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峨山 |
分类: 闲来杂游 |
早饭后,简单收拾,去峨山,念想已久。
过曹家坡向西,泰薛公路进入峨山垭口,垭口长度七八里,最窄处在峨山口村,不过数十米。
峨山,南襟汞丹山,北连大山,连绵七八里,主峰高492米,山体为片麻岩,裸露岩石皆向西倾斜。
东侧土路,辗转到山脊。植被茂密,松、槐、橡夹杂,灌木多黄荆,满地杂草丛生。沿山脊徒步,多处无路可走,丛草杂树漫漫,须披荆斩棘。
高处有围墙,第二层围墙靠近山顶,有信号塔、小庙。在此盘桓良久,辩识小庙前“保全山围”碑。虽耐松老弟有全文,但还是想亲自探求一番。
碑立于“大清同治三年岁次甲子十月”,碑文基本可辨。“如此乡有峩山者,相传为前代避乱之所。”“于咸丰初年,广西毛匪猖乱,占据金陵,徐淮因之盗贼蜂起。至十一年二月间,贼起自南徐,历泰安青属等地,沿途杀掠,由莒境南归。”“然知贼必将复来,爰因此山故址修石围焉。至八月间,数处贼匪果长驱大至,遥望火光,人心惶恐,共扶老携幼逃奔于此,室家幸保无虞,但见沭水以南,烽火四起,沂城关厢焚烧一空,十余日贼匪东下。”“于九月初四日,贼人突自穆陵而来,仓猝间无以为备,急奔山围以避。其凶贼入关以后,遂散居马站、沭水之间,纵火焚烧,肆行劫掠,荼毒之苦,不可胜言,屯驻五日而去。“至同治元年九月间,贼又自穆陵东至,焚杀劫掠,较前尤甚。屯留三日,拔旗南归,吾人仍赖此山以免焉。”“易其名曰保全。”“谨将避难情形勒诸贞珉,俾后之览者勿忘当日之艰难云。”
碑文详细记载了围墙的历史,讲述了自咸丰十一年到同治元年,地方四次罹患兵祸的情形。书写者是邑庠生田奉璋,字体圆润端庄,美观大方,不愧庠生之名。
雨后气温骤降,多云致阳光惨淡,加之北风呼啸,更觉寒冷。山脊东,下撤至沟谷,沟谷西侧有机耕路,尽处即是峨山口。
驱车自峨山西侧返,又经汞丹山,昔日登山情景历历在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