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阳,听罗素论衰老
□ 伯特兰·罗素 郑远涛(译)
阿坚的推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是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和文化巨匠之一,有《数学原理》、《自由之路》、《西方哲学史》等数十种专著,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今年8月16日,我在“推介”栏目里,发表了儿子远涛翻译的罗素著作《三种单纯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我的一生》(原题《我为何生活》)。今天是10月19日,农历九九重阳节。广州白云山从昨天开始登山队伍就络绎不绝,人们都期盼登高望远转好运。我虽没去趁这热闹,但也专门发表罗素的《论衰老》,作为敬老的礼物,送给自己和其他老年朋友。涛告诉我,《论衰老》原题作《如何变老》,是个幽默的说法,因为一般作者都会写《如何保持年轻》。我想,对于年纪渐老这个事实,回避淡化都没必要。重要的是保持良好心态,做自己想做的、对社会对他人有好处的事,从容地缓步走向人生的金秋。我很欣赏罗素的《论衰老》,从中深受启发,并付诸行动,那是精神层面上的登高望远。此文曾向两家老年杂志推荐过,但没有刊用。现在开了博客,可以让网友读到了。可惜多数老人不上网,但愿做儿孙的向老人转述罗素的话吧——
题目如此,本文真正要谈的却是怎样才能不老,在我这个年纪,这实在是一个重大得多的问题。我的头一项建言是仔细选择你的祖先。尽管双亲早逝,念及我别的先辈,我选择得并不错。我的外祖父,的确,在67岁的花样年华就被扼断了人生,但是我另外三位祖父母都活过了80。更远的祖宗里我只发现有一位没活到很大岁数,他死于一种现已罕见的疾病——断头之刑。我有一位曾祖母和著名历史学家吉本是朋友,终寿92,晚年还让子孙们深感威慑。我的外祖母生下10个子女,九个养大,其一夭折,此外多次流产,孀居后随即投身妇女高等教育。她是剑桥大学戈顿女子学院创办人之一,曾力图让妇女进入医疗行业。她常说起她在意大利遇见一位愁容满面的老绅士,问他忧郁的缘故,他说他刚没了两个孙子。“天哪,”她叫道,“我有72个孙儿孙女,如果没一个就愁成这样子,那我岂不没法活了!”绅士回答:“你这做母亲的真了不得!”作为那72名孙儿孙女的一员,我要说我偏好我外祖母的处方。上了80,她发现自己睡不着觉,便经常利用午夜到凌晨3点这段时间来阅读科普书籍。我觉得她完全无暇觉察自己的衰老,而这正是保持年轻的良方。如果你有热烈而广泛的兴趣和活动范围,且仍有能力从事的话,便没有理由念念于你活过多少年岁(那仅仅是统计学上的事实),更不会念念于或然苦短的来日。
至于健康,我没有什么有价值的话可说,因为我极少生病,吃喝随心所欲,困了就睡去。我从没有单纯为了强身健体而做任何事情,虽然事实上,我喜欢做的事情大多是有益身心的。

老年有两种心理危机必须加以提防,一是过分缅怀往事。生活在记忆里,对流金岁月充满伤逝,或沉浸于友人阴阳相隔的悲哀,都是于事无补的。人的思想应该着眼于未来,着眼于人力仍然可及的事情。这并不一定容易做到;人的过往是一个负荷,其重量在不断增加。一个人很容易觉得从前的自己情感更为活泼,头脑更为敏锐。如果这是事实,那么就该忘记,如果可以忘记,那么这大约就并非事实。
二要避免的是黏附年轻人,企求从中汲取活力。儿女成年后都想按自己的主意过日子,做父母的假如还像他们年少时那样关注不减,就可能成为儿女的负担——除非你的儿女异常冷漠。我并不是说父母不应该再关注儿女,而是这种关注应该只是默默的,最好是出于对人类的广博之爱,但决不是感情泛滥的。动物的幼崽一旦自立,父母即刻就变得漠不关心,但人类因为童年期太长,很难做到这一点。
我认为,有浓厚的超个人兴趣并由此得到适当活动机会的人,最容易有成功的老年。正是在这个领域,长久的历练才真正卓有成效,也正是在这个领域,由历练得来的智慧才能够一展所长,而无强加于人之嫌。告诫成年的儿女别犯错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一来他们不会相信你,二来犯错本是成长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如果你属于没有超个人兴趣的那种人,你也许会感到,不把心思都放在儿女和孙辈身上,生活就是空空落落的。这种情况下,你得明白虽然你还能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帮助,如补贴一笔钱或织几件套头衫,你也别指望他们会乐于有你相陪。
有些老人为死亡的恐惧所苦。年轻人产生这种恐惧还情有可原。战争中担心自己会死于沙场的年轻人,一想到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从自己身边被剥夺了,也许就觉得不是滋味,那本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对于遍历人生悲喜,尽其天赋而有所成就的老人,畏死不免有点卑微可怜。克服死亡恐惧的最佳途径——至少对我而言——是拓展兴趣范围,使之变得比较超个人,以至自我之墙逐渐消退,个体生命和众生广大的生命日益融为一体。个人的一生,应该就像一条河流——源头细小,拘囿于狭窄的两岸之间,从岩石边瀑布上激烈地奔流而过。渐渐地,河流变宽了,河岸远去了,水流更为平静,最终也看不出泾渭之别,便汇入了大海,毫无痛苦地失去了个体的存在。能这样看待生命的老人,不会为死亡的恐惧所苦,因为他珍之重之的事物将继续存在。而且如果活力减退,疲乏丛生,再想到长眠,也就不难接受了。我愿死在工作的时候,知道我未竟的工作会有人继续完成,并因为竭尽一己之所能而感到欣慰。

阿坚附言
10月17-18日,我随老战士代表们去粤北老区走了一趟。18日傍晚回来打开电脑,看新邮件及博客留言、评论,回访网友,然后处理这次拍摄的照片。临下线再看看博客,呵,多了匿名“跨越成长”的评论。欢乐同志K歌大赛时,那靓仔找我合过影,我俩是网上好友。看小伙子写了什么——“疯婆娘,在这里乱说乱嚷,你去做鸡吧!”我一愣,马上判断出是有人冒充好友在谩骂。再看评论发在最新博文《与死神争分夺秒:灰窑救人》后面,而那篇并非我写,是我推介知青作品,内容与同性恋毫不相干。我明白了,匿名者故伎重演,趁晚饭前匆匆溜到我的地盘,放一声冷枪就走人,可想而知其心理阴暗猥琐。对同性恋不理解并不奇怪,多学习思考慢慢就会开窍。有不同意见又热心研讨者,最好开博邀请别人上门交流;自己去别人博客发评论也行,但要夹住尾巴做人,平和地陈述求教,切不可人身攻击。否则,你的评论瞬间便被博主一删了之,岂不白费劲?我提醒匿名者记住两点:第一,我是校对出身的退休编辑,对文字敏感,你冒用好友名义写坏话,没门。第二,我名字就叫“坚”,想靠几句谩骂吓住我,没门。(这内容不值得单独成篇,但不说又怕那位上了点年纪的匿名者再做无用功,只好附在此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