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应如何看待邱启明的口误?

(2009-11-16 20:14:58)
标签:

口误

新闻工作者

板砖

新闻传播

邱启明

中国

分类: 社会现象

                                      我们应如何看待邱启明的口误?

 

 

文:徐万福

 

 

引言:央视新闻频道《24小时》主持人邱启明,一直是幽默风趣平实的播报风格,很受观众欢迎。不过上周,邱启明在播报一条英国经济学大师、伦敦商学院教授理查德波茨的新闻时却因幽默过头招来板砖。波茨称中国当前问题是消费不足,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提高中国人的工资,消费水平上去后,将比其他经济政策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平衡。对此,邱启明说:“但愿啊,多涨点。其实咱们涨工资没停啊。只是中国老百姓习惯存钱,发得再多,我不买。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30A`RJXN1ONSJR79ELAYV.jpg

          邱启明在报道中一语惊人

 

此言一出引来许多网友的争议,多数人都认为这番话其实是对中低层收入阶级的伤害,于是乎板砖横飞,谴责不断。这番话如果作为个人来讲,别无大碍,但是把这样的话放在媒体上来讲,放在具有国家权威性的主流媒体来讲,意义和性质就变了,务必会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连锁反应,由于面临的受众群体广泛,个人的观点不同,但在涉及到大多数群众利益的事情必会产生共鸣,因此媒体能否正确客观的报道新闻也显得尤为重要,个人观点在公共视野上的交锋也时常会有,是一种正常现象,我们可以不认同他的观点,但他有说话的权力,关键在于这种个人观点要分清场合,不是什么样的言论都能随便脱口而出的。

 

用百度搜索一下可以了解到新闻是指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物、事实信息,一般需经过传播者选择,并借于语言、文字、图像等符号载体及时传播。而作为新闻工作者更要尊重事实、客观公正的报导,不允许有诽谤性、中伤性、虚假性的报导等义务。

 

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总而言之,新闻工作者除了在向大众传播新闻以外,还要注意个人的职业操守,当然,邱启明的那番话也并非本意,风趣幽默是他个人的报道风格,一时兴起,幽默过头而带来口误,也反应出他的粗心大意;在新闻的报道中适当的增加新闻评论是必要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了缓解人们以往看新闻的枯燥性和乏味性,也可以加深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程度,活跃人们的思维,关键就在于如何正确公正客观地去反应某种观点或某一现象,这是主持人必须得把握的,因为媒体的报道具有公共代表性和传播性,影响力和覆盖面很大很广,具有很大的舆论引导作用,如果新闻传播人的价值观念不清晰就容易误导群众。

 

笔者认为,此次事件不仅仅给了邱启明一个教训,还提醒所有的新闻工作者,在发表或阐述个人言论时,最好不要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论断,在不了解实情或现象本质的情况下,保持适当的沉默是必要的。

 

邱启明发表这样的言论也并没有错,但是这种明显带个人主见的言论不应渗透在新闻报道中,新闻是社会现实的反应,传播给受众的是直接的新闻价值,而不是被灌输个人思想,故而,他的言论在新闻传播上去发表不太妥当,但是在类似央视《实话实说》、辽宁卫视《评辨天下》、凤凰卫视《天下一席一虎谈》之类的谈话节目中,作为一种讨论,是没问题的,毕竟那就是一种“华山论剑”的节目,个人观点不存在对与错,只是理解的深度和角度不同而已。

 

我们在看待这件事的时候或许看到的是已发生的结果;或许只是跟风起哄的看客;或许接受不了他的这番话。如果从邱启明本身上去了解这一事情,或许也有他个人的一套说法,不管所言是否属实,他对此也对广大网友表达了诚挚的歉意,至少也可以肯定一点,他的本质并没有针对性,只是说话上的随意性,所以被误解,再加上他本人的家庭背景也并不是很好,理应对低收入的家庭感同身受,没有逻辑说出那番话,也不难看出,邱启明说出那样的话的确是太随性了,所以我们在指责的同时也要多一份理解和宽容。

 

邱启明的口误遭来非议,引起网友不满,也提醒他要改掉说话随意的劣根性。相信有了此次教训后,他也更清楚地了解自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在主持上有了前车之鉴,必会成为他的后事之师,事情已既成事实,现在过多的指责最终也难以挽回,历史永远是历史,也不必过多迁就此事,历史只会被收藏,已化为过去不会存在,既然如此,那就将它永远成为历史吧!

                                 (完)

                                                            2009.11.16                           

                                               我们应如何看待邱启明的口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