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的退休编辑、同志母亲吴幼坚2022年8月6日如常在广州东山湖公园扬六米飘带即兴独舞,偶遇游客小周,她用相机拍了照片和视频,并提供给阿坚发表。
公园偶遇大二女生写来长信
正如题图文字说明,我与小周偶遇,于是有了如下通信——
她2022年08月07日
21:13
吴女士:我是昨天公园里给你拍照的小周。拍的照片放附件里了,我略修了一下,还有一个视频!很高兴认识你,希望你喜欢哟!游客小周

20220806 75岁退休编辑同志母亲吴幼坚东山湖公园舞彩虹
我2022年08月08日
09:50
小周你好!我也很高兴与你偶遇并由你为我拍照录像,昨晚已逐一下载,质量不错,我喜欢!准备近期发上我博客、微博头条文章、微信公众号、豆瓣四个自媒体。你大致看过关于我的简介了吗?不知你对我“同志母亲”这一身份有什么看法?你对性少数群体有一定了解吗?亲友中是否有性少数人士呢?希望能回答一下,供我参考。谢谢!我要关电脑去东山湖公园,还在老地方即兴独舞。今天中午有位2017年在湖心岛采访过我的男生,结束国外学业回来,要约我见面,共进午餐,交流一番,我让他先去跳舞那大叶榕下相见。如果以后你还经过那里,遇见我就说是游客小周啊。祝你健康快乐进步!


她2022年08月09日
23:48
抱歉这么晚回复您,这几天一直工作繁忙。
其实当时周六拿手机搜索时就已看见您的百度百科,今天有时间又详细看了您的微博和介绍,觉得很惊讶也很惊喜。我现在还只不过是一个大二学生,家也并不在广州,在广州只是短暂的三个月暑假实习。从六月初开始每个周末我都会一个人在广州各处拍照。接近四十度的天气让我常常犹豫,但出去几次之后虽然很累,却让我觉得很幸福,开始有了各式各样朴素无比的愿望。每当看到人群熙攘,总是遇到听到一些新奇见闻。我不断地受到触动,这让我觉得我是真的在活着,无比真实地在人间里走着。
对于您所提出的问题,写这封邮件之前我想了很多。其实我自始至终是一个坚定无比的LGBTQ支持者,虽然我自己并不属于这一群体,却与之有着强烈共鸣。从小学时候开始我接触到这一类信息,到后来从小说里抑或是其他的真实故事里听闻“他们”的举步维艰颠沛流离,再到近几年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多成为“他们”,我从未改变我对“他们”的看法和态度。还记得第一次在书中看到是柴静老师的《看见》,里头有一篇叙述这一群体的文章,我现在仍然记忆犹新,文章中的“他们”所面临的是众叛亲离,自我怀疑,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当时(05年前后)的境况仍在持续。
但是我还是想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作为一个大学生我清晰地看见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接受,包容,至少不会干涉,这种现象与趋势在年轻群体中尤为明显,至少我所了解到,我的同学朋友中基本没有对其非常排斥的,甚至和我一样非常支持。这在十年二十年前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事。但我知道,我们毕竟是旁观者。我们只是对结局没有影响作用的旁观者,真正做决定,追逐本真的人是他们自己。而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阻力莫过于他们的父母亲友,社会外界,和他们自己。
我听说过很多与父母决裂的案例,也知道这样的决定只会给他们大多数人带来一个结果:众叛亲离。也可能没有那么严重,但是这其中的辛酸曲折我无法想象。我以前无数次设身处地地思考过他们的心情:莫过于失落,绝望,孤独。孤独是最能轻易击垮一个人的武器。父母总是会认为结婚,和异性结婚是最好的出路,可也没有一个人不知道这背后又有多少婚姻能够善终。浑浑噩噩地与另一个人将就地走完这一生,在我看来,是这世界上最孤独的事情。
如果,假如,“他们”能够得到一个机会去追逐真爱,而不是对着一个人终日撒谎,甚至欺骗自己,而是抛却所有的流言蜚语,这一生会不会更加安心。我想是的,如果是我,我不会去考虑任何人的想法,人活着最重要的是爱自己。人当然需要来自他人的认可与理解,可绝大部分时候,真正鼓舞我们前进,让漫漫长夜迎来白昼的是我们对自己的认同。“他们”中的许多人,其实是自卑的,他们小心翼翼地掩藏着自己的“与众不同”,尽全力融入“正常人”的圈子,说“正常”的话,做“正常”的事,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圆满的结局。鲁迅先生说:从来如此,便对么?到底什么才是正常,什么才是异类,什么是错,什么又是对?我偏要说LGBTQ和我们没有什么不一样,他们是上天赠予人间最珍贵的宝藏,是他们的存在教会我们如何去爱。爱情从来不局限于一男一女,就像我们眼前的世界并不只有黑与白。我们需要的从来不是男女之情,每一个人都扪心自问,我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我们所向往的到底是什么?我们渴望的情感从来不是因为男和女,而是因为情感本身,是两个人之间无坚不摧,矢志不渝的相知相伴赋予了情感意义,因为有了这样的至真至诚,爱才会在人间流传。
简要看完了您的故事,我十分钦佩。这样的“第一个”于他人而言可能并不是什么好名声,但在我看来,我触动之深几近落泪。您的儿子真的很幸运,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母亲。我想很多LGBTQ的朋友一定都十分艳羡。一两年前,我问过我的父母,如果我有一天喜欢上了女孩,他们会怎么办。他们的回答真的让我庆幸还好我并不是这一群体成员……但我想得很长远,我想将来我有了孩子,我一定会教会他如何去爱,如何去生活,如何去活得值得,而不是委屈一生。既然把孩子带来这个充满苦难的世界,当他降临人间的那一刻,父母的使命就开始了,一个成为他一生避风港的承诺就此无声定下。永远不要成为他痛苦挣扎时的背刺,永远理解,永远包容,与他站在一起,我想这就是每一个孩子最渴望得到的亲情了。
……从长远来看合法化毫无疑问是大势所趋……我们都明白,这是一条无比漫长的征程,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披荆斩棘。可是如果我们不努力,后代们便仍要承受今时今日的苦楚与遭遇,遭人白眼,如罪大恶极,如臭虫毒瘤。
其实众多人士一直呼吁,为的不过是一个最简单的心愿。
我们希望有一天,他们,能够像普通人一样,过他们想要的生活,手牵手走在阳光下。在人潮拥挤的街道上接吻,在手术室的灯光下为爱人亲笔签字。
最后引用一下柴静在《看见》里所说的:“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望那一日早些到来,早些,再早些。
小周
2022.8.9
P.S.当时看百科,居然发现您来过我们学校开讲座,估计当时我还没上大学~

小周你好!接到回信很高兴,感谢你对LGBTQ的关注支持,对我投身彩虹公益的认可。我今晚将你长信略加删压发表,相信对读者有一定启发。还发表2012年4月28日我在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参加演讲活动的照片,以及在校园的留影。它们唤起我对十年前应邀前往珠海的美好回忆,也提醒自己和更多人,珍惜一切有利因素,做应做可做之事,有一分热发一发光,点点微光汇聚,终成璀璨彩虹。最后,祝你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拥有幸福!
《彩虹——LGBT人生纪实》:我2005年首次接受电视采访,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媒体上公开支持同性恋儿子的母亲。此后通过讲座、热线、博客、微博、邮箱为LGBT群体服务。71岁完成26万字(含16个彩页66幅照片)的纪实文集,记录与LGBT个体生命最难以忘怀的相遇,以及与独生子郑远涛(文学译者、本书责编)的故事。本书人物众多:男同、女同、同妻、感染者、同志父母、跨性别者……《彩虹》写到同志群体内自由与责任的冲突、个人梦想与家庭期望、社会现实的碰撞,写到沦为牺牲品的同志少年、同妻,内容厚重,促人思考。李银河、张北川、方刚、彭晓辉、Damien Lu(星星)等专家学者写了推荐语或作序。每本70元(含中国除港澳台地区外邮政快递费)。若汇款100元要一本《彩虹》,可获原价50元的纪实文集《广雅知青阳山情》(请写明)。需者来信wuyoujian1947@163.com
向我询问。欢迎关注公众号“三色堇吴幼坚”,将陆续重发博客已无法阅读的部分旧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