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的退休编辑、同志母亲吴幼坚与好友卡卡结伴赴俄罗斯自由行,图为2019年6月5日阿坚我于莫斯科卫星城市谢尔盖耶夫的谢尔盖圣三一修道院留影。
俄罗斯游踪九:谢尔盖圣三一大修道院
□ 吴幼坚
2019年6月5日星期三,我和卡卡在旅馆吃自助早餐后,坐地铁转火车前往谢尔盖耶夫。它是莫斯科的卫星城市之一,位于市区东北71公里处,从莫斯科坐一个多小时电气火车即可到达。这是一座风景如画,建筑独特的城市,也是俄罗斯金环城市之一。我们从谢尔盖耶夫火车站步行去观景台,随手拍摄各种民居。站在观景台上,可以看到圣三一修道院的全景。我们在高处眺望一阵后,沿人行道下到低处,瞻仰谢尔盖耶夫无名烈士墓,再走近景区。先找一家俄罗斯餐厅吃午餐,下午购票参观谢尔盖圣三一修道院。以下按时间顺序发图文。
1)途中诸事
我和卡卡各自选食品、饮料的自助早餐。
旅馆可以免费代寄明信片,我把圣彼得堡来不及寄出的明信片、莫斯科的明信片,都交他们代寄旧金山给儿子远涛。画面未必理想,借此联络感情。拍照留底:
匆匆坐三站地铁去火车站,时间虽紧我还是用G10相机拍地铁吊灯。
地铁站有双层较特别,下面车声轰鸣。
壁画内容很丰富,可惜我闭着眼。
卡卡到处打听在哪买火车票,我抓紧机会拍摄周围景物:
我们坐这种蓝色的火车,车厢设备旧,小桌子都取消,只剩座椅。洗手间不干净。一般旅游团坐大巴前往,像我们这样的国外散客才坐火车。
到谢尔盖耶夫车站了,拍摄火车。
2)抵达谢尔盖耶夫
去观景台途中:

观景台:

无名烈士墓
俄罗斯餐厅:
3)圣三一大修道院
谢尔盖圣三一大修道院是俄罗斯最古老的大修道院之一。1337年,一个名叫谢尔盖·拉多涅日斯基的僧侣在莫斯科近郊谢尔盖耶夫的偏僻森林里建立一座三圣小教堂和小道房,为该修道院的前身。后来凡愿在此出家的人,必须自造小道房并自辟膳食用地,由此发展而成为东北罗斯最富有的大修道院。1744年获大修道院称号,是东北罗斯古典建筑群的代表。修道院拥有几个世纪以来、历经各个朝代改建和扩建的各种形式的教堂和附属建筑群,其中最著名的圣三一教堂建于1423-1442年,是俄罗斯早期白石建筑艺术典范。圣三一大教堂旁,是建于1477年的杜霍夫教堂。教堂由上下两层构成,上层是观景台,下层是钟楼。五层钟楼高达88米,内有挂钟42口,是修道院建筑整体中最宝贵的部分,也是俄罗斯最美丽的建筑物之一。圣母升天大教堂位于圣三一大修道院中央,于1585年完工,它是伊凡四世(雷帝)在杀死自己的儿子后,出于懊悔而出资建造的。在4个洋葱头形的蓝色圆顶中央,有一个金色的大圆顶。这是仿照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圣母升天大教堂而建的。谢尔盖圣三一大修道院内设有莫斯科宗教大学和神学院,在这里经常能遇到身穿黑袍的年轻修士和修女。
购票处
走进大门,以下是阿坚我在大修道院内所摄(我的照片由卡卡拍摄):
人们在这亭子里接泉水。

4)与俄罗斯一家人交流
我和卡卡往神学院那边走去,在清静地段继续游览。准备往大修道院门口走时,遇见俄罗斯一家四口三代人。小男孩活泼调皮,卡卡逗他玩,我也拍摄他可爱模样。年纪较大的女士对我微笑,用俄语说着什么。我早忘记几十年前学过的俄语,但估计对方是问我来自哪里,便答中国,怕她不明白,补充道北京,她似乎明白了。我翘起拇指夸男孩和女孩,用俄语说:“好,很好!(Хорошо, очень хорошо 哈拉硕,哦顷哈拉硕)”她们格外开心。卡卡远远看我们似乎很聊得来,感觉奇怪,阿姨怎么和她们对话呢?我扬手请他过来,用手机口译软件帮忙。她俩问我们来自哪个国家,我们答中国。我见这样交谈费时间,干脆用汉语唱起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流行的《喀秋莎》,她俩一听这熟悉的旋律,立即用俄语一起唱。她俩指着女孩:“喀秋莎!”我明白是说她刚巧叫这名字,就和卡卡喊喀秋莎。我想问男孩叫什么,便说:“谢尔盖?华西里?”她们答:“安德烈!”于是我和卡卡又连声喊安德烈。我提议合影,这一家老少都乐意。岁数大的比划着介绍,她是妈妈,那是女儿,还有外孙和孙女。我用汉语哼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女儿凝神听着,忽然眼睛一亮,惊喜地用俄语唱起来,母亲听明白了,感情投入地合唱,妈妈还打起拍子。唱完一段,意犹未尽,偏偏我俄语已丢光,只能说个单词:“同志(тоbaiварищ 达瓦莉氏~)”,她们特别激动。是啊,中国和前苏联,五十年代是“同志”!后来发生了一系列变故,但曾经的友谊,还是留在一些人心底。我与这家人有缘偶遇,匆匆告别,卡卡用汉语说“再见”,我用俄语说“再见”(до
свидание 达思维达尼亚 ),母女俩和孩子用英语说“再见”(bye-bye 拜拜),三种语言,一个心声,有趣又和谐。
神学院与修道院相通的院门。
俄罗斯小姑娘喀秋莎的妈妈推着童车走在前,红衣在蓝墙映衬下好看,我拍摄下来。
喀秋莎的弟弟安德烈在后面不太愿走,也被我拍摄下来。
安德烈跪在地上,望着他外婆和我这个外国奶奶,我笑着为他拍照,他外婆开始热情地对我说话。
我和这俄罗斯母女俩连说带比划地交流,喀秋莎在一旁好奇地看着我们。
外婆和妈妈喊喀秋莎和安德烈过来,这位中国奶奶要和我们家人合影。
喀秋莎很高兴但有点害羞,卡卡过去摸安德烈脑袋。
卡卡和喀秋莎击掌表示友好。
卡卡为我们五人拍照。
5)归程
卡卡拍摄的车站铁轨、列车。
回到莫斯科市区,按惯例留影,才发现铁丝网打在身上成了网格图案。
也来一幅合影。
地面投影反而没有网格。
坐地铁回旅馆所在地。
去附近的赛百味吃晚餐。
准备回旅馆了,看见远处大钟显示7:30,而天还很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