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看流星雨》是外国偶像剧的废品
文:徐万福
在湖南台播出的电视剧《一起来看流星雨》再一次的倾倒了那如痴如醉的追星族,可惜的是在内地刮起的“流星”旋风好像没有台湾版的《流星花园》那么火爆,但据说内地版的《流星花园》的收视率也毫不示弱,从央视索福瑞提供的22城市收视调查现实,《一起来看流星雨》自播出以来平均平均收视率达1.9,收视份额7.73%,据全国第一位,从观众的类别来分析,年轻观众占到了整体收视的近4成,4-23岁的观众收视份额达到18%,是整体收视的主力军,但是其他年龄段的观众的投入程度也非常不俗,34岁以上的中老年观众收视份额也有12%左右。我不知道这份调查是沾了湖南卫视名气的光,还是该剧的可看性真有点不凡,从网上收集的资料来看,各种负面的评论也是不少的。
该剧还是拿以往的偶像风格作为套路,导火索的背景发生在校园,从整个故事情节的描写来看,像是在讲述发生在校园里的爱情剧,说是爱情,更像是玩一种爱情游戏,我想当爱情放在贵族子弟面前就会变成一种“东西”,随手拿来,随手可以带走;他们懂得去欣赏,更懂得去谈,恋爱在他们看来就像是一种职业,与其说他们在校园里来读书的,还不如说是来专门谈恋爱的,作为啃老族一代的他们,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富二代的叛逆和郇傲不拘,这种性格并非天生的,而是生活条件环境下的反射,“啃老族”一个新生代的名词,放在我们这个社会,就像是在炫富,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穷人本来就很多,拿这样一个剧情放在平民阶层来炫耀,显得很俗气。
我想喜欢看该剧的还是大学校园占多数,毕竟比较贴近大学生活,一方面可以储备一些恋爱经验;一方面还可以模仿里面的精典台词去告白;如果喜欢泡妞的大学生,我觉得适合看看该剧,不过看多了,未必就喜欢看了,缺陷就在于导演组对于该剧的投资还不是很大,导致在人物的穿着和刻画方面没有特别之处,再加上植入广告太多,分散了对主要人物的描写,很难突显出人物的特色。与台湾版《流星花园》相比,虽然都是着重“恋爱”的一些情感故事,但没有台湾版《流星花园》的感人之处,而内地版的主要特色是想放在砺志方面,可从播出来的效果来看,更像是一部爱情偶像剧。
现阶段的国内娱乐产业的发展,基本上是朝着向日、韩这样的方向去模仿的,所以在一些硬件设施和人物刻画的拍摄方面没有经验,国内也诞生过一些优秀的偶像剧,比如说《男才女貌》、《奋斗》、《我的青春我做主》等都得到了观众的好评,说明在偶像剧的拍摄方面也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无非想刻画的就是让公众可以接受的一个良好形象,日、韩元素的娱乐,呈现出更多的表现形式,它们在中国市场的成功,让正在萌懂的中国青年懂得爱是需要浪漫的,也诠释浪漫的真正含义,加上台湾偶像剧的跟风,我们的偶像剧无形之中就会受他们的影响,当然这也是一种借鉴,并没有坏处,坏处就在于没有自己的特色,只是一味的模仿和跟风,似乎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价值定位,中国偶像剧的特色就再于把一个人物如何奋斗成功的故事提升到教育和引导的高度,放大了实质内涵,注重的还是青少年的接受心理,在中国拍偶像剧需要的是要与主流旋律的磨合,不管你是用如何方式去表达。
湖南卫视主攻的这部偶像剧,从表面上看像是一部励志片,实质上则更像是一部拍给富二代看的爱情偶像剧,演员在里面的表现不作过多评价,毕竟他们只是初出茅庐的新生代。就是剧中的爱情生活跟现实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奢侈,不太现实,也不贴近生活,这就是一味模仿外国偶像娱乐潮的结果,忽略了一些实际的东西,我不知道这部片子想针对的受众群体到底是哪一类,但终究反应的还是富二代们上流社会的生活,对于平民阶层来讲只会矮化自己,带来更多的是一种幻想!
外国的偶像剧固然好看,但国内的一些偶像剧也很有自己的特色,不能忽略本国的文化状况和电视市场的发展趋势,除了要学习和借鉴外国好的电视构造理念,也要结合国内大众文化的普遍价值观,很显然湖南台的这部《一起来看流星雨》是抓住了日、韩偶像剧的特点,再加上对台湾偶像剧的研究而拍出来的,本质上是想让国内人看到中国版的台湾偶像剧,但是这种一味的跟风现象,结果拍出来的既不像日韩版的,又不像台湾版的,也不像国内版的,倒像外国偶像剧的垃圾回收站里的废品。(完)

2010.3.17

笔者声明:本博凡带有笔者署名的文章均为新浪独家首发,非商业性的个人、杂志、报社等媒介如需发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名字,若有人冒名抄袭、复制将视侵权处理。“原创所有
违者必究”!希望朋友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谢谢合作!约稿、策划请加QQ:95340179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