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吴幼坚72岁同志母亲拉拉《彩虹》读后感您带给我们的最好东西情感 |
分类: 彩虹之声 |
72岁的退休编辑、同志母亲吴幼坚喜欢户外活动,常去广州东山湖公园即兴独舞舒展身心。若下雨不能锻炼,也尽量带着G10相机随手拍。本文题图插图均是阿坚我2019年5月8日下午摄于东湖路、海印桥。图为海印桥下珠江边成排的细叶榕老树。
她:您说出真相同时又带来希望
□ 吴幼坚
出地铁6号线东湖站,沿东湖路走向珠江畔。第一幅就摄硕果累累的木瓜树,没注意到树上停着小鸟。等我发现时追拍却不成功。回家从大图截出如下小图就看得清楚。我喜欢看鸟摄鸟,但由于不用手机也少带相机,往往欣赏一番之后任鸟儿飞走。
第一封信:我是一个喜欢女孩子的女孩子
她2019年04月22日 17:15亲爱的吴妈妈:您好,我向您写信,是想邮购您的作品《彩虹》。在微博上看到,您也希望以此方式获得与读者的交流,那么,我把我的小故事讲给您,您也许会愿意听。
“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the skies are blue"。2011年,北京某夏令营,14岁的我站在台下,看着她唱歌,不知不觉看呆了。我是女孩,自以为喜欢一个女孩的表现就是和她成为好朋友,于是我们在10天的日子里形影不离。活动结束的那天,我背对着房间里的人假装在看着窗外发呆,有个人从身后一下子紧紧地把我抱住,是她帮我抹掉了我以为没人看见的眼泪。
好朋友嘛,之后也有联系,那时我还傻傻对所有离别都设定了重逢,而她已经在离别时不愿松手的一抱中道出了真相。
回到我熟悉的城市,沿着中学的轨道升入新的学校。一切都按部就班,我并没有意识到什么,也没有太大的变化,而停留在女孩子身上的目光,从暗自留心变成了一种执着。那时候大家都穿着校服,然而总有她在迷茫的白红海洋里一下子让目光清醒。我注意到,并肩骑车时,她微眯的双眼,风里歪斜的一缕头发;下楼跑操的洪流里,我掐准时间拖沓,一出门就抬头,满满当当的楼梯口我眼里只有她,定格在扶着栏杆款款而下;旁边有人叫她,一回头,俏皮的马尾轻轻抽到了我的脸,她急忙转过头抱歉,我捂着红得过分了的脸,一边说着没事,一边在她留下的发香里暗数心跳。我记得她扬起头看梧桐树冠的侧脸,礼堂旁等待的人群里,只有她一个人抬起头注意到梧桐多么美丽,夏天已经到来。毕业了,拥抱里我却似乎感觉不到她的存在,迟疑间抬起头,她的微笑像初遇见一样惹眼,就散了。
所有美的发现与惊喜都是我一个人的秘密,在笔下成为诗句成为暗语,而我心甘情愿地在她们的美丽里,兀自沉迷。
这不是爱情,这是我的青春。我在我的整个青春里活成一个影子,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敢在朋友的外衣下张扬地挽臂,小心翼翼地向边界推进,触碰又缩回。
我不后悔,我不后悔那一分一秒对美丽的采撷,在与孤独达成的体面协议里整理影集。我的瞳孔里同时流转着过去与现在两种色彩的美丽,而我在一次一次翻阅里,慢慢确定了自己。我是一个无可救药的爱美者,是一个喜欢女孩子的女孩子。我相信每一个她都有令人屏住呼吸的美丽,我相信勇敢的第一步和成全是最大的善意——包括成全自己。我知道我想要什么了,我想要那样一个她成为我的爱人,十年之后,听见她钥匙在锁孔里转动仍能惹我心动。
从今天起,到那一天,我的所有坚持和勇敢都是为了那个17岁的自己,为了不知道还有多少人的17岁的困惑和胆怯——她们/他们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不知道一切为什么——从前,将来,这一切对任何人都不晚。
没有为什么,你们与他们,我们就像天生惯用左手还是右手一样自然。
爱即是美,美出于爱。我会继续捕捉和采撷美丽,眸子里染着彩虹的色彩。



第二封信:我读《彩虹》至今又有些感想
她2019年05月07日 22:56亲爱的吴妈妈:您好,我之前通过邮件曾给您发过一篇文章,收到《彩虹》至今,我又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想,在此与您分享。
一、所有经历都是财富
(一)自己的财富
(二)共同的财富
二、我们息息相关,如今浮现一场更大的斗争
所以,对于现阶段的同志的歧视,个人认为其实是对整个“异类”的歧视。人具有惰性,至于整个社会就具有惯性,在这巨大的惯性下,人们下意识地守在安全区域内,对新的事物保持警惕,乃至报以敌意。贴标签就是人依赖已知观念解释未知世界的典型例子。然而,时代的巨变不可避免地导致有些事情就应该被改变:相当部分新的事物源于人们对生活的调整,对幸福的向往和不放弃的勇敢。但是在标签化的洪流中,这一切价值都被抹杀了。人被简化为身份,而身份之上压着被强加的期望——有多少父母只将儿女作为儿女对待,而完全没有试着了解他们,将他们作为那样一个饱满、精彩的个体来对待?
我相信身份的必要性,但是我也相信身份只是人的添附,只是人价值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许多观念应该被改变。
声音越大,越多不意味着所说的就是对的。
婚姻不是对整个人生的安置,而是下一阶段人生的开始;不是必须做的事情而是一个选择。因此不存在“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做事不是因为到了年龄,而是出于内心。
时间已经秒秒压逼,人却还要助力。什么时候才能停下来喘口气,不被驱赶地活着呢?
这所有的问题,其实涵盖了一个很大的群体,不限于年轻人,不限于性别。这是一场关乎所有人的社会转型持久战。所有被驱赶的人生,所有缺失、忍让了、压制了很久的尊严。
这场斗争与我们每个人都相关,如果不去斗争,很有可能会成为施暴的凶手——毕竟在暴力的众多形式中,沉默的暴力具有最大的毒性。
三、这场斗争中我是谁
想了那么久,说了那么多,我时常会问自己:我又是谁,凭什么对别人说出这些话,又凭什么主张这些改变呢?
看完了《彩虹》,心里很不好受。多少人的青春在家的重压下扭曲甚至夭折。这样的故事太多,只不过在文学作品里以浪漫包装后好歹留下一点美的甘心,而以当事者那么近的距离看到后,这种现实的蚀骨感太过真实。我看到,生活可以被抽离到什么程度,人,可以残酷、狼狈、麻木到什么地步,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我于是问自己,如果到了那个地步,还有什么理由让生活继续下去?
我觉得我找不到。
直到前几天在评论区还见到“这就是没钱移民的下场”这样的看客之言。这又是一个可怕的、群体之内的偏见,那就是“有钱才能做同志”。这种看法将权利削减为特权,是不负责任的开脱与误导。这会将已经边缘化的群体内部再产生分裂。其实,最大的暴力是人自身对自己的压制与软弱。这种性倾向不是选择,诚实才是选择;被边缘化受偏见不是逃避的理由,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放弃自己。但做到这点谈何容易。
我知道自己的幸运,至少有一个机会去经济独立、离开保守的城市去寻找机遇。然而,是不是意味着如果我不具如此条件就不值得追求自己的幸福了?就目前先例看来,很有可能。更让我后怕的是,甚至几个月前的选择就可能完全改变我现在的处境:如果我没有坚持去一线城市,而是听话在家做一个公务员,我还能在此做到内心平静吗?
至此,对于一个问题至少我已有答案:我在此和任何人一样,同样脆弱,同样仅存希望。
亲爱的吴妈妈,这就是您所带给我们的最好东西:希望。
对于生活,我不惧真实的丑陋,我怕精美包装下的冷漠与谎言。您说出了真相,这砂石满布的荒漠再绝望,您将我们带到此地,看到彼此,承认彼此,拥有彼此,那么总可以齐心打出一口井来,不管那水源藏得再深。
谢谢您。祝您身体健康,保持健康,并继续为自己所做的事感到快乐,因为总有一群孩子为有您感到骄傲。此致敬礼!

钓鱼长者

水警船

海印桥下的雕塑和跳舞的人群。



路人拍摄开红花的凤凰树。

俯拍白桥绿树红花。

雨后珠江水不够清亮。

傍晚高高的路灯已经亮了,提醒我该从海印桥经过东山湖公园回家,归途中随手拍留待下次发博客。
《彩虹》:退休编辑吴幼坚2005年首次接受电视采访,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媒体上公开支持同性恋儿子的母亲。她做公益13年,通过讲座、热线、博客、微博、邮箱为LGBT群体服务。71岁完成26万字(含16个彩页66幅照片)的纪实文集,记录与LGBT个体生命最难以忘怀的相遇,以及与独生子郑远涛(文学译者、本书责编)的故事。本书人物众多:男同、女同、同妻、感染者、同志父母、跨性别者……《彩虹》写到同志群体内自由与责任的冲突、个人梦想与家庭期望、社会现实的碰撞,写到沦为牺牲品的同志少年、同妻,内容厚重,促人思考。李银河、张北川、方刚、彭晓辉、Damien
Lu(星星)等专家学者写了推荐语或作序。《彩虹》由香港历史文化出版社出版,有国际书号,每本港币95元,人民币70元(含国内除港澳台地区外的邮政快递费)。若汇款100元要一本《彩虹》,可获赠原定50元的一本书:纪实文集《广雅知青阳山情》或1993年版吴幼坚个人影集《这一株三色堇》(有残缺),请在附言写明选哪本。知青书和影集各有特色,不会再版,我同样想趁健在时寄出,让它被爱书者拥有。需者发信wuyoujian1947@163.com
欲购书请趁早,我五月末出国旅游不便回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