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上市亏损张本正辞职大事记

标签:
清华紫光张本正中关村传记作家齐忠纪世瀛历史 |
分类: 陈春先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历 |
紫光上市亏损张本正辞职
作者
六、2002年3月15日—清华紫光股份公司年报公布亏损张本正辞去总裁职务徐井宏出任总裁
图为:清华紫光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徐井宏。齐忠摄影。
2002年3月15日,清华大学校办企业清华紫光集团公司下属上市公司“清华紫光股份有限公司”(注:以下简称“清华紫光股份公司”。),发布2001年公司年度报告,宣布在2001年公司经营亏损2300万元,这也是该公司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注:资料来源见1—1。)
2002年3月15日,清华紫光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届董事会第三十次会议决议公告, 同意张本正先生因工作变动原因辞去公司总裁职务,聘任徐井宏先生为公司总裁。(注:资料来源见1—2。)
2002年6月3日,清华紫光股份公司正式对外发布消息:在公司日前召开的2001年度股东年会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董事会和监事会。39岁的清华大学副研究员、清华紫光集团公司副总裁徐井宏出任公司总裁,原公司总裁张本正出任公司副董事长、清华紫光集团公司总裁。(注:资料来源见1—3。)
(—)、2001年清华紫光股份公司费用增长率超过2000年的净利润
2001年,清华紫光股份公司发布公司中期公报,公布公司预警亏损。(注:资料来源见1—4。)
对此清华紫光股份公司总裁张本正认为:“公司业绩不能靠预期,到年底走这瞧” 。
2002年2月9日上午,龙年的腊月二十八,张本正在中关村著名酒店“大宅门”宴请北京几位资深记者。张本正说,应该给大家叙叙旧,要到这个地方过年就更好了。
2002年3月15日,清华紫光股份公司的2001年公司经营亏损公报,用数字表明该公司发生重大亏损。
清华紫光股份公司在公报中显示,2001年公司的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为1.94亿元,其中包含销售人员工资和广告费用1.27亿元。比2001年增长84.41,合计为9149万元,超过该公司2000年,7563万元的净利润。
(二)、2001年清华紫光股份公司1.27亿元的营业费用那去了
2001年,该公司1.27亿元的营业费用,应该由销售人员工资和广告费用组成。但是,2001年,该公司销售额最大和最赚钱的项目是代理施乐公司、惠普公司产品,营业额为8.19亿元,毛利润3980万元。这些业务都是批发业务,不应该产生销售人员工资和广告费用。
2001年,清华紫光股份公司利润最丰厚的项目是环保工程业务,而销售总额为6500万元,毛利润2700万元,除去成本费用,不可能产生高额的管理费用。
2001年,清华紫光股份公司的紫光扫描仪与紫光笔记本电脑,全部的宣传广告费用为2000万元,而这两个产品销售过程中的分销、代销、直销等,不会产生销售人员的工资费用。
2001年,清华紫光股份公司在市场宣传方面投下巨资,聘用7家左右的公关公司,在上百家媒体刊登文章和广告,但是对该公司品牌推广却一事无成。
2001年,该公司1.27亿元营业费用中的绝大部分那去了?是一个疑问。(注:资料来源见1—5。)
大学校办企业与大学的关系,永远是难解的问题。清华大学是校办企业清华紫光集团公司和下属上市公司“清华紫光股份有限公司” 真正的“老板”。清华大学的校园文化自然在校办企业的企业文化之上。清华大学的校办企业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跨越这个底线,造成校办企业以下几种奇特的现象出现。
2000年左右,中关村各大学教授和教员的月薪较低,使这些大学的校办企业员工的月薪也不得不处于较低局面。
1999年11月4日,清华紫光股份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上市,在上市公告中显示。公司总裁张本正月薪为12000元,公司副总裁赵微(女)月薪为8000元。(注:资料来源见1—6。)
1993年,中关村四通公司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董事长的年薪为上百万元港币。
北京大学下属校办企业北大方正公司的前身“北京理科新技术公司”也是如此。(注:以下简称“北大方正公司”。)
1986年,北大方正公司发放11个公司管理人员上半年的奖金,最高为250元,最低为50元。(注:资料来源见1—7。)
1984年,中关村科海公司,公司高中层管理人员年终奖金为1万元。(注:资料来源见1—8。)
由于校办企业员工月薪较低,使企业员工流动频繁,企业出了事更是人员各奔前程。
2001年,清华紫光股份公司在市场宣传方面投下巨资,使该公司1.27亿元营业费用中的绝大部分成了谜团,但是公司无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因为有关责任人已经辞职。
再加上校办企业员工月薪较低,企业难以留住人才,新浪网的创始人王志东,在北大方正公司下属的“新天地公司”就职,以研发“中文之星”软件闻名,还是因为待遇问题就职去四通公司。
3、大学对校办企业领导更换频繁使校办企业
大学领导层是校办企业真正的“老板”,如果用领导教学的校园文化,代替企业经营规则和企业文化。大学领导人成为校办企业董事会的董事长、董事,但是对校办企业经营方面并不负担任何责任。校办企业如果发生亏损,这些由大学领导人出任校办企业董事会的董事长、董事们惟一的办法就是撤换校办企业领导人。
北京大学校办企业北大方正公司的总裁一职几乎两年一换,有从下属分公司直接提升的,还有从外企聘请“空降”来的。
清华大学校办企业紫光集团、清华紫光股份公司的总裁更换的频繁。有的总裁任期只有几个月。
2022年7月8日,徽商银行以紫光集团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具备重整价值和重整可行性为由,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对紫光集团进行破产重整。
2022年7月9日,紫光集团发布公告称,债权人徽商银行已于2022年7月8日,向北京一中院申请对紫光集团进行破产重整,理由是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已无力还债。(注:资料来源见1—9。)
清华大学下属的校办企业紫光集团出现的破产现象,显示出大学校办企业与大学关系难解的老问题仍在。
有关参考资料索引:
注:1—1,来自清华紫光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01年公司年度报告。
注:1—2,来自“清华紫光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届董事会第三十次会议决议公告” 。
注:1—3,来自2002年6月4日,《北京现代商报》。
注:1—4,来自2001年,清华紫光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公司中期公报,公布公司预警亏损。
注:1—5,来自2002年4月23日,《北京科技报》中关村园区。该资料由齐忠收藏。
注:1—6,来自1999年11月4日,清华紫光股份公司上市公告。
注:1—7,来自《北大方正创业回忆》,第137页。该资料由齐忠收藏。
注:1—8,来自《中关村的故事》,第590页,“状告中关村公司系列”。
注:1—9,来自2022年7月9日,紫光集团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