超出预料的。
1965年8月,暑假期间,省里借用广雅校园组织乌兰牧骑培训,我又被指定参加初选。乌兰牧骑,蒙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活跃于农村牧区间。1957年诞生在内蒙古草原上,1964进京汇报演出时获得极大成功,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充分肯定。此后在全国推广,各地组织成员精干一专多能的文艺队伍。我对歌舞没什么兴趣,也不玩乐器,为做好团委委员而退出文工团戏剧部,连上台实践都没有。听老师说来选人的首先去操场目测,我大概又是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相貌端正,而被他们看中吧。唱歌中音,跳舞不会,以做操代替,可想而知没有培养前途,落选是必然的。我很高兴,马上要升高三,一年后考大学,我的志愿是当老师,要为之努力!
象牙花
小时候家住法政路平园,我与三妹四妹五妹在二楼长廊合影,图左是象牙花树。

广雅中学古石桥通往濂溪祠,几十年前这里做过机械厂。

执信女中学生伍竹迪是新中国首批女飞行员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