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社会现象 |
有很多网友说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找不到以前过年的感觉,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其实福天跟很多网友一样,也有相同的感受,但我觉得年味虽然变淡,但人情味还是没有变的,过年是中华儿女对家的一种期盼,平时因为工作而聚少离多的亲人也只有在这一特殊的节日才能团团圆圆一起吃个年夜饭,每当到过年的时候,家里一定是最热闹的时候,也是家长里短唠叨最多的时候,屋里屋外都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和问候。
贴春联、包饺子,挂灯笼,屯年货,发红包,说祝福一直是我们春节的习俗,这些都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每逢过年都会有,只是相比过去总会感觉少点什么,那种味道不在了,反而多了一种说不出的冷清,年还是那个年,变得是那颗期待春节的心。
那么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我们的年味去哪儿了?
福天觉得导致我们年味越来越淡的原因有这四点:
城镇化建设改变了农村传统过年的方式,生活方式逐渐在与城市接轨。
一般农村过年都有许多自己的讲究和习俗,比城市里过节的形式和礼节要多,而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政府为了消除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出台了许多优惠的政策,当今农村的面貌也焕然一新,在农村也融入了许多城市化的色彩和元素,固然生活方式也会潜移默化的受城市的影响,随着电信、网络的普及,农村的生活也变得像城市一样越来越便利,随着一代又一代人长大,生活发生了质的改变,以往的传统很难得到很好的传承,而是被现代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所异化。让过年方式不再保守,而是更加开放。
科技网络的普及和渗透加速了人们对传统礼俗的淡化
以往的春节拜年发红包,都是面对面,现在只要一部手机一个微信就能全部搞定,而在传统的观念里,春节也是对父母对长辈尽孝的时候,会讲究很多礼节,会有很多避讳,譬如过年切忌说脏话消极的话;大年初三不能拜年等等,但这一切随着网络概念的普遍,已经变得没有那么重要,而是越来越随性,虽然有一些避讳,但是在无界域的网络上仍然随处可见各种不同的行为,让人们固守长久的传统观念一下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颠覆和冲击,让春节的礼俗不再庄重而严肃,而变得越来越个性和多元,没有形成高度统一的共识。取而代之的是对春节概念的淡化,一些礼节越来越随性,商业化的功利性越来越强,一些企业推出针对春节的网络营销活动分散了年轻人对传统礼节的关注,许多年轻人对春节传统礼节的认识极为淡薄。
外来文化的冲击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
春节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但随着国家的兴旺,经济的发展,我们正日益与国际接轨,全球化是未来的一大趋势,发展必然会迎来许多机遇和挑战,必然会吸收外面许多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正因为如此,近些年来一些洋人的节日也越来越受到国人的欢迎和喜爱,比如西方的圣诞节就是全球化的一个重大节日,是几乎全球所有国家共同欢庆的日子,同样就是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圣诞节也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分散了人们一部分的注意力,打开了人们的视野,而对我国一些传统节日的认识不再保守,思维方式不再封闭,而会随大流,从众跟风去追随西方节日的快感,思想上在西方节日文化的影响下,会一定程度转移和弱化人们对春节的重视程度,而对春节的讲究和礼节变得越来越将就。
生活条件的改善少了一份对过年的期盼
很多人期盼过年是因为过年有肉有红包,还有新衣服穿,过年总能收到一箱一箱的礼品,而如今这些天天都可以实现,没有了新鲜感,以前只有过年才能期盼到的东西,对现在而言并不是什么很稀奇的事情,以前只有过年才会放烟花礼炮,现在只要有办喜事或者其它重要的事情,只要舍得花钱都能办到,也见怪不怪,放烟花在农村也变得非常普遍,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降低了一部分对过年的期盼,现在唯一期盼的就是那份对家的眷恋,是一种对家的归属感,但那份对过年的初心和感觉早已淡化了。
当然,年味虽然没有了以前的味道,但是人情味还在,对家的思念永远都在,我们积极乐观的生活心态没有变,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没有变,如果人们的生活能一年比一年好,还有什么比这个期盼更大?
后一篇:人为什么会感到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