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军被设计为语文试卷的小说(一)《刻瓷》

(2021-05-29 19:28:34)
标签:

文化

高考

高军

中考

试卷

分类: 小说

广西桂林市、防城港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何斌走进来的时候是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西斜的太阳把光线柔柔地投射进来,他恰恰站在这抹光线里,青春的脸色好似透亮一样,有一种瓷器的细腻感。

张老师停下叮叮当当的刻瓷工作,抬起头来。何斌的眼睛里有一股亮亮的光,挑战似地望着张老师。张老师没有与他对接,低下头,拿起工具又敲凿起来,叮叮当当的,富有韵律感。何斌的眼睛里出现了一丝黯然,直直的脖子软沓了一下,看到老师在一个磁盘上凿刻出了一幅图画,虽是雏形,但成形的部分中小鸟栩栩如生,花枝葳蕤纷披。何斌的眼光又变得亮亮的了。

张老师发现了他的变化,在心里微微一笑,就继续严肃地认真雕刻着,他感到了何斌热热的眼光在他的手和盘子之间来回踅摸,不时地盯着他的脸看一会儿。

何斌是班里的一个男生,身高马大的,有时就欺负其他同学。很多老师头疼,越管他他就越是逆反,越是与你挑战。何老师刚刚接手这个班,就有一个叫王刚的同学找他反映,何斌抓着他要把他按到马桶里去,把王刚吓得嗷嗷叫,他就获得一种满足感。

张老师了解了一下,何斌并没有真把王刚按进马桶过,但最近几天只要在厕所碰到一起,他总是去抓王刚的后衣领,王刚说要报告老师,他就哈哈大笑,“报告去报告去。”张老师知道,何斌就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你不理他,他失去兴趣也就没事了。

这次并不是张老师把何斌叫来办公室的,而是何斌感到自己的所作所为老师没管,感到很失落,就主动晃荡进了张老师的办公室,用挑战的眼神想引来老师的批评,然后得到一种满足感。哪里想到,自己都主动走进来了,老师也没有理他,他的斗志慢慢消失,兴趣反而

被张老师的刻瓷技艺深深吸引了过去。

何斌不自觉地把手伸进了自己的裤兜,犹豫了一下,慢慢掏出了一块瓷片,认真看了起来。那是一块上世纪五十年代景德镇产的手工绘制的瓷碗的碎片,并不是什么高档瓷器。他听说收集瓷片有价值,就到处里找寻,竟也找到了一些,在班里他自己感到比别人高一些。

他犹豫了半天,开口道:“张老师,你刻得这么好吔。”

“是吗?”张老师顺嘴说道,“业余爱好而已,你看着好?”

何斌鸡啄米一样地点头,但神色中还有嬉笑的成分:“是的是的。”

张老师这时才突然发现似地指着他手中的瓷器残片说:“你也喜欢瓷器?哦,还有些年头了,快六十年的东西了,尽管不是高档瓷器碎片,现在也难以找到了,说明你下了一番功夫哦。”

何斌这时对张老师更加刮目相看了,脸上那种不恭神情已经荡然无存了。

张老师又低下头去敲击小錾子了。

何斌一直看着张老师,见张老师又不理他了,心里更加失落起来。但他在一边无声地磨蹭了半天,又往前凑了一步,恭敬地说道:“老师……”

张老师这次迅速抬起头来,看着他。何斌感到老师的眼睛里满是鼓励的样子,就终于鼓起勇气,指指桌子上那盘子和老师手中的凿刻工具,“我想跟老师学这个……”

“好啊,”张老师这时更加热情了,“不过……怎么说呢,刻瓷是一门艺术,真要学,需要下一番功夫,古人有功夫在诗外的说法,里面包含着刻瓷者的学识、修养等,你能做到吗?”

“学识、修养?”何斌小声地重复着,头低了下去。

张老师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站起来轻轻拍拍他的肩头。何斌的头慢慢抬起来,看着张老师的脸。张老师说:“先学着,有这种意识,慢慢就会好的。来,你过来试试。”

何斌满眼感激,细腻的脸上都是高兴,发出瓷器一般的光滑感。老师把他拉到桌前,让他坐下,手把手地教起来。

此后,何斌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完成,课外活动就在一只盘子前敲凿,有时去找张老师请教一下。

一天,张老师正在办公室里端详自己刻好的那只盘子,王刚来向张老师汇报说,何斌再也没有要往马桶里按过他。

张老师看了他一眼,就又低眉看自己的刻盘了。

(《北京文学》20141期)

 

阅读上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主要起了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在柔和的光线的映衬下,何斌的脸有如瓷器一般的亮美,与下文他令人厌嫌的挑战行为形成对比。

B.小说善于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比如第二段两次写到何斌亮亮的眼光,前一次是挑战的眼神,后一次是对张老师高超的刻瓷艺术的热爱、欣赏、惊喜。

C.小说采用了插叙的方式,在写何斌走进张老师的办公室挑战后,插入何斌的表现和张老师对他的态度一部分文字,起到交代起因、突出矛盾、设置悬念的作用。

D.小说善于通过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比如何斌的“张老师,你刻得这么好啦……”“我想跟老师学这个……”“学识、修养”等几句话,都使情节陡生波澜。

E.小说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日常生活语言,如“何斌鸡啄米一样地点头”“成型的部分中小鸟栩栩如生,花枝葳蕤纷披”。

2)小说中的何斌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多次写到张老师低下头去刻瓷的情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标题虚实相生,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选C3分,选B2分,选E1分,选AD不给分。(A对比错;D“都使情节陡生波澜”错)

2)虽叛逆但本性善良、单纯。他欺负王刚但未真正把他按进马桶里。虽无礼貌挑战老师,但眼睛总是亮亮的。争强好胜,渴望被关注,被认可。他找到一些碎瓷,就感到自己比别人高一些,他好滋事,目的是想引起他人的注意。对感兴趣的东西专注、执着,她被张老师的刻瓷艺术吸引,忘了自己的初衷,不顾困难,老师学习。勇于改过。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他想变了个人似的。(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3)表现人物心理与性格。第一次 “冷却法”,张老师想让何斌冷静,转移注意力;第二次是“激将法”,他想进一步激发何斌的热情;第三次是成功后的满足与沉思。这都表现了老师的耐心与智慧。使情节张弛有度,富有波澜。低头抬头都是情节的抑扬,显出布局的匠心。巧妙映衬,增强表现力,这些描写使张老师域何斌的冷热交替,相互映衬,饶有情趣。(每点2分)

4)实为刻瓷,虚为育人,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瓷器光滑、细腻、易碎,青春透亮而又脆弱的孩子有如瓷器,需要细心呵护、精心雕刻。刻瓷是一门艺术,刻瓷者要有高深的修养与高超的技艺;教育也是一门艺术,教育者要有博大的情怀、过人的智慧与教育技巧。即使是普通的碎瓷也仍然值得人们热爱与收集,对问题学生,只要有爱心、耐心,肯下一番工夫,同要能刻出精美的图画。教人学刻瓷,关键在于教会他丰富学识、提高修养,这是教育的本质和成功的途径。(一点2分,两点5分,三点8分,给慢8分为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