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彩虹》后对婚姻爱情有了新看法
标签:
吴幼坚73岁同志母亲大学生《彩虹》读后感紫荆花落英图情感 |
分类: 彩虹之声 |

本文题图插图均由73岁退休编辑、同志母亲吴幼坚2020年12月14日傍晚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读《彩虹》后对婚姻爱情有了新看法
□


某大学学生上《性别与文化》课程,阅读《彩虹》部分篇章后写下数十篇读后感,经学生同意陆续在此转发。
转载: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作者:张馨月
读过《彩虹》一书后,我对婚姻、爱情又有了新的看法。对人生中另一半的标准,最重要的是那个人是否是对的人,性别其实不需要被限定。无论男女,都无须给自己太多的枷锁。因为爱就是爱,你就是你。
在中国,大多数人的婚恋观里就只有“异性恋”唯一一个选择,所以,当国人了解到LGBT时,这一新概念会和他们之前早就形成的三观冲撞,使得他们不能接受,甚至产生不适感。《寄往天堂的黄百合》一文中的小雨,就是这样被不理解的家人逼上了绝境。这着实是可悲的。因为正是多元文化的存在,才使得人类的世界愈来愈缤纷多彩,可现在许多国人却歧视人类对于性向的多选择性,甚至偏执地认为LGBT都是患有“精神病”的人。柴静的《看见》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不接受同性恋?”“因为我们的文化里,把生育当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诚如柴静所言:“爱情,应该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态度,而不是一个器官对另一个器官的反映。”
多元文化之间的观念差异确实是很难弥合,但每个人都应持着互相共存和容忍的态度。哪怕互相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也不能先入为主、戴着有色眼镜看待LGBT群体。因为,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12月13日中午外出吃饭,晚餐:白粥、打包餸、苦瓜白菜。14日早餐:汤面(洋葱、芥菜、西红柿、两鸡蛋、少许面条);午餐:绿豆燕麦粥、煎酿尖椒;晚餐:香芋烧鹅、汤(红萝卜、芥菜、大白菜)、白米饭
《彩虹——LGBT人生纪实》:我2005年首次接受电视采访,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媒体上公开支持同性恋儿子的母亲。此后通过讲座、热线、博客、微博、邮箱为LGBT群体服务。71岁完成26万字(含16个彩页66幅照片)的纪实文集,记录与LGBT个体生命最难以忘怀的相遇,以及与独生子郑远涛(文学译者、本书责编)的故事。本书人物众多:男同、女同、同妻、感染者、同志父母、跨性别者……《彩虹》写到同志群体内自由与责任的冲突、个人梦想与家庭期望、社会现实的碰撞,写到沦为牺牲品的同志少年、同妻,内容厚重,促人思考。李银河、张北川、方刚、彭晓辉、Damien
Lu(星星)等专家学者写了推荐语或作序。每本70元(含中国除港澳台地区外邮政快递费)。若汇款100元要一本《彩虹》,可获1993年出版原价60元的吴幼坚个人影集《这一株三色堇》(请写明)。需者来信wuyoujian1947@163.com
向我询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