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勇气源于爱
□吴幼坚
儿子从北京回广州小住半月,借给我一本台湾开心阳光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出版的书——《当代同性恋历史(二)》,让我抽空读读。该书作者艾瑞克·马克斯(Eric
Marcus)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曾任电视节目制作人,是记者。他在1988年至1990年三年间采访了数十位美国人,完成了时间跨度为45年(1945-1990)的历史纪实。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本经过挑选的口述历史,是来自不同阶层的同性恋者的记忆汇集,他们有的是大名鼎鼎的运动领袖,有些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还说:“我希望这些小故事能帮助我们了解奋斗的辛苦,让我们更能用感激的眼光去看待成千上万个投身运动的前辈们的生命、年代、热情及勇气。”该书译者林贤修是美国纽约大学社会学硕士、记者,台湾有名的同志专栏作家。
我浏览了全书,着重看了儿子推荐的篇目《母子档》,颇有共鸣。小学教师琴恩·曼佛德和她的丈夫,在15岁的儿子莫帝要求看心理医生时,并未意识到担任学生会会长的儿子有什么困扰,直到医生告知他俩莫帝是同性恋,才恍然大悟。这位母亲自述道:“我的第一个反应只想告诉莫帝,我要他快乐,只要他快乐我就没有问题,莫帝还是我的乖宝贝,我并没有因为心理医生透露的消息就对他改观。”这也是我听远涛说他是同性恋者时的基本态度。知子莫若母,如果孩子人格健全、学习认真、工作努力,他的性倾向异于多数人又有什么了不得呢?凭着对子女的爱,父母应有意识地学习有关知识,心境自会平和,行动也自可理智。莫帝所述其父也正如此:“一开始不动声色”,“他要先静下来好好思考一番。”一年半之后,莫帝开始带同志运动分子回家与父母交流,果然,“他有一次终于坦白地说,如果只是听我自说自话,他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表态才好,因为他马上就会激动起来,但是当他和我这些观念清晰的朋友聊天时,他却可以用客观平静的立场来看待同性恋歧视问题,因此才能用一种比较轻松的心态来调整旧有的观念。”
1972年3月,莫帝和同志们为抗议媒体报道不公而散发传单,被一些歧视同性恋者的人殴至重伤,警察却袖手旁观。琴恩为此写了封读者来信并见报引起轰动,成为第一个公开支持同性恋儿子的母亲。这以后,美国各地陆续请他们一家三口上电视和广播节目。1972年纽约同性恋大游行之前,莫帝询问母亲是否愿同往,琴恩同意并强调说:“我一定要举标语牌,如果不让人家知道你的意见,那么只是多一个人来凑热闹,那可没什么意思。”就这样,游行队伍中出现持标语牌戴眼镜的琴恩,身旁是她的儿子莫帝,标语牌上写着:“同性恋者的父母:为我们的孩子请命”。(题图)琴恩赢得了群众的掌声和喝采,许多人跑过来拥抱亲吻她,有些人还要求她与自己的妈妈谈谈。过后,琴恩和丈夫还不断通过电话、聚会等,对同性恋者的父母予以帮助。1973年,美国发行了一份“革命月历”,每月一张“革命人物”照片,12月份登的是毛泽东照片,6月份登的则是琴恩举着标语牌的照片。这位平凡的母亲,不经意间在历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惊世骇俗的言行,只源于对孩子无私的爱。她觉得,“家人之间的爱比邻居的看法重要得多”,“眼前最迫切的要务是让这些父母亲知道,家里有个同性恋的孩子根本没有什么好丢脸的。”35年后的今天,随着时代进步,资讯发达,年轻同性恋者的父母要理解支持子女,应该不是太难。希望年轻人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耐心地与长辈沟通,相信爱会使两代人想到一起。
再说几句:会有人认为我和儿子喜欢拿同性恋说事,不知图什么。儿子早就对我说过:“幸好我们都不是只做一件事!”有些事在某个阶段成为焦点不奇怪,如果我们一时成了“网络红人”也没什么;还有许多值得做的事,我们会继续一一做好。
近来一些年轻同性恋朋友寻求理解的故事让我想到:爱情并非生活的全部,在争取美好爱情的过程中,应该始终自尊自爱自强,做好本职工作,这样才能活得坦然,不在乎别人怎么说。
2007.1.1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