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有了一位当过知青的同事

(2007-04-03 15:43:09)
分类: 大千世界

又有了一位当过知青的同事

  

又有了一位当过知青的同事


□ 吴幼坚


    我换过好些单位,当过知青的同事最集中之处,莫过于《广州文艺》。随口一说,就是一串名字:方亮、陈茹、蔡怀励、岑之京、曾应枫、朱光天、陆龙威、彭泓冰、梁建生……当过知青的人做事特别自觉认真,尤以“老三届”为甚。多数年轻人不理解何谓“老三届”,我儿子2005年想为我把《这一株三色堇》的“跋”译成英文,对如何翻译这个词也格外费心。简单地说,“老三届”是1966年“文革”开始时正读中学那批人,从初一到高三都包括在内,全国该有个多么庞大的群体!其中少数留城做工人,绝大部分去当知青。我在“跋”中写道:“我是老三届的一员。老三届这代人并非完美无瑕,但我们历经磨难不甘沉沦,今日已是社会中坚。”我想人们都会认同这一现实。


    来到《源流》,因为我已是老三届中最老的一届,新同事或比我年长一截,或能当我弟妹甚至儿女,都不是老三届。2006年秋,忽然来了一位当过知青的同事,她就是刚从《羊城晚报》退休的李小瑛。我们虽未共过事,但彼此早已认识。1993年6月30日我的影集问世,不久,就有记者在《羊城晚报·海外版》报道国内出版业状况时提及,认为是种新气象。后来我才打听到记者“李小瑛”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在没见到我之前就能那样写,我觉得她懂我。同年10月3日,她在《华商时报》“三色堇茶座”撰文,题目就是《听懂了星空下的独白》。她写得很有激情,看似评我的影集,实际上抒发了她的心声。她写道——


    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星空是铺开的锦缎,人群是莫测的海洋。


    在这汪洋大海中,一个叫阿坚的女人忽然醒悟: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水手,驾驭生命之船自由出海。于是她扬帆驶出了关闭的港湾,勇敢地在海洋上亮相,潇洒地当了一回冲浪人。


    ……我们都是同龄人,同在知识贬值的年代到“广阔天地”百炼成钢,出炉时大都炼成夹起尾巴对人、侧起眼睛看世界的不亢不卑的一群。我们只要拿出当年十分之一的热情,就足够应付时下领导所要求的热度。正因为我们有太多的社会责任感而失去了自我……张狂地活一次,于我们是梦是谜,很想尝试却找不到突破口。……阿坚抖擞起“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不顾一切地爆发一场革命,为我们这些中规中矩的中年人树起一面彩旗。


    ……阿坚把自己很私人的生活照堂而皇之配上名家诗篇结集出版,着实替我们这一代“过来人”表明了心迹:历史的留影为我们作证,我们活在过去,我们活在今天。美好的人生,都市的风流,成熟的魅力,我们一概拥有。让世人惊羡我们这一代,受尽磨难的人,原来也活得这么畅快、这么美丽、这么动人。


    听懂了你星空下的独白,你在找你自己的同时,也为我们找到了自己。不要说,这瀑布缺少知名度,我们是一个汹涌澎湃的瀑布家族。


   又有了一位当过知青的同事

 

    现在李小瑛担任总编辑助理,和我一道为弘扬革命传统,促进老区建设,以及关心下一代的事业,尽一位老三届的责任。共事半年几次下基层,觉得她过去毕竟又做记者又当编辑,比我更会抓住关键问题进行采访,过后归纳整理深化得头头是道,再大的题目也难她不倒,我很是佩服。我有自知之明,往往挑些人物和单件事情采访,把大的、难的任务留给她,她总说无所谓,而且完成得很好。我俩都是熬过苦的知青,她小时候还跟着下放的父母去过海南,比同龄人更早受磨练,后来更是当上了兵团战士,所以我俩都不娇气。为人坦诚绝不掺假,是我们共同的品格,相处起来自然非常简单,没有客套,无须防范。小瑛身上有种女性少见的豪爽劲,爱打乒乓球、羽毛球,爱旅游,坚持每周爬一次白云山。她喜欢明快的色调,衣着大方得体,时有令我欣赏的细部装饰,口袋啦,前襟啦,相当别致。我发现她爱像母亲那辈人一样,把衬衣领子翻到外套领子上,穿起来格外精神。与多数女性不同的是,她不喜欢被摄影,只喜欢摄影,粤海农垦(兵团)知青网上经常可见她的作品。2007年春节她又和姐姐结伴,飞往海南三亚度假。她在飞机上就开始拍摄机翼下那块熟悉的热土,昔日偏远贫穷的海南已建起豪华度假村、高尔夫球场,本文几张照片都是她此行新作。

 

又有了一位当过知青的同事

  

    我比小瑛大4岁,但好些方面不如她强,比如,她敢开着私家车到处跑,而我过马路特别怕汽车,恨不得全走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她早已娴熟地摆弄数码相机,运用电脑也得心应手,而我才仅仅脱盲,用相机仍停留在半傻瓜阶段;她长得高大健壮,跳交谊舞时可以充当男士带女伴,而我只有坐等别人来请,或者她自告奋勇带着我满场转……和她一起出差,可以少操许多心。


    如果你就此以为小瑛是个粗线条的人,那就错了。她对亲人满怀温情,特别是对父母有深切理解。不久前她写了《走过的日子铭心刻骨》一文,已由我当责编发在2007年第4期《源流》上。读了它,我进一步了解到她已去世的父亲、原省剧协主席李门的高风亮节,了解到她母亲老庄与丈夫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动人爱情,也了解到东江纵队老战士的后代李小瑛,是怎样成长起来的。现任中共广州市委书记的朱小丹,曾为李门题写一副挽联:


        直如松柏经历几多霜雪但留一身正气

        洁似寒梅不扬半点芬芳自有万般儒雅


这是十分恰切的评价。我希望有更多人受到李小瑛文章的感染,因此在博客“佳作推介”栏目中全文发表。


    我和小瑛性格爱好气质等等,有不同之处,但同是知青,同是老战士的女儿,相信我俩会成为互勉互励互补的好同事。

 

   又有了一位当过知青的同事

             阿坚和小瑛(左)参观河源市某风景区时无意间被同事所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