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吴幼坚72岁同志母亲2018欧行散记维也纳游踪旅游 |
分类: 我这一株三色堇—自己 |
71岁的退休编辑、同志母亲吴幼坚与好友卡卡结伴欧洲七国自由行,图为2018年7月8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圣斯蒂芬大教堂前留影。
卡尔教堂是阿尔卑斯山以北最令人瞩目的巴洛克教堂建筑之一,它完成于1737年,长80米、宽60米、高72米。在1713年黑死病猖獗期间,卡尔六世皇帝发愿,只要维也纳城能够幸免于难,他要建造一座大教堂奉献给前米兰总主教和守护生灵抵御黑死病的圣波洛梅欧。翌年举办的一项教堂建筑的设计竞赛,由埃尔拉赫父子赢得这项荣誉,一座华丽却不失典雅的巴洛克式杰作于是诞生:宏伟的圆顶和门廊系仿自古希腊和古罗马式的建筑,内部充满了许多当时名艺术家的精心雕刻和祭坛画,包括葛朗和托蒙第的作品。乘坐地铁来到这里,教堂门口有个很大的喷水池,旁边是个公园,有很多名人雕像。人们在小咖啡馆聊天,看书,休息。














黑死病纪念柱位于维也纳内城壕沟大道的中央,是欧洲最大的巴洛克式的“黑死病纪念柱”。黑死病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之一,起源于亚洲西南部。最初于1347年传入西西里群岛,立刻横扫欧洲,患者没有任何治愈的可能,皮肤出现许多黑斑,死亡过程非常痛苦,故称为“黑死病”。此病在随后300年内多次在欧洲卷土重来,总计共有2亿多欧洲人死于这场瘟疫。1679年的维也纳黑死病肆虐,鼠疫几乎夺走了三分之二维也纳人的生命。后来为了纪念死于鼠疫的受难者,奥地利皇帝利奥波特一世下令建造了这尊黑死病纪念柱。在这根纪念柱的外形台座上描绘着神创天地、黑死病流行、最后的晚餐等浮雕。柱身表现了皇帝摘下皇冠,半跪在地上祈求上帝保佑自己的臣民以及在天使的指引下,圣人打倒化身女巫的黑死病。碑文则在提示世人,勿忘上帝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惩罚。
斯蒂芬大教堂是维也纳的象征,坐落在市中心的中央,故又有“维也纳心脏”之称,教堂塔高136.7m,其高度仅次于科隆教堂和乌尔姆教堂,居世界第三。教堂始建于公历十二世纪,最早的建筑部分是现在的大门和左右两侧的门墙,为罗马建筑风格。哈布斯王朝统治奥地利后,又对教堂进行了重新扩建,修建了南北两座高塔。南塔先造,有136.7m之高,具有哥德建筑风格。北塔后建,又具有文艺复兴的味道。十八世纪时,大教堂又进行了一次扩建,同时对外面的墙壁以巴洛克建筑风格为基调进行了整修。


下雨气温降低,我们走了半天有点累,下午还安排了相当满的行程,便决定不去看圣彼得教堂。
圣彼得教堂是一座古老的罗马天主教堂,建筑风格是比较经典的巴洛克式,面向西南方,距离格拉本大街颇近,修建于1701年到1733年,可容纳400人,内部风格新颖,外观动感强烈,上面的穹顶是凸出的曲面,而下面两层墙体则是凹入的曲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佛登斯列‧汉德瓦萨(1928年12月15日-2000年2月19日),奥地利画家、雕塑家。他几乎是奥地利20世纪末期最有名的艺术家,尽管有关他的话题总是充满争议。他出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人家庭,在他20岁前,他妈妈的大部分亲属在集中营里遇害,这对他后期的作品影响相当大。1948年,他短暂地在维也纳艺术学院学习,同时也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汉德瓦萨的绘画作品、环保主义理想、哲学观、建筑外墙造型、邮票设计、旗标、服装等等艺术方面,都充分体现了他内心的那股难以压抑的、有时甚至令人讶异的艺术见解。他的作品中,最常见的主题是对直线、鲜亮的颜色、有机结构、人类和自然的调和和强烈的个人主义的不啻。就政治观点而言,汉德瓦萨是一个支持君主立宪制的人。





《彩虹》:退休编辑吴幼坚2005年首次接受电视采访,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媒体上公开支持同性恋儿子的母亲。她做公益13年,通过讲座、热线、博客、微博、邮箱为LGBT群体服务。71岁完成26万字(含16个彩页66幅照片)的纪实文集,记录与LGBT个体生命最难以忘怀的相遇,以及与独生子郑远涛(文学译者、本书责编)的故事。本书人物众多:男同、女同、同妻、感染者、同志父母、跨性别者……《彩虹》写到同志群体内自由与责任的冲突、个人梦想与家庭期望、社会现实的碰撞,写到沦为牺牲品的同志少年、同妻,内容厚重,促人思考。李银河、张北川、方刚、彭晓辉、Damien
Lu(星星)等专家学者写了推荐语或作序。《彩虹》由香港历史文化出版社出版,有国际书号,每本港币95元,人民币70元(含国内除港澳台地区外的邮政快递费)。若汇款100元要一本《彩虹》,可获赠原定50元的一本书:纪实文集《广雅知青阳山情》或1993年版吴幼坚个人影集《这一株三色堇》(有残缺),请在附言写明选哪本。知青书和影集各有特色,不会再版,我同样想趁健在时寄出,让它被爱书者拥有。需者发信wuyoujian1947@163.com
欲购书请趁早,我五月末出国旅游不便回信。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