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坚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
(先生郑成波摄)
苏联情结
□ 吴幼坚
拥有一台个人专用的电脑后,学会打字、上网,再学着往博客上发文章、图片,年轻人不觉得困难的这个过程,我走了35天。现在还不敢说已经娴熟掌握,尤其后两项,还要边看记下的步骤,边小心操作。但总算可以偷空听听儿子远涛为我链接到电脑上的音乐了。其实具体工作几乎是他身边那男孩在做,一来帮帮涛,二来让涛的妈妈——他暂时仍叫阿姨——在广州多享受些生活乐趣。
他俩让我开列音乐清单。除了古典音乐、通俗歌曲,我还列出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山楂树》、《灯光》、《小路》、《列宁山》……起初以为选歌很麻烦,不敢多写歌名,涛说并不难做,我才又补写几首,于是有了一长串。涛回信说:“需添加的苏联歌曲我们明天会补充上去,如果都能找到的话。其实你应该去俄罗斯旅行,不过我太不熟悉俄罗斯文化,否则我们可以把俄罗斯列为出国游首选目的地。”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实现这个梦想。现在,听着青年时代耳熟能详的苏联歌曲,心弦依然被拨动,热血依然会沸腾。我们整整一代如今六十上下的人,都有着深深的苏联情结。我在广雅学了6年俄语,初一时就由学校牵线,与苏联姑娘柳芭通信。那时差不多每个同学都交了苏联朋友,虽然大家掌握的词汇有限,写的信几乎如出一辙,但都寄托着少年人对那遥远国度的向往。我还记得头回听亲戚文姨和高叔男女声二重唱:“在那遥远地方,那里云雾在飘荡,微风轻轻吹来,麦田里翻波浪……”悠美的歌声回旋跌宕,引领我变成一只云雀上下翻飞,鸟瞰着一幅巨大的俄罗斯风景油画。另外一首给我的感觉则是成千上万人在行进中高歌:“我们祖国多么辽阔广大,她有无数森林和田野,我们没有见过别的国家,可以这样自由呼吸……”那时我想,什么时候咱中国人也能如此骄傲?我们通过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知道了卓娅和舒拉,知道了保尔,还有伟大卫国战争中的青年近卫军,在远离莫斯科的地方建设祖国的志愿者……他们成为中国青年的榜样,以至曾用过一首苏联歌曲代团歌。当那年轻的歌声响起,每个共青团员都产生一种献身祖国的冲动。所以,苏联解体令我们那一代人深为震惊和惋惜!如今,许多人退休后重新复习俄语,练唱苏联歌曲,积极排练演出,为的是给那份昔日情怀以慰藉。
我在《广州文艺》时的同事、不久前退休再返聘的副主编陆龙威,是与我相知甚深无话不谈的女友。20多年来,只见她把全副心血投入工作,几乎没见过她以个人名义发表文学作品。龙威给人印象最强烈的是银铃般的笑声,我曾想过若为她写篇短文,最恰切的称谓是“小鹿纯子”——日本电视剧集《排球女将》的主角。早些时候,龙威拿给我一篇散文,是她赴俄罗斯旅游的感想。读着她的《情怀未冷》,仿佛看到作者眼中隐隐的泪光。龙威写出了我们那一代人心中的话,因此,我不仅在2007年第3期《源流》编发了该文,还要在我的博客上加以推介。
借此机会补充介绍:我在“推介”栏目中,首先推介了《广州人的魅力》。该文作者陆北威是陆龙威的姐姐,《南方日报》资深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革”前,姐妹俩就读于著名的广州市第二中学。龙威其实也是能写的,我期待着不断读到她两姐妹的佳作。
又,本文题照摄于建成不久的广州天河体育中心,那时我40多岁。照片收进《这一株三色堇》前,我请当时已颇有名气的中年女作家何卓琼配诗(她是直到今日仍不断有佳作推出的我省女作家之一,能保持这种创作状态很不容易!)。印象中没见过她发表诗歌,但她很快就为我写了以下这首《一池春水》——
告诉我
你在想什么
不肯说吗
你的眼睛说了
眼波里流出了情思
涨成一池春水
波光粼粼
洋洋洒洒……
情怀未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a5b61010008fu.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