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驼研究》(一):映旗山前尚庵寺
(2017-03-01 23:17:52)分类: 学术研究 |
映旗山前尚庵寺
高
尚庵寺,又名长春寺、长春庵,位于青驼镇映旗山(又作迎旗山、应旗山、应旂山、英奇山等)前。映旗山是明清时期沂水县与兰山县的分界线。清道光《沂水县志》记载:“映旗山,县南百三十里,山绵延数十里,为沂兰分界之山。”海拔360米,山势陡峭挺拔,山坡上布满松柏苍翠。尚庵寺后的映旗山顶有尼姑庵遗迹,现为一片乱石堆,仅仅还能看出房屋的框架。尚庵寺依山而建,前面地势较底,周围环境幽美。原寺庙建筑规模较大,解放前就遭到毁坏,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了鼻子山林场尚庵寺分场办公室。尚庵寺遗址以东、映旗山西南面峭壁上有泉,泉水长年流淌,清澈甘甜。目前遗址内尚存圆柏(又称桧柏)三株,其一高11米,胸围3.06米、冠幅东西13.3米,南北11.2米。其二高9米,胸围2.97米,冠幅东西11.8米,南北10米。遗址内还有一株古银杏树,树围3.5米。寺内原有多通石碑,很多碑在“文革”中被毁坏。现仅存完整的石碑两通,另有三通断碑。
本文拟结合史料和遗存碑刻对此进行一番考证。
一、寺庙沿革
我们经查阅现存的两部《沂州志》发现,明万历《沂州志•山川》载:“大柱山,在州北九十里……西有映旗山……在汶水之阳、映旗山前,有老子玉池,世传葛翁洗药池也。”但在“寺观”中却没有这里有寺庙的记载。清康熙《沂州志•寺观》也同样没有这里寺庙的记载。这说明,最迟到康熙年间这里还是主要有传说中的“老子玉池”“葛翁洗药池”等遗迹而已。
现存最早的碑刻是雍正四年 (1726) 农历三月所立的一块石碑,石碑右边(以面对者而言)已残,高1.28米,宽0.61米,厚0.27米。沂州人卢璨撰碑文记载说这里叫尚庵寺,并强调了“尚庵寺之历久而常新”,是“白衣之神感乎”的。可以看出,这个时候这里有了尚庵寺,又有了白衣之神的传说。碑文虽然说尚庵寺存在已久,但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 编纂《沂州志》的时候是还并不存在的。虽然《沂州志》中记载了一个“长春观”,但这个地方“在州东九十里”,是元朝道士张安仁主持建立的,显然与尚庵寺地理位置不符。据此,我觉得是可以断定尚庵寺尽管“历久而常新”,但也就是初建于清康熙和雍正之间。从现存古树木来看,也应该是比较接近事实的。至于传说这几株树木树龄500多年等,也仅是传说而已。何况就算真的如此,也不能说明寺庙就和树木同时。又加上这里早就有“老子玉池”“葛翁洗药池”等,在这两个地方有古树也是完全可能的。碑文还重申了“葛仙翁之飞升于此”“山之上有炼□翁之所”。但1916年编修的《临沂县志•山川》提出了异议:“王蝠鼻山(鼻子山),城西北100里,与沂水县分界处也。又东为映旗山,山坳有长春庵,相传以为葛洪故宅。前有泉,名老子玉池,殆附会葛洪事名之欤?”这些“传闻久□也。其讹其真,无可深考。”这说明,这里传说是与老子、葛仙翁(葛玄)、葛洪有关系的地方,是属于道教的一处场所。作为道教场所时候的情况,已经无考了。但修建尚庵寺之时,这里应该是佛教道场了,所供奉的是白衣之神,即白衣大士,也就是观世音菩萨。
后来,这里又有了“长春之名”,成了长春庵。这应该是由尚庵寺变成的长春庵。嘉庆五年 (1800)春天,郭廷瑶大力谋划,对这里“重新装塑”完毕后,立下了一块由费邑姜池撰文的《重塑神像记》碑,碑高1.41米、宽0.62米、厚0.22米。这个时候,这里的布局是,“后有炼丹炉,前有玉池塘。”中华民国二年(1913)王者香撰文的碑文又记载:“旧有白衣大士庵名长春。”也证明了这里是观音菩萨的道场长春庵。由于“惜乎历年……景虽依然,殿宇不免倾圮”,“岂名胜若斯,竟令湮没为邱墟耶?”于是,卢文彬、郭世昌等决定重修,他们“募财劝赀,鸠工庀材,不弥月而其工告竣”,重修后“庙貌辉煌,名山为之生色”。1916年编修的《临沂县志•山川》记载了当时的情况:“王蝠鼻山(今鼻子山),城西北一百里,与沂水县分界处也。又东为映旗山,山坳有长春庵。”并说长春庵是“仙境也。考其由来,系东晋葛仙翁升仙处,前有玉池珠泉耀……”中华民国拾二年(1923)《重修长春寺碑记》记载为“长春寺”,说是“寺之始创建者何人,重修者谁氏,前碑已载然,今则久而传矣。”可惜的是,经过屡次破坏,这些碑我们都已经看不到了。但这里“传系老子养真处,见诸郡志。而丹炉、玉池犹存遗迹。”这次重修只是“增缺补坏,饰以金碧,绘以丹青”而已。
二、此地风光
选择在这里建造寺庵,是因为这里是“盛地名区瑯琊”所属,更主要的是地理环境优越,自然风光优美,“东有沧海,西有云蒙,汶水绕于前,英奇□峙于后”。王者香描述这里的景色:“翠壑凝烟,花木……”,“四时闻鸟声于山下”,人们“咸啧啧称羡”,都说“虽莲岛香城,凤山阆苑不是过。”把这里形容得就像仙境一样,其山景之美可想而知。民国拾二年(1923年)所立《重修长春寺碑记》载:“长春寺,临沂之胜境也。”“其地岩穴深邃,林壑芊绵,奇峰叠嶂,嵚崟峋嶙,四明、天台之胜,匡庐、雁荡之奇,兼而有之。”竟然是拿着著名的四明山、天台山来比它的优美,拿着庐山、雁荡山来比它的奇秀,并说这里兼而有之。在一通断碑上记有:“峰回路转渐闻水声”,“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重塑神像记》:“兰邑北有山曰应旂,自西奔腾而来,绮绾绣错,势若潮涌,层峦叠翠,高出云表,诚一方之望也。”“是庵也,岗陵环抱,迂回曲折,结构严密”,“殿宇巍峨,既增山灵之秀,金碧辉煌,益焕云树之光。”《万古流芳》残碑记载:“邑北之应奇山,东□□山,瑞气相接”,“泉石幽邃,羽士有所归心;庙貌辉煌,名山为之生色”,“□松□□怪石嶒崚,瑞气团聚,常□四时不卸之花,长春之名信不诬也。”这些,都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尚庵寺周边的优美风光。我们多次来这里游览,深感碑文所载并非虚言,此山景致确实优美。
有人曾以《汉语大字典》为依据,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进行辨析,指出映旗山的正确写法应该是英奇山。“英”的义项是“美好”,“奇”的义项也是“美好;美妙”,用重叠两个同义为“美好”的字,将山名称作“英奇”,就是夸赞山景之美的意思。
由此看来,古人称尚庵寺为沂州之胜景,“洵无愧焉”,真是名符其实的。
三、人文因素
一、先说语言影响
映旗山和西北面的黄崖顶、鼻子山,东南面的大山、大山肚子等山,在古代是沂州和沂水县的分界线,同时也是兖州府和青州府的分界线。山前属兖州府沂州(清代设立沂州府后,称兰山县),山后属青州府莒州沂水县。在沂州和莒州升为直隶州之后,这里又是沂州和莒州的分界线。设立沂州府后,山前、山后虽然同属沂州府,但是这里仍是兰山和沂水两县的分界线。抗日战争初期,中共中央派干部来山东开辟沂蒙山革命根据地,于1940年6月由沂南、临沂、费县析置临费沂边联县。从此,山前山后同属一县,先是属临费沂边联县(后改称沂临边联县、沂临县),沂临县撤销后,归属沂南县,一直延续至今。长期的区划分界,导致山前、山后的方言有极大的不同,属于两个不同的方言区,人们一听就能分得清清楚楚,山前为兰山音,山后为沂水腔。
二,再说文化积淀
多通碑文都涉及到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主要有老子、葛玄、葛洪、白衣之神。这里因为和这几位人物有了牵连,所以就有了文化积淀的作用。说这里是“老子养真处”,“前有泉,名老子玉池”又叫“玉池珠泉”“玉池塘”,有“葛翁洗药池”,“居洞者东晋时之葛仙翁”这里是“东晋葛仙翁升仙处”,还有“葛洪故宅”,“有炼丹炉”,供奉着“白衣之神”“白衣大士”。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也称老聃,姓李名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另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春秋末年楚国隐士。相传居于蒙山之阳,自耕而食,有孝行,年七十,常穿五色彩衣为婴儿状,以娱父母。楚王召其出仕,不就,偕妻迁居至江南。葛玄(164—244),三国时期吴国道士,琅邪人,字孝先。道教尊为葛仙翁,又称太极仙翁。1916年编修的《临沂县志•山川》载:“长春庵,相传以为。葛洪(284-364),字稚川,自号抱朴子。葛玄从孙。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葛洪本为琅邪人,因随晋武帝司马睿南迁,而改籍丹阳句容人。白衣之神,是指观世音菩萨,因常著白衣、坐白莲中,故称。亦作“白衣仙人”“白衣大士”“白衣观音”。
这里经常举办一些宗教活动。《重塑神像记》:“每岁仲春,远近于是祭祷。”每年农历二月,都在这里举行祭祀祈祷活动。能起到“登斯庙者,无不肃然起敬,兴其好善之心,正有□于先王神道设教之意,而为政教之一助也。”雍正四年碑文也说能“洗濯其心”,引人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