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有点战战兢兢。一个是这个题目很大,需要写的东西会很多,容易虎头蛇尾; 另一个呢,是自己掌握的材料太少,很多中文资料又遥不可及,学习钻研得太浅薄,要做比 较探讨,容易失之偏颇。 但是也可以作为一个供论坛大家讨论的主题,不妨列出来,相信不少人会感兴趣的。同时也 希望各位各抒己见,一起讨论交流。 这里也将这个帖子作为《到底什么是冥想?》讨论的部分总结。(有没有点象是年终总结啊? 哈哈) 先从Dhyana这个词开始好了。八支分法瑜伽中的八支大家应该都已经很有印象了,具体是: Yama Niyama Asana Pranayama Pratyahara Dharana Dhyana Samadhi 这里的中文翻译是参考徐梵澄先生的译法(那位朋友有他的《五十奥义书》,请帮助查证)。 如果你仔细看一下,对照现在市面上的流行说法,你会发现这里有些很有意思的东西。不能 不说现在瑜伽界没有太多的求学求真精神,或者因为缺乏学者型的瑜伽习练者,或者是因为 大家太过浮躁抄袭引用别人的东西不问出处也不问是否正确,或者本身就是一知半解又自以 为是故步自封。因此常常会对许多现象视而不见,有很多困惑无法解释。这里只是一个小例 子。 看看上面的翻译和我们以前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吗?这里,主要是后两者,Dhyana 和Samadhi, 常见的说法是冥想和三摩地。也看到有些地方把 Dhyana 翻译“禅定”(如莫汉尹岩的《纯 粹瑜伽》的八支:制戒、内制、体式、调息、制感、总持、禅定、开悟。) 论坛上风清扬风大侠以前贴过的《瑜伽经》中的八支名称是这样的: 2.29 持戒、精进、调身、调息、摄心、凝神、入定、三摩地,是瑜伽的八支。 张澄基先生对这八支的中文翻译是: (二)预备加行(NIYAMA,OBSERVANCE) (三)体姿练习(AASANA,POSTURES) (四)呼吸锻炼(PRAANAAYAAMA,BREATH-CONTROL) (五)根识止息(PRAATYAAHAARAA,SENSE-WITHDR-AWL) (六)专注一境(DHAARANAA,CONCENTRATION) (七)禅定默观(DHYAANA,MEDITATION) (八)殊胜三昧(SAMAADHI,CONTEMPLATION) 可以看到这里的翻译是有很多的差异。徐梵澄先生和张澄基先生都是对梵文、对中印文化有 极深造诣的学者,我认为是我们极为可靠的参照。而那些来自英文中转的翻译多多少少应该 谨慎对待。 而且,更为要紧的是,我们中国历史上自从佛教传入以后,梵文翻译已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讲 究,这也是我们后来者必须认真考证的。要不,我们也会造成人为的文化断层。 修、静虑。但是,在中文里,“禅”和“禅定”应该是两种意蕴。如果从八支分法瑜伽中的 含义和安排来看,Dhyana应该更接近于“禅观”而非“禅定”。 有些人认为八支分法瑜伽是到了Patanjali 的《瑜伽经》中才明确阐述并成熟的。我以前也 是这么想。但是Patanjali 更多的是一个记录和转乘,瑜伽经应该在更早的时候就开始由瑜 伽师们口头代代相传。这么说来的话,那么肯定应该有比Patanjali 《瑜伽经》出现时还早 的文字记录,事实也是如此。问题是,为什么是八支?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有没有其他的 说法?这样的顺序有没有什么讲究?是出于经验之谈还是随意安排? 我觉得弄清楚这些问题,对我们合理理解 Dhyana 的真意及其作用应该是很有帮助的。 佛教的出现自然在Patanjali 之前。佛陀无疑是锻炼过瑜伽的,他后来放弃瑜伽修炼,显然 应该是知道了瑜伽的局限性。这与他后来应用Dhyana这个词(或者方法)有没有关系?或许 其中的含义已经开始了转变?闻风真是觉得其中迷雾很多,不得而知。 在灵山会上,佛陀拈花,迦叶微笑。佛陀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 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是禅宗的开始。禅宗显然也是比 Patanjali 写瑜伽经要早。那么Dhyana这个词在佛教里的应用应该是在瑜伽经之前,应该可以说瑜伽经 更有可能没有延续佛教里这个词的含义。或者有另外一种说法,这两者由于各种隔阂, Patanjali 在记录的时候,是记录早先的口头传语,因此更有原始性,与佛教没有什么关系。 因而Dhyana 在瑜伽和佛教中都保持了原意。 《奥义书》中论及瑜伽的篇章不少, 顶、瑜伽真性、汉萨、商地略、惠剑、禅定点等十一部奥义书。在这其中,有些列举六支分 法瑜伽,有的列有八支分法瑜伽。按一般由简入繁的规律,推断六支描述在前,而八支应该 完善在后,这应该没什么争议吧。 有关奥义书中记载的三种六支分法瑜伽是(按顺序): 一,Pranayama(制气)、Pratyahara(敛识)、Dhyana(静虑)、Dharana(凝神)、Tarka 二,Pratyahara(敛识)、Dhyana(静虑)、Pranayama(制气)、Dharana(凝神)、Tarka 三,Asana(练体)、Pranayama(制气)、Pratyahara(敛识)、Dharana(凝神)、Dhyana 而其中两部奥义书中所提到的八支分法瑜伽的顺序上就没有那么多区别的,内容和顺序完全 和瑜伽经中相同。 看到这里,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吗?你看看六支分法中的顺序,以及取舍。只有第三种是与八 支分法瑜伽最为接近的。 还有,闻风刚才又翻了翻《薄伽梵歌原意》(Bhagavad-gita As It Is),第305页提到:在 (奎斯纳觉知运动)瑜伽锻炼过程中,由如下顺序依次得到进阶: Yama(持戒)、 Niyama (精进)、Asana(体位)、Pratyahara (敛识)、Dhyana (静虑)、Dharana (凝神)、 Pranayama(调息)、Samadhi(三摩地)。 可能有些扯远了,不过这些内容和顺序的排列,以及可能的进化途径,是不是对你我有所启 示呢? ====== Asura:
多谢Asura 的见解。闻风有些困惑至今还没有头绪,不过先把略有印象的内容先叙述出来, 有什么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能不吝指教。在此先谢过。 Dhyana这个梵文词(实际上是梵文的英文注音),从上面的证据来说,似乎让人生出这样的 理解,它本身的内涵可能也存在一个演化丰富过程。不过这个实在是太复杂了,非得梵文专 家才有这个能力去理清。但是如果我们有这么一个概念的话,倒是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 虽然源于同一个词汇,闻风本人不同意把瑜伽冥想和禅定混为一堂。现在一般可以认为瑜伽 冥想和佛教禅观是一个层次,但是方法有所不同。佛教中的禅观法门极其丰富,但常见的主 要在和瑜伽冥想一个层次上阐述和讨论的是samatha(止观)和vipasana(内观)。 samadhi 应该就是佛教词汇中的三昧(可能从“三昧地”中简化而来),而通常看法是,三 昧应该属于禅定的一个境界。因此我们可不可以认为禅定高于瑜伽冥想,是冥想锻炼之后的 一个层次?不知道这么说是不是正确? 我还有一个比较困惑的问题是,《瑜伽经》的写作中,196 条经文(可以是194--200条,一 般作为196 条),内在联系很严谨吗?是按顺序来的吗?如果是按修炼的顺序是从低到高的 话,为什么第一章就讲三摩地(Samadhi Pada),而第二章开始讲如何实际锻炼(Sadhana Pada)呢?这样有什么深意吗? //////// 突然想起了一个问题。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你为什么要做瑜伽冥想?这个问题有没有人自 己思考过? 风清扬风大侠从冥想这个词的语文含义入手来思考“什么是冥想”这个问题,应该说是治学 的经典途径(见《到底什么是冥想》一帖)。不过,我们不要忘了这么一个前提:瑜伽锻炼 中的冥想这个词是后人(应该是港澳台同胞)在翻译过程中应用起来的。我本人是从张蕙兰 的书中开始接触的。现在还不清楚当初他们应用冥想这个词的初衷,也不清楚他们是如何考 虑割裂中文中现有的相近的词而开始应用冥想这个让叶迦觉得有“苦思”嫌疑的词汇(玩笑 :))。 因此我们在这里讨论瑜伽冥想的含义,不妨把“冥想”这个词就当作一个特有名词来看,比 如般若(Prajna,发音bo ruo)。当作是从梵文里派生出来的一个词,这样容易把它当作一 个整体来考虑,而不会在“冥”和“想”中来区别,也不会受其中的字面意思混淆。 回到前面的问题,你为什么要锻炼“瑜伽冥想”? 设想一下可能的回答: 10。因为冥想中能得到喜悦的感受; 11。因为冥想让人从现实的乱七八糟中回归自我,让人觉得有力量; 12。因为冥想结束以后,人全身心有中焕然一新的感觉,很不同; 13。因为总是心烦,发现冥想后,容易控制了,对待男朋友时脾气也好多了; 14。因为冥想以后,别人都说自己说话做事沉着清醒理智多了; 15。因为冥想,自己变得不那么随情绪流转了,脸上也有了平静柔和的光泽,更美了; 16。冥想不就是发呆吗?发呆感觉很好啊,不过发呆不是经常发生的事,所以做冥想; 17。闭上眼睛总让人难免恐怖,学习冥想,发现自己不再那么害怕,变勇敢了; 看看还有什么其它的答案?哪个最和你的答案最接近?http://www.yogiyogacenter.com/bbs/images/UBBicon/em06.GIF =========== |
前一篇:瑜伽冥想和佛家禅定(三)
后一篇:闻风和赵飞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