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青松在2008年母亲节与阿坚首次见面并送花致意(2008.5.11)
亲友会邀请程青松主讲同性恋话题
□ 吴幼坚
程青松在中国内地同志群体之中,是位知名度相当高的人物。即使不提同志身份,他集导演\编剧\影评人三者于一身,且取得不俗的成绩,也是值得称赞的。而对于我来说,早在1994年,他还是个25岁的文学青年时,就是我的朋友了。2008年母亲节那天,我和他在北京首次见面。次日我发表了博文,现摘录附后以便浏览。最近青松要来广州一趟。2010年3月14日,亲友会将邀请他作一次演讲,欢迎各界朋友报名参加(一律免费,性向不限)。
“在中国,人人都是同性恋”
——从电影《春风沉醉的晚上》说起
主讲嘉宾:程青松
时间:2010年3月14日(周日)下午2-4时
地点: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699号之13广东港澳中心君铂国际2007室
主办:同性恋亲友会
协办:智行基金会广州办公室
接待人数:40人 额满即止
报名信箱:wuyoujian@gmail.com(会有回执)
请写明“青松演讲”,称呼、职业、电话、邮箱(如果是首次参加活动请注明,好编入通讯录以便联系,谢谢!)
报名截止:3月14日早上9时
交通指引:
公交车执信路站下车;地铁5号线区庄站E出口向南步行约10分钟;地铁1号线东山口站C出口向北步行约10分钟。可电话咨询:62823080/62823060
(不接受电话报名)

关于程青松:
导演\编剧\影评人,内地娱乐圈最早公开身份的同性恋者之一。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重庆云阳人,现定居北京。部分作品——小说:《盆地少年》、《明天》、《生于1966》、《无性别时代的爱情》;电影:《电影年代》、《晚安重庆》、《铁血杜鹃》;电视剧:《方脑壳的故事》、《关公》、《我的香格里拉》;著作:《国外后现代电影》、《我的摄影机不撒谎》、《穿过黑暗的玻璃——程青松电影文集》。从2002年起至2009年担任金鸡百花电影节颁奖典礼总撰稿,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总导演。任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委,大学生电影节dv竞赛评委,现担任《青年电影手册》主编。
《春风沉醉的晚上》虽然与郁达夫创作的小说同名,但是剧情故事并无关联。这部作品讲述2007年的南京发生的两男一女的情欲故事,姜成和他的朋友罗海涛驱车前往海边,偶遇了漂亮女孩晓雪,随后三个人之间展开了一场欲望的斗争。
活动流程:
1)到达准备:1:30-14:00 (超过14点,谢绝入内)
2)主持人介绍嘉宾:14:00
3)参与者自我介绍:14:05-14:15
4)14:15-14:45 嘉宾主讲
5)14:45-15:15
相互交流
6)15:15-16:00 自由讨论
7)16:00:活动结束,嘉宾离场

程青松给阿坚的见面礼
附录
相识14年后与程青松首次见面(阿坚2008年5月12日旧作摘录)
2008年母亲节对我来说,与以往“不一样”之处很多,其中一个是相识14年后与程青松首次见面。这真是可遇不可求的命运安排。今早我已读到他昨晚发表的博文,毕竟是比我年轻21岁的男子汉,又是称我为“老师”的学生,青出于蓝胜于蓝是很应该的。那么我写这篇就省点功夫,多引用他的博文好了。我会边引用边作补充,让网友们了解得更多。
青松博文题为《母亲节跟同性恋者的母亲吴幼坚老师一起度过 》——
相识14年,在母亲节才第一次见面,2008年的5月11日,是一个值得珍藏的日子。我和中国第一位走向主流媒体,在电视节目里和同性恋儿子一起公开出镜的母亲,著名编辑,作家吴幼坚老师见面,这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天,是我生命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

阿坚和儿子远涛在母亲节合影留念。
青松和男友已经从家里过来,远涛陪着我去约定的地点见面。见面礼是好大一束鲜花,还有他任编剧的电影DVD《电影往事》,以及他2004年出版的影评集《看得见的影像》。我和他第一次通信至今14年了,4人在咖啡厅包间坐定,程、吴开始回忆往事——
1994年,25岁的青松还在重庆万州三峡学院的家中,已在云阳县电影公司放了8年电影。颇有文学天赋的他开始写小说往外投寄。当时我在《广州文艺》当编辑。在众多来稿中,我发现了他的小说《生于1968》,文末还有复印的生活照,圆圆的脸上架着圆圆的眼镜。我觉得25岁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写出这样水平的小说不简单,于是去信加以鼓励。之后他继续来稿,有的我刊采用了,有的我推荐到兄弟刊物上发表了。我做的不过是一位编辑应尽之责,但青松却给予很高评价。他写道:“我们开始了通信。那是我的人生方向依然还没有完全确定的年份,这样的一封来信,对我是很大的激励。她对我在文学方面的肯定,也非常的重要。”
1995年夏天,青松来信说想考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但有些担心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一起竞争没有优势。我回信鼓励他,大意是想做就去做,试过没成功也不用后悔,26岁不试一回错过机会将永远后悔。我还给他寄去自己的照片集《这一株三色堇》,告诉他我就是这样想着,而在1993年45岁时出版这本书的。他冒着酷暑,带上我的影集和高中课本等资料,去北京租屋住定恶补一个多月,然后参加考试。虽然文化课成绩不甚理想,但专业课考了第一。无可置疑,他能在《广州文艺》等杂志发表作品,给主考老师留下了良好印象。
青松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后继续和我通信。他告诉我自己专业课继续考第一,但体育课不及格。我看他个头小,叮嘱他要注意休息和营养。昨天他在博文中写道:“我还记得上大三的时候,吴老师在来信中还跟我讲,她的儿子远涛在上高中了。将来也许会到北京上大学,说不定还可以关照到这个小弟弟。”那时我去信询问青松北影情况,他给了些参考意见。1999年大学毕业后,青松分配到中国电影家协会,元旦时还给我寄过明信片。但因我离开《广州文艺》去《源流》工作,和文学界包括他都渐渐疏离。他向原单位打听过,未获我联系新址。
其实我有过一次机会和他早些接上头。那是我利用工余“炒更”替暨大出版社校对,看到关于电影的文集收入了他的文章并附有邮箱。那时我才知道当年25岁的小伙子,有了“新锐电影批评家、编剧、作家”的名堂,还获过若干奖项。本可很方便地让远涛代我去信,但正因为青松大小算个“名人”了,我不愿意这样去找他。
缘分是很奇妙的东西。青松自己是这样写的——
2005年夏天,我的父母来到北京,和我一起居住了几个月时间。一天,我无意中从网络上看到一条新闻,广州的一位从事翻译工作的年轻同性恋者和他的母亲一起在电视台公开露面。再仔细一看,这位了不起的母亲不正是吴老师吗?时间过得真快,她的儿子也已经大学毕业了。
吴老师对我来说,是有知遇之恩的,而现在,她不仅仅是作为一名作家,一名编辑,而是一名同性恋者的母亲,告诉所有对同性恋者充满偏见的人,她支持自己的儿子,也支持所有还处于弱势的同志群体。这对我的震撼太大了。虽然在此之前,我已经参加过在北京大学举办的同性恋电影节,不过,还是以影评人身份出席的,并没公开身份。
吴老师以实际行动,在主流媒体里去支持同性恋的举动,已经成为中国同志权益史上重要的一笔。
我把吴老师的行动告诉给了父母。父母也详细地看了报纸的报道。虽然我的父母没见过吴老师,可他们也都读到过吴老师当年写给我的那些信。
第二天,我打听到了吴老师的电话,并把我家的电话也留给了吴老师。吴老师很快就来了电话,不过,第一个电话竟然是我父母接到的,我并没在家。
这年秋天,父母返回重庆前,跟我说了一句,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一句话:青松,我们会像吴老师支持她的儿子那样支持你。
2005年的12月底,我通过新浪博客公开了自己的同志身份,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吴老师与她的儿子郑远涛一起公开亮相。(引文完)
记得我把电话打到青松家,有个女人接听,我不知她是谁,更不知青松没结婚。根据经验,如果是对方妻子就要留意,万一碰上个“妻管严”,对老公和女性交往疑神疑鬼,你打完电话他会受盘查的。于是我小心地说:“我找程青松。”对方说他不在,我只好说:“我曾是《广州文艺》编辑,和他联系过的。你是……”对方爽快地答:“我是他妈妈。你是……”我答:“我是阿坚。”话音未落,对方惊喜万分提高声调:“阿坚!原来是你呀!”我很奇怪,他妈妈口气怎会像对老熟人一样?接着她告诉我夫妻俩看过儿子与我的通信,非常感谢我对青松的帮助,还说那些信一直保存着呢。我顺便问青松结婚了吧?她说没哩。为什么?他在北京定居,有不错的事业了呀,是要求太高了吧?她答,不清楚儿子怎么想的。后来我和青松通话,也没弄清是咋回事。当然,等他公开同志身份,就全明白了。我和青松的博客早就互相链接,远涛和小周也应邀看过他的电影。我知道迟早会和他见面,但碰巧在母亲节当天倒没预料。
青松的博文写道——
5月11日的早上,准备好要给母亲打电话。上午11点的时候,我接到了吴老师的电话,说她已经到了北京,昨天还在北京跟很多的GAY和拉拉聚会了。自从吴老师以同性恋母亲的身份,在新浪开博客以后,很多的同性恋,同性恋父母都经常写信给她,从她那里获得精神上的支持。
赶紧起床,和小阳一起去买了花,去见相识14年才第一次见面的吴老师,她对我的意义是双重的,既是曾经在文学上扶持过我的编辑,还是一位同志的母亲。把鲜花送给吴老师的瞬间,感觉到一点也不陌生,毕竟通信,电话交流有过很多年了。
见过面,把自己写的书和电影的DVD送给吴老师。喝着咖啡,服务员还过来向吴老师说了声母亲节快乐。其实,我们离真实的生活并不遥远,爱需要勇气,爱也需要坦然。我跟重庆的妈妈通了电话,说了母亲节快乐,她还跟吴老师再次通了电话。小阳用DV拍摄下了我和吴老师见面的“历史时刻”。

阿坚将大束鲜花带回远涛的小家后,分插为两瓶,这是睡莲。
同性恋亲友会热线电话020-37611068周一、三、五晚上10-12时由阿坚接听
亲友会网站http://www.pflag.org.cn阿强夫夫网http://www.aifufu.co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