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
阿坚2023年7月6日摄于增城乡间
【回忆录】饱餐一顿的后果
1963年春节前,妈妈在广州市手工业局任副局长,寒假带我和三妹四妹去阳江几天。妈妈带有找原材料的任务,而女儿们纯粹是玩。那时我刚升初三,但15岁才第一次坐长途客车,更别说未满12岁和10岁的妹妹了,我们看什么都觉得新鲜。当年的公路很简陋,车次也少,为了多载客,用很旧的通道式客车(可能是城市淘汰的)。前后两节车架用铰接盘连接,两节车厢用活动褶篷连接,使车厢前后相通。车辆满员,不知为何我们没座位,母女四人在车厢相通处安顿,行李放身旁。客车行驶在平路时,看黑色褶篷下路面后退,容易觉得头晕,我就闭目养神。妈妈和妹妹起早赶车也困了,与其他乘客一样昏昏欲睡。后来客车开到丘陵地带,公路蜿蜒上下,前节车厢过了坡顶,后节车厢还在坡下,客车褶篷部分在坡顶,听着铰接盘吱呀作响,接着轰然过坡下行,我真不敢安睡。不知危险的三妹四妹,反而嘻嘻哈哈等着那一刻。
客车开了大半天才到阳江县城。这次我们要住到文姨家,她是爸妈相熟的干部,时任阳江商业局长。文姨独生子与我们的大姐相恋,我们都叫未来姐夫为“英哥哥”。他在北京航空学院读书,大姐在广州中医学院读书,此时都不在阳江。英哥哥生父不幸遭车祸去世,继父是从东南亚回国的华侨,我们叫他“高叔叔”。文姨家住商业局院内旧楼三楼,没有厨房和厕所,公家厨房在操场一角,公厕在围墙边角落。见母子四人远道而来,文姨亲自去厨房做葱油饼。她祖籍北方(隐约记得是满族?),擅长面食,英哥哥得其真传,成家后做葱油饼款待妹妹,是深受欢迎的保留节目。到阳江当晚还喝到野鸭汤,鲜美得无法形容。那几年物资供应奇缺,我在广雅寄宿更少油水,有机会必定大快朵颐。妈妈和两妹妹同样吃得十分满意,于是开开心心上楼休息。
凌晨我肠胃开始作反,腹部胀痛,肠鸣咕咕。幸好天已蒙蒙亮,我不得不下楼走过操场,走进对角线那端的公厕。解决问题后走回来,上三楼躺下休息,不一会又觉得要去,只得再次下楼走对角线……一上午折腾几次,除了喝白粥啥也不敢吃,累得浑身没劲。偏偏下楼不小心扭伤脚踝,很快就红肿起来。妈妈和文姨都想法为我找药,但效果不明显,我扶着木楼梯慢慢下,拖着脚慢慢走,往返于厕所和住所之间,苦不堪言。后悔第一顿吃得太多太好,但当时又怎能想到恶果呢?
就在这时救星来了!大姐放寒假来看望未来公婆,再和妈妈妹妹一起回广州过年。她一到就为我针灸,我第一次看到银闪闪的长针扎入穴位,心里挺害怕,但她手法娴熟,我并没感到痛,而扭伤处很快便消肿。大姐又捡中药煲给我喝,腹泻也止住了,我终于解放啦!从此我绝对信服大姐医术,几十年来都愿用中医药解决病痛。举例来说,我两次自然流产,第三次怀孕一直吃中药安胎,才平安诞下独生子。西医有科学判断、抢救危重病人的优势,中医治病救人重在调理,我赞同中西医结合,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贬低任何一方都不对。
身体康复才有心情度假。三妹四妹从城市来到乡下,在江边玩沙都乐此不疲。我没去什么地方,60年代初期的阳江县城,没有什么可玩。倒有印象深的两件事,一雅一俗。雅是在文姨家里,听她和高叔叔唱歌。两人合唱苏联歌曲《遥远的地方》,歌词形象旋律优美,将人带到如诗似画的原野:“在那遥远的地方/云雾迷蒙地飘荡/微风轻轻吹来/掀起一片麦浪/在我亲爱的故乡/在那草原的小丘旁/你同从前一样时刻怀念着我/你从白天到夜晚/总是不断地盼望/盼望远方的友人寄来珍贵信息……”此前我未曾听过夫妻同唱如此和谐,加上在广雅学俄语,对俄罗斯文化略有了解,所以听得入神。俗的是每天清晨,都被街上叫声吵醒。望楼下见挑担农妇走过,喊着“尿卖——尿卖——”,文姨解释道,那人用阳江话说“卖尿”,是倒装句。居民家里都没厕所,尿用容器盛放,农妇每天收尿回村沤农家肥,丰收时节回赠玉米、花生、红薯等等给居民。哦,双方受益,好事一桩。这传统做法,到八九十年代就消失了吧?城镇居民家里有厕所,无须等人上门收尿了。
我们离开阳江回广州,文姨送了炒米饼、阳江豆豉等特产。至今几十年,这两样仍属阳江名特产。不过原先炒米饼坚硬如石,要用舌头舔软咬小口吃,或用刀砍开,在台角撞开,反正就是不让你吃得快。如今生活改善,炒米饼也改良,做得松脆香甜,还有花生芝麻猪肉等做馅的品种。年后没过多久,高叔叔出差到广州,带着椰子、芒果来我家,做了他从小吃惯的东南亚美食——泰式芒果椰汁糯米甜饭。他用了很多白糖,那种香甜是我头回尝到,很好吃,但不能多吃,太腻了。而且,我对阳江饱餐的严重后果还心有余悸呢!
来自网络的图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