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大米》发表于《小说月刊》2020年第3期
(2020-02-22 13:47:28)
标签:
文学小说小小说罗荣桓宅科子 |
分类: 小说 |
大
(发表于《小说月刊》2020年第3期)
高
“咱们不是还有点大米啊?”罗荣桓突然问在一边忙碌着的林月琴。
由于很投入地忙着,林月琴竟然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什么?”
罗荣桓问第二遍的时候,她才明白了,赶紧回答道:“有,就是很少的一点,也就是还有一碗多……”
罗荣桓是湖南人,出来参加革命后虽然四海为家,但对大米还是很有感情。来到沂蒙山区以后,当地吃的主要是子煎饼和小米干饭,有时候会用小米熬稀饭解决子煎饼难以下咽的问题。罗荣桓和其他干部一样,从来不搞特殊,总是随着大家一起吃,但他骨子里最喜欢的还是吃大米。由于形势很严峻,又加上他昼夜操劳,这一段时间他的肾病更加严重了。林月琴想办法,最后用自己的一件衣服换来一点当地产的旱稻大米。由于旱稻产量低老百姓很少种植,所以大米在当时的沂蒙山区是很珍贵的。这点大米罗荣桓一直不太舍得吃,只是偶尔会做一点稀饭打打牙祭。
这个冬天,日军疯狂扫荡沂蒙山区,前几天刚刚发生了惨烈的大青山战斗,我方伤亡很大,受伤的人员也不少。
上午罗荣桓到隐蔽在宅科子以北大山里的医疗所看望了伤员,回来后一直皱着眉头面对着地图分析敌情,思考下一步的对策,谁也想不到他会突然问起大米来,所以林月琴一下子反应不过来。
“把它都拿出来,你和我去宅科子一趟,”罗荣桓对林月琴说,“有个广东籍的小战士在这次战斗中受了重伤,情况很危险,我今天上午过去的时候,他就是表达了想吃一顿大米饭的愿望,咱们给送过去。”
林月琴把大米拿出来,罗荣桓就往前走去,她快步跟上。好在宅科子离他们这个地方很近,步行十多分钟就能过去。
来到医疗所,罗荣桓直接进了食堂,炊事员正在准备下午饭,一大锅凉水里已经下上了小米,这是准备熬小米稀饭的,火还没有点上。
罗荣桓把大米递给师傅:“做成大米饭,给那个伤势严重的广东小战士!” 师傅接过去,眉头挑动了一下。罗荣桓问:“怎么?”师傅笑了笑:“我在想这里的锅都这样大,怎么才能把这点大米做成米饭呢。”
罗荣桓也笑了:“那咱们就想想办法……”
医疗所的所长知道罗荣桓又来了,赶紧过来陪同。罗荣桓和他握了握手,就笑着吩咐说:“客气话就不用说了,交给你一个任务,去拿一块白纱布来,要这么大的方块就行。”说着,还用手比划了一下。
他们说了几句话的工夫,所长就按要求把纱布拿来了。罗荣桓接过来找个盆子用清水洗起来,在大家还是都不明所以的情况下,他又吩咐食堂师傅道:“你赶紧把大米淘好。”随后罗荣桓将淘干净的大米用纱布包起来,又找来一段线绳,把包着大米的纱布袋结实扎起来,让大米在里面有些蓬松,预留了一些空间。然后,他又将这个小袋子反复颠倒了几次,觉得可以了,才将大米包投进了准备熬制小米稀饭的大锅里。
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终于明白了,首长是用这种办法做大米饭呢。罗荣桓又嘱咐炊事员说:“等到小米稀饭熬好的时候把它捞出来,大米饭就做成了!”他的声调又低下来,“那个伤势严重的小战士,可以吃上一顿大米饭了……”周围的人看到,罗荣桓的眼睛有些发红。
在场的人都清楚,那个小战士伤势太严重,很可能活不了几天了。大家感到心里一阵阵发热,所长哽咽着说:“请首长放心,我们一定让这个小战士吃上这顿可口的大米饭。”
“不要告诉他,也不要告诉其他人,说这米是我给送来的,让他就是等于随意地吃一顿米饭。”
过了一会儿,在场的人都使劲点了点头,眼圈都红了。
回驻地的路上,太阳已经落下,西山边上有一部分红霞散布着。路边的树大多都落净了叶子,只有一些零散分布着的松树和柏树还青翠着。冷风迎面扑来,有点冷。
走着走着,身上就变得暖和起来了,林月琴问道:“你说你,怎么就想出了这么个办法做大米饭呢?”
罗荣桓笑了:“我也是灵机一动,看着他们确实没有别的办法做,看到那一大锅水,灵光就那么一闪……”
林月琴幽幽叹了一声:“但愿那个小战士早日好起来。”
罗荣桓好似没有听见,一面走着一面又陷入了沉思之中。过了一会儿他指指身上的一件绒衣,“明天你去想办法用它再换点大米送过去。”
这时候,从前面的一片树林里,突然飞起一群麻雀,鸣叫着结伴向远处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