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东山水画简评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评论 |
诗画笔墨
——郭立东山水画简评
高
发表于2013年第3期《洗砚池》杂志
在一个文化场合上,主持者知道我和郭立东是老乡,又是相识已久的朋友,所以就创造机会让我们坐在了一起。其实,我和郭立东平常见面很少,深入交流更少。多年前他热心于文学创作,写过散文诗(诗歌)等。我在乡镇工作期间,他还曾上门和我交流过办《鲁南文学》的有关事宜等。记得他带了一期《鲁南文学》,封面是木版黑白套刻鲁迅头像,显得很是高雅。后来听说他已华丽转身,成为了一位书画活动家和画家。隔行如隔山,我们见面的机缘更少了。那天,在郭立东尚未到的时候,朋友就建议我写篇对郭立东国画的欣赏文字,他到来后朋友们又提起这个话题,郭立东也非常诚恳地让我写几句,并一再声明三五句都行。面不辞人,所以就答应试一试。我想,作为一个外行人,就是说不到点子上,郭立东和朋友们也会理解的。
郭立东,原籍沂南,出生于1962年,现在已是知天命的年纪了。他先后师从于龙瑞、程振国、张复兴、霍春阳、贾平西、施云翔、王玉良、张旭光等著名书画家。他勤奋学习,努力创作,作品多次入选各级美展,并获得各级奖项。是中国墨酣画派艺术研究会副会长,解放军铁军猛虎书画院名誉院长,同时他还是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郭立东有时候是一边写诗一边画画的。在随笔《一段写生的顿悟》里,他自述道,有次到外地采风,夜里小雨敲打着窗棂,他画完山水画之后,兴奋中又写下了一章散文诗,感悟到:“人的一生应淡泊宁静的去调节自己,应到山水中享受诗意的生活,享受生活的快乐,从山水中品读出一种新的思想境界。”
中国山水画是传统文人气质的传神演绎。画家们寄情于山水画中,表现了中国人特有的联结自然与文化的方式。欣赏郭立东的画作,我感到他在努力把诗与画融为一体,也就是说诗意的追求是他山水画作的重要方向。他在散文诗《水墨意象》里说过,自己“激情饱蘸着心灵的浓与淡”,追求“墨的痕迹总是在诗的神韵里跳动着灵光”的艺术境界。我们知道,继承传统与创造革新有机结合,才是中国画发展的正确方向。有成就的画家,无一例外地都是在继承前辈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汲取灵感,大胆创新,才在自己艺术道路上绽放出独具特色的艺术奇葩的。郭立东重视传统,师法自然,锐意创新,大胆探索,从而形成了他以诗为底蕴的中国山水画艺术风格。《幽谷清音》突出高山深谷、危崖峭壁和谷口几株遒劲而又充满生机的大树,远处山间云雾茫茫,近处谷溪潺湲流淌,画面虚实结合、相辅相成。面对画作,能让人视野开阔、胸襟舒畅。扇面作品《山居图》,近景杨柳缕缕,远处帆影片片,溪水在连绵的大山中水波不兴地流淌着,一个悠闲的人影站立在小桥上,感受着 “吹面不寒杨柳风”的盎然春意,有限的空间中展示着无限的画意,给人一种空静的感觉,一种浓郁的诗意。观赏这样的画作,谁人能不寂然无念、坐忘情怀?他的《山高云淡闻水声》,画面层次深远,前面小桥流水,后面高山飞瀑,山间云蒸霞蔚,山上林木苍翠,都细腻而生动地在笔下被完美的表现出来,雅致清新,格调高远。伫立画前,顿生身临其境、秀色醉人、心旷神怡之感。描绘的景象和主观的思想感情相互交融构成一个有机艺术整体,鲜明地体现出画家创作的意向和目的。他的山水画,巧妙地调节了画面的黑白、虚实、轻重、浓淡等的节奏感,画的意境和诗的意境巧妙融合,营造出了 “画中有诗”的情趣。
我觉得,郭立东山水画风格的逐步形成,和他长期不懈的艺术追求有着重要关系。早期他在倾心文学创作时,就时常涉猎山水画艺术。后来拜名家为师,逐渐具备了深厚的传统基本功底和综合素养,这为他以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曾长期生活在基层山区,又经常有目的地不断拜谒祖国的名山大川,用心领略和体悟山川的壮丽秀美及无限神蕴,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认识创作规律。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使他的山水画作品在写实性与笔墨语言的统一上具有了现代气息。他画的是传统山水画,但作品中总是浸润着贴近现代生活的明确向度。作品产生的基础是活在他心灵深处永不凋零的感情记忆,自然山水和他有着与生俱来的感情联系,蕴含着文化情味和历史思绪。如《山色静如洗》,呈现出一种气贯长虹的大景观,表现了大自然的丰富和多样性,同时浸透着画家对人文环境的体验和理解,极具现代性。他画过多幅各具特色的《烟云山居图》《山乡图》等,画中的景色犹如仙境,唯美动人。其中山雄壮,水澄明,树遒劲,草勃发,船帆高挂,屋舍俨然,笔法刚柔相济、灵活多变,墨法丰厚苍茫、浓淡相间、气韵充溢。画面中,具体意象的有机组合耐人寻味,酣畅淋漓的笔墨昭显出旷远雄奇的意境,充满了对山川风物的无限热爱,寄寓着画家对人生、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深刻理解。
(2013.1.4)http://s9/mw690/4b78f64ctx6D8q2Pj3qe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