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吴幼坚73岁同志母亲木垂酉出柜日记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情感 |
分类: 出柜话题 |
木垂酉与同性伴侣去冰岛旅游时拍摄。
“木垂酉”重发2019年出柜日记(下)

本文插图均由73岁阿坚2020年12月11日傍晚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网友“木垂酉”与我联系,说她把2019出柜日记转发微博。我浏览后征得同意下载,略加编辑分上、中、下转发博客,供有需要者参考。木垂酉家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做财经新闻的记者。她和女友是本科同学,后来女友去美国读书,她也申请了研究生。之后两人在洛杉矶长住,2019年在美国结婚。目前她在洛杉矶从事金融和房地产相关的工作。
九、孩子
说明:去年向父母出柜以后,我回到洛杉矶的家,一边修复亲情,一边准备做IVF冻卵手术。目前的科技下,女性因年龄增长产生的生殖压力,仍然在所难免。卵子质量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仍是事实。可能非常超脱的人,始终知道并坚定自己想要什么,不会有这样的焦虑。比如之前公司的两位合伙人,各自都没有要孩子,60多岁仍非常欣喜自己的决定,每年国际旅行数月。
我现在仍不具备这样的智慧,所以不免俗地尝试解决生殖压力的方法。冻卵是一直有的打算,这样可以给自己一个拖延又不焦虑的出口。IVF是非常耗时间和精力的,几乎每天都要去医院,观察、服药、注射激素。也许是生理作用,这段时间,能看出我的日记变得异常感性。“爱”字儿出现了一百次。不太情愿打出来,但是既然开始了,就尽量还原吧。
正文 2019年6月10日
我不知道你是谁,是否会真的存在。你是一个悲伤的开始。
我有一段记忆。这是我刻意留在脑子里的。
我小时候曾经是粘人的小妖精。经历了那种先天“应随性”很强的阶段(生物课讲的小鸡一直跟着母鸡)。我最怕和我妈分开,时常会开心地跟着她去上班,白班夜班都参加。和她一起做家务也是很开心的。我认为我妈是全能的,感觉永远不可能像她那样能把家里的床单和被子叠得那么整齐。最长的分离,是她做阑尾炎手术,当时的医疗技术需要住院,她一个星期不在家。那时候家人很抗拒带小孩去医院,怕医院病毒太多。我不能去看她,就捡了很多黄色的小野花,放在“喜乐”塑料小瓶里,让我爸去看她的时候带上。后来思念过度,竟发了41度高烧。真是戏精上身+合格的小棉袄儿。
我妈说,“你长大就不会那么喜欢和我在一起了。” 她告诉我,长大的我不会记得小的时候有多么依赖她。我是个从小就爱瞎想事情的孩子。那时,我可能四五岁。我不相信,我如此依赖一个人,这怎么会变。我一定要记住。我用心并有步骤地记住这个事情——我不会忘记我多依恋妈妈。我会记住。为了记住,我像背诵电话号码那样,时常“复习”。
复习的时候,我默念这句话,并且记住我当时的周围环境,比如在姥姥家的洗手间,我坐在马桶上,看着地上小瓷砖之间的缝隙。像大多数我下决心记住的电话号码,我记住了4岁的那个感觉。
现在想想,妈妈并不是说我会不记得吧,是说我会变,会变成不那么依恋她。我确实成功地记住了,但也如她所料不会做到。她从我唯一感到安全的人,渐渐从我的生活中淡化。我不用依赖她。我也不会总是想念和刻意表示爱她。
这是大多数母女(母子)关系的的悲伤和注定。如果恰好母亲没有变化爱和依恋的程度,恰好孩子独立自主自私,这种注定就更加不平衡。“自私”不是坏词,是一个客观描述人类和很多生物的词。这悲剧不是我写的,不是我致使的。它是在我存在以来就编排好的。我的性格和性质,让我不依赖人,只要我可以。这也当然不是坏事。我没有忘记依恋,特别在我们有重大分歧的时候,比如我的出柜,我会选择不被依恋制约。
如今我想尝试也“制作”个孩子。这个选择当然很大程度出于自私。但这种自私有多有利于我,对比于付出,我还没想清楚。
孩子,你还不存在。但让你存在,要付出实在太多。回看我妈妈,我真的不知道我要不要这样对自己写又一个悲伤失衡的故事。我会成为受伤的人,自私又受伤。我不能要求你爱我,甚至看不懂你幸福。我为什么这样做。
十、最后一天
有人说过,把每天当成最后一天来活,这个说法太荒谬,因为这样没法活,无法有长远的计划。我刚刚突然想到这个不实际的议题。这个问题只有阶段性地偶尔自问才有意义。
如果今天是最后一天,我想到的是我妈。我想和她好好说话,即便她会生气,会故意想让我看到她痛苦失望。我想和她讲讲我们的故事,让她看看我们那些深藏从不分享的幸福瞬间。
我们一起生活这件事本身之不易。毕竟是少数审美与情感,我们的相处幸福自赏。自赏是一种不以示耀为目的的陶醉。在电梯里牵手。在各自家门口苦别。在没人认识我们的天地间拥抱。在朋友聚会中互相讥讽。我们不是你侬我侬的性格,我们甚至看不得偶像剧的唧唧歪歪。可能一定原因是我们的感情和主流相比如此孤立。但这种不打扰他人的、我们自己的默契,不论我妈是否理解或赞成,我想试着和她讲讲。
现在回想大学的日子,最温暖的记忆是我们一起去学校西门外的超市,一起买好吃的零食,带回宿舍。
18岁,15年前,B大学。曾经是让我失望的结果。生活在坠落。我从来没认为自己一定去全国最好的学校。差距5分不能走这条人生捷径,这结果真的拍下来的时候,失落是有的。只是失落的程度大于我的准备。
人真是奇怪。以前,住在小时候的家,跟妈出去买菜,像拐杖一样的身高,她还叫我“小拐棍”。望着B大学,曾经那么向往呢。曾自作多情感觉出入B大学的人器宇不凡。从仰视到不甘,不知不觉就发生了,学校还是同样的学校,人真是奇怪,对自己的标准不断改变,故意给自己营造更“坎坷”的人生吗?毕业十几年了,回头看,B大学是多么可爱的学校,幸运地遇到了那么多有才华又高情商的同学,还遇到了Vam。
人毕竟更多时间只能看到眼前。我拿到高考成绩以后,心情沉重,表面保持轻盈。也许表面遗传爸,内心遗传妈吧。我代表新生做了开学演讲,有很多人觉得内容奇特而欣赏,更多人认为用词奇怪而不解吧。她是后者,但神奇地当天梦到我,梦中她和我在学校人流量最大的街口,抱头痛哭。
这是我们故事奇异的开头。这梦中场景在此后三年间以不同形式成真。
她是一个独特又不扎眼的人。我注意到她的傲气,自赏与天才。但从未主动接近。大概因为她天生善于营造的距离感。
偶然的机会,我们各自毫不自愿地一同主持了学院联谊活动。本来的主持人们因为突然的安排无法参加。我们各自被联系,并且分别同意了。这是第一次认识,这样一个人,在我看来,比对方学院的两个男主持人都要有魅力。即便那两人外形性格够一车别人喜欢。她不一样,她的幽默和内敛,我从未遇过。
我俩偶尔一起上课,大多只是同一个教室,当时流行同宿舍的人坐在一起。我们宿舍一般都坐最后一排,她宿舍是爱和老师互动的第一排。一两次坐在同一桌,大多是我去晚了,后面没位置。都不刻意,每一个接触,都几乎是被回忆起来的有意思的经历。就这样,英语课,篮球课,某一节历史课,我们熟识了。
我知道她写字惊人的好看,她笑我字丑而独树一帜(贬义),但至少很难通过我的字体把我简单归类。她说一般看一个人的字,她就知道这个人的大致性格。让我觉得自己至少在她看来“特别”,现在回看,我被套路了,她成功着。
我知道她喜欢的一篇文章,我当然不记得作者和书名,但我记得她共鸣于那人站在高楼上,看着楼下广场上茫茫暴众的恐惧和绝望。我知道她喜欢那个吸血鬼电影(夜访吸血鬼),我和她一起在电影社看了一遍,我当时能够共情也理解她为什么喜欢。我知道她的画,又好看又有灵魂。
我从在学校咖啡厅那个和其他学院陌生人打牌卿卿我我的不羁青年,变得第一次去图书馆,第一次借书,第一次去教学楼自习。我喜欢自己渐渐从高考后的放纵中慢慢浮出水面。
夏天,我人生第一次远离北京和家人。她邀请我一起去旅行。在不认识我们的第一个天地里,我们十指相扣,不知道代表什么,不论爬山还是逛街,保持十指相扣。也没什么宣言。我们在住的旅店,好听的名字,锦里,看了对方的身体。当时还不知道,难道这就是热恋?
回北京的火车上,耳机里放着Brian McKnight的Back at One,我们一起在卧铺的小床上打牌,最简单快乐的游戏,我止不住,一直哭。下车以后,是一个分开生活的暑假,然后她就要转到另一个专业了。是两个平行不相交的专业。我认定这是我们的离别。
当然故事没有结束。一次次离别,不知是懦弱还是坚强,我们没曾诀别。第一次见到我后梦到的抱头痛哭,之后又发生了无数次,以后慢慢讲。
我们现在偶尔会回忆那些曾经傻甜傻甜的日子。甜的是一起去西门外的超市买家常方便食品,能用开水做成的饭,和家里会吃的零食。我引入了开水泡酸辣粉,她让我迷上了蒜肠沾醋。好接地气的食物。周末是我们的小日子。
14年后, 我们有一个家,一只狗,经常会突然一激灵,这难道是真的吗?我们真的在一起过日子,十指相扣。
几年前,Vam回国向爸妈出柜。当时我自驾横穿美国,在加油站,听到了Brian McKnight的Back at One。 我站在加油站门口,思绪回到那列火车上,对“我们”的不舍,再次浮现。
十一、被抄下来的微信
说明:向父母出柜这一年,开始频繁删除微信记录。我以前没做过删除信息或者拉黑朋友这种“琼瑶”剧情。非常幸运,我是很有天赋的健忘症患者。一般吵再大的架,第二天我都会因为记不清楚了,干脆主动道歉+跪搓衣板,和朋友亲人大多都如此。
想到,激发我“琼瑶”起来的居然是我妈,真的很想笑。还因为无法正面沟通,在日记里和假想的她说话(上一篇)。经常我们争吵后,互相挂断视频,她还要补上10条以上60秒语音方阵,还是“绝对坚决完全”那些语气词。我经常听个开头就直接删除了。怕自己深夜手贱会去听。
出柜三个月后,第一次收到她的“正面”沟通,我居然抄在了日记里。唉,删除信息,抄写信息,这么多连热恋期都没做过的事,现在看到真觉得好笑呢,怎么回事。
“你这么久不和我联系,是不是生我的气。我很不安,不知道你是不是平安。”这是很久以来,我收到最暖心的几句话,从妈那里。信息里从埋怨开头,以一丝后悔和更多的担心结束。我看到了一位焦虑的母亲,更少一点愤怒的母亲。
我们进行了一次友好而少冲突的对话。我给她讲了最近发生的事情,像平时一样。我很开心,很感激这种久违的交流,珍惜日常的的平静。感恩。
母亲是多么复杂和悲伤的存在。忧心于各种各样的情形出现在孩子的身上。我予你的忧虑之大,我无法体会,但试试努力看见。所有的怒与恨也源于此罢。但是我似乎看见这些骂与怨也许会回到原点。是暖心的那个点。我也许看见它开始加热了。加油,爸,妈。
剧透:是我多虑了。当时离升温还远着呢。
并非尾声
2018年,冰岛。冰川中心有一条完美完整的彩虹。横跨整个湖面。
我惊喜地收获了一枚黑钻戒指。她低着头,递给我。我们哭着笑,笑着哭。
我们曾一起嘲笑求婚这种愚蠢的仪式。
我用戒指沾了一下湖水。承载千年记忆的冰川,是我们的见证。多么奢侈。(全文完)





12月11日早餐:汤面(红萝卜、芥菜、红薯、两鸡蛋、少许面条);午餐:汤(西红柿、大白菜)、葱油饼;晚餐:豆干焖猪肉、汤(红萝卜、白菜)、白米饭
《彩虹——LGBT人生纪实》:我2005年首次接受电视采访,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媒体上公开支持同性恋儿子的母亲。此后通过讲座、热线、博客、微博、邮箱为LGBT群体服务。71岁完成26万字(含16个彩页66幅照片)的纪实文集,记录与LGBT个体生命最难以忘怀的相遇,以及与独生子郑远涛(文学译者、本书责编)的故事。本书人物众多:男同、女同、同妻、感染者、同志父母、跨性别者……《彩虹》写到同志群体内自由与责任的冲突、个人梦想与家庭期望、社会现实的碰撞,写到沦为牺牲品的同志少年、同妻,内容厚重,促人思考。李银河、张北川、方刚、彭晓辉、Damien
Lu(星星)等专家学者写了推荐语或作序。每本70元(含中国除港澳台地区外邮政快递费)。若汇款100元要一本《彩虹》,可获1993年出版原价60元的吴幼坚个人影集《这一株三色堇》(请写明)。需者来信wuyoujian1947@163.com
向我询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