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杨庄镇五山村五山
(2018-03-12 15:20:48)
标签:
杨庄五山五山村溶洞古庙 |
分类: 闲来杂游 |
所说的五山,是沂水县杨庄镇与莒县东莞镇的界山,海拔451.8米,东西横亘约2公里,山体为石灰岩。五山岩层几乎呈45度角向西北倾斜,块状灰岩与薄层灰岩相间,薄层灰岩易于风化剥蚀,所以各个山头都是块状灰岩高低参差。从远处眺望,五山起伏有致,依次罗列有多个山头,或有五之数,故称五山。五山南侧山庙遗址明嘉靖年间“建立三官庙”碑,依稀可辨“五山”字样。






五山溶洞,当地人叫宝窟窿门,溶洞位于五山最高峰北侧山沟尽头,洞口呈三角形,颇似两面坡屋顶。五山南侧山庙遗址清宣统三年“重修老母殿碑记”碑,说此山名屋山,就是因其北侧有洞如屋。五山、屋山之名由来已久,音同字不同,得名之由不同,现在百度、搜狗、高德等地图都标注五山。溶洞口高10多米,宽10多米,很阔大。里面骤然缩小,像是里小外大的锥形,15米左右就到尽头,完全看不出有深入的可能。传说过去洞口向下很深,曾有牛羊淹死在里面,村人将其堵塞了。前些年,镇里让抠一抠,打算开发。正当大家休息的空儿,从洞口上方落下一块大石头,正砸中放在一边的小铁车。大家认为是激怒了神灵,就停止了挖掘。在村南地里起黄芩苗子的妇女,说1991年割麦子刮龙卷风,车子都刮跑了,风掠过村头直奔山顶,消失在宝窟窿门。这些说道亦真亦假,增添了五山溶洞的神秘色彩。明嘉靖年间,五山南侧建立三官庙,莒州知州陈重器欣然前往,游览五山后赋诗一首,刻于五山溶洞旁。诗曰:“连绵山势相延属,皎皎清辉散林木。野老凌晨砺斧斤,村童向暮驱牛犊。坐招远树来清风,结伴闲云出幽谷。数声短笛手中吹,尽是人间太平曲。”我与耐松希望能找得到片言只字,可是遍寻不见,估计摩崖石刻完完全全损毁了,着实令人遗憾。

爬上溶洞所在的崖壁,右前方就是最高峰,最高峰东南侧倾斜裸露的岩石上,有刻于1937年的摩崖石刻。石刻全文是:“天祸中华,日寇强侵。国亡种灭,蚕食鲸吞。呜呼浩劫,亘古未闻。哀我苍生,莫保其身。忧惶罔计,爰陟高岑。述志残酷,勒字青珉。虫沙虽化,片石应存。千秋未泯,示于后人。东沈流庄刘锦湘撰,民国二十六年古历冬月朔日,石工刘心錧刻。I.J.J”仁人志士的铮铮铁骨与忧国忧民之情跃然石上,使我等肃然起敬。不知为什么石刻上的关键两字“日寇”被凿去了,最末的“I.J.J”也猜不透是什么意思。后来耐松发来刘海洲老师的文章,才知道“日寇”两字是当时村民怕被日本鬼子发现惹祸上身凿去了,但“I.J.J”无解。刘锦湘是一个医生,三十年代初天津中医药学校毕业,长年在周边乡间行医。在卢沟桥事变后怀着满腔激愤写下这些文字,并请石工刻在五山山巅的岩石上。莒县武装部长来这里看过,说这是值得铭记的,一定要让人们知道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爱国情怀。


















三官庙前有泉,泉水清澈,此泉叫做沉流泉,说是潍水南源。《说文解字》载:潍水出箕屋山。王献堂先生认为,“屋”即屋山,也就是现在的五山。五山是一分水岭,山西北水入沭河,山东南水则入潍河,成为潍河源头之一。如此看来,我们洗手的这个小池子大有来历。

庙所在山沟周围有石砌围墙,北到五山最高峰,南到庙前,西到山沟西侧山脊,东到山沟东侧山脊,总长度1.5公里左右。据五山村老人讲,过去围墙很高,人上不去,现在坍塌了。围子墙建于何时没有人知道,但总与防御有关,估计是当时附近百姓为躲避兵匪之祸而建。兵匪来时,百姓涌入围墙内,一来可以凭险守卫;二来此处有庙有住持,好解决暂住问题,神仙们也能够护佑。以往登山,所见围墙都是绕山顶而建,独五山围墙绕山沟而建,这或可是合理解释。


















五山村老街里的石头墙与石头房子非常齐整,有些还在门墩石刻上精美的花纹,隐隐透露着当年的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如今这些房子大多已无人居住,它们固守在原地,沧桑成一种风景,斑驳的色彩与敦厚的姿态让人心生亲近。













越过村南河沟不远,有一片裸露的石灰岩,姿态各异,属典型的石灰岩岩溶地貌。与富官庄镇黄泥沟村边的那一片相比,面积更大,只是不够精彩罢了。但那些裂隙孔洞与嶙峋的样子,确实值得玩味。生活在村里的孩子们,也许会时常到此玩耍吧?





人勤春来早,一路遇见五山村的村民,都是正在劳作着,他们的美好的希望,就弥散在这琐碎的活儿当中。他们边忙手中的活儿,边热情地为我们解说,给我们指路,朴实得如同他们脚下的泥土。我不由想起自己的父母,为这些最本色的人点赞!





五山不大,五山村也不大,耐松问我的时候,我还说很快就会逛完的。没想到因为沉迷于碑碣的辨识,因为流连于五山村的古朴,不知不觉竟到了下午两点多,好在带了些点心在五山顶暂时填了填肚子。关于五山,关于五山村,啰啰嗦嗦说了不少,没有更多意思。一是因为自己喜欢;二是希望将它们呈现出来,让所有关注它们的人,能够有更广更深一点的认识。许多时候,我们忽略了自己最最根本的东西,而等我们恍然回首,它们却已经离我们很远很远。我想趁它们还明晰的时候,将它们明晰地留在记忆里,即使渐行渐远,也不至于无所追寻,空留嗟叹。
前一篇:凤凰官庄凤凰山
后一篇:穿越淄博三台山-孟梁台-马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