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
76岁的退休编辑、同志母亲吴幼坚2023年7月6日摄于广州增城派潭乡村。
山村平淡质朴之美
7月5日随好友敏去增城派潭樟洞坑亲戚家摘荔枝,当晚回派潭小迳村舅舅家住宿。夜晚宁静,睡到天亮,敏、亮和我就出门,观赏山村美景。正是稻熟时节,蓝天下黄色稻田、绿色菜地、青色树林、蓝灰远山,间杂蜿蜒溪流,小块池塘,组成美丽的彩画。置身其间,耳畔仿佛响起小时候常唱的歌,不禁打开彩虹伞即兴起舞: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好像起伏的海面……
素来低调的敏拍摄着眼中景色,顺手发一幅到朋友圈,立即引来众多赞赏,人们似乎没想到广州远郊也有这么开阔的画面。她自豪地回应:山村处处有美景。是啊,三人边走边看,拍照录像,都觉得空气清新远胜城市,景物丰富,心情愉悦。聊起昨天傍晚的夕阳,今天清早的晨曦,敏颇有感触:日出、日落,日子重复,却是幸福。
除了拍摄大景远景,我更多留意眼前小景,还增长了见识。比如我拍摄了丝瓜、冬瓜(圆球一样挂在架上)、淮山……见一男人拿个红桶在地里收什么,一问才知道是白瓜。咦,白瓜吃得不少,我却头回看到它不必像豆角、黄瓜那样搭架栽种,它的藤蔓伏在地上,瓜藏在叶子之间。农人把白瓜洗洗,按个头分类,待会就要运去销售。我们空身走路也热出汗,在地里干着松土、喷农药、拔花生等农活的人,更是汗流浃背,我看一位中年妇女,准备骑电动车回家,上衣后背湿透了。不过比起以前扛锄赤脚下地干活,如今条件好太多了。1968年起,成千上万知青上山下乡,我们都曾有过务农的难忘经历。现在大片稻田实现机械化耕作,我们见到的都是在自留地摆弄庄稼的人,为自家忙累有积极性。记得几十年前对农民诸多限制,规定养鸡鸭数量,不允许多种经营,结果很多人干集体活都“出工不出力”。越是这样产量越低,我们在粤北阳山县插队,长年靠玉米糊顶肚,十天趁一次圩,当晚或许三同户会煮饭,也就是十天才吃上一顿米饭。如今农民没有交公粮压力,国家对种粮专业户还有补贴,这样的政策有利于粮食增产。农民不再担心私人养三鸟受限制,家家都在自留地或家附近圈养,也有住河涌边的放养鸭子,常常听到鸡叫咯咯鸭叫呱呱,有时雄鸡还引吭高歌。但这次听舅妈说,有外地人趁天黑大家回屋睡觉,开车来放毒饵诱使狗去吃,过后再来运走被毒死的狗,劏狗不要内脏只卖狗肉赚钱。村里好几条狗都被毒死,连猫也不能幸免。这事应该向上反映,派人来了解情况,惩治偷狗贼。
走在田间、地头、村居旁,只要稍加用心,就会发现处处有可爱景物。而我试着变换角度,改善构图,还和敏交换拍摄心得,就像进行摄影课实践,没有老师现场指导,但也能有进步。乡间的白鹭成群飞翔,我们用相机手机都抓拍不了,我只是拍些蜜蜂蝴蝶蜻蜓,还有鸡鸭之类,以及各种野花、嫩叶、水果(品种不少:荔枝龙眼黄皮橄榄沃柑木瓜芭蕉无花果……),总之来乡下一趟,平淡质朴的美尽量入镜。在半山的鱼塘边抓拍到黑翅膀带一抹蓝的巴黎翠凤蝶,后来走回村子时又遇见同样蝴蝶,可惜它飞来飞去不肯停,最后还一去不返。为跟拍蝴蝶我弯腰弓背,被亮远远拍摄到我的可笑形态。
回村吃完早餐,我迫不及待洗澡换上干衣,敏的表哥又催我们去他家鱼塘边摘黄皮,说迟些出门更热。于是三人又出去,带了不少黄皮回广州。舅舅家新楼四层,门前晾衣的不锈钢管与墙壁连接处,原先有一个燕子窝,这次发现又多了两个燕子窝。燕子爸妈从外面带回昆虫喂养小燕子,可是我看不见窝里情况,只拍到大燕子。对门那旧屋我多次来都没见开门,但每年都贴新对联,可能是图喜庆,我也在门前留影。舅舅舅妈请我们吃煲得够火候的杂豆瘦肉粥、自家包的粽子,还送自种的南瓜给我。我们和两位老人一起出外吃饭,点了几味有特色的菜,其中招牌菜烧鸡一端上桌,敏就分别给舅舅舅妈鸡腿,因为两人岁数最大。亮说还没拍烧鸡照片呢,我们说没关系,就这样拍一幅吧。饭后亮准备去买单,无奈被敏抢先,只好等下次来再请两老吃饭。送两位回村休息,我们也小睡一觉。开车回广州前,舅舅舅妈都来送行,两老体形瘦削,或多或少有些疾病,我们连声叮嘱多加保重,他俩也扬手说,得闲再来呀!我想,处处有美景的山村,我肯定会再来的!
视频:20230705-0706夏日增城山乡行
按时间顺序发7月6日派潭小迳村随手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