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照片由76岁的退休编辑、同志母亲吴幼坚2023年5月27日上午摄于广州烈士陵园。图中落羽杉树根上停着一只乌龟。
获赠《妈妈走后》和《永远的女儿》
很久没买书了,想看书就去图书馆借。姐妹们说,年纪大了要做减法,不再轻易买书,清理家中存书,免得更老时连搬动也没力气,留给后人处理说不定就当废品卖。这话有道理,我可能近期会清点一批书籍,送给某大学图书馆,让它们有机会被读到。不过我家存留与LGBT相关的书籍、杂志,恐怕就没哪个地方愿接收。十几年前有专家征集这方面宣传品(书报杂志、光盘、海报等等)、实物(带有彩虹元素的T恤、挎包、工艺品等等),想搞个博物馆之类,我觉得很有意义,捐出自己的公益书和视频集。可是那位专家退休了,没有资金、场地,大环境也发生变化,没再听说有谁继续做这件事。如果过些年仍找不到去处,我担心它们会白白浪费。
日前我意外地获得两本赠书,是从北京快递过来的。赠书者在豆邮与我交流——
椒盐伞菌:吴老师好,我是光尘文化的图书编辑,想向您推荐两本部门重点文学书《妈妈走后》《永远的女儿》。
《妈妈走后》(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136693/)是美国作家米歇尔·佐纳在其母亲病逝后写的一部回忆录。在书中,米歇尔真诚地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青春期时与母亲的紧张关系、二代移民的身份迷失、母亲患癌后的陪护时光、母亲病故后她通过做韩国食物缓解悲痛追忆母亲……这本书在美国上市后获得极高的读者口碑,被全球读者票选为goodreads网站的年度最佳回忆录,并入选奥巴马的年度书单,也是一众媒体的年度选书。
《永远的女儿》(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319143/)是新西兰作家琳达·科林斯在她17岁的女儿去世后所写。作者从一个家庭遭受的巨大悲痛出发,探讨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学业压力等社会议题,是一位母亲极为赤诚的内心坦白。本书入围新加坡图书奖终选名单,并获得了评委们罕见的赞誉。
不知您是否感兴趣,方便的话,请您留个地址,我给您寄样书过去。
三色堇吴幼坚:你好!第一本书我听说过,还未有机会阅读;第二本初次听介绍,同样感兴趣。我正写回忆录,其中有不少关于父母与我关系、家庭教育等内容,相信能阅读这两本书,会获得不少启迪。但我不擅长写读后感,如果你寄样书给我而不要我发表读后感,我才敢接受赠阅。样书请寄:(略)谢谢!
椒盐伞菌:可以的,没问题,希望您会喜欢这两本书。周一寄出~
三色堇吴幼坚:谢谢!
椒盐伞菌:客气啦。
6月15日我接到两本新书,把它们摆在电脑旁。看完最近借的杜拉斯《痛苦》,就会看《妈妈走后》和《永远的女儿》。我已看了椒盐伞菌的书评,写得很好:
编辑手记
| 在食物、音乐与记忆中,我们触摸到故去的人(妈妈走后)书评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88121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