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卉康健杂志147期
身体不舒服,上网键入关键词,成千上万的讯息让人眼花撩乱。只靠网络瞎猜测,可能延误病情,学会怎么看病才是王道。
35岁的郑小姐已经腰酸好几天了。原以为是坐太久没运动,但愈来愈难受,于是她上网输入“左腰酸”,多方浏览对照后,觉得自己最可能是“坐骨神经发炎”,决定先吃止痛药试试看。直到有天深夜痛到坐立不安,她只好去大医院挂急诊。照了X光片,骨科医师说没问题转给肾脏科,医师认为郑小姐有轻微发烧、尿液有白血球,怀疑是尿道或肾脏发炎,开了药要她回门诊治疗。3天后郑小姐又发烧了,体温38.2℃且痛得全身冒冷汗,肾脏科医生觉得奇怪:“验尿报告显示有轻度发炎,但应该不会这么痛苦”请她住院观察治疗。住进医院,郑小姐用手机上网查询她床头牌写的诊断:“急性肾盂肾炎”,抗生素打了3天,她依旧在发烧、退烧之间摆荡,肾脏科找不出原因只能准备换第二线抗生素,婆婆则怀疑是她前几周去香港时中邪了。郑小姐突然想到:“会不会是避孕器的关系?”两个多月前更换避孕器之后就常腰酸不适,但当时妇产科医师说是正常。她把这件事告诉护士,很快被安排会诊妇产科。内诊时,郑小姐痛得倒吸好几口气,医生说找不到避孕器的线头且她正处于发炎状态非常痛,必须换抗生素治疗发炎后再把避孕器拿出来。确定结果是骨盆腔发炎,换药后总算逐渐退烧,为此共住院10天,一个月后再回妇产科取出避孕器。回想这次骨盆腔发炎,却拖了一周,会诊三科的折腾,受过高等教育且担任业务主管的郑小姐叹口气,原以为上网做功课对自己的病痛有帮助,却忘记告诉医师,自己装避孕器不适,结果延误好几天,“对民众来说,怎么看病、如何向医师描述病情,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
上网查健康,加分还是减分?
郑小姐不是特例,在这个上网从买卫生纸到买房子,从找美食到找初恋情人下落,生活大小事都靠网络的时代,身体有病痛先上网查,立刻有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笔数据争先恐后想告诉你答案。美国研究机构“普优网络与美国生活计划(PewInternetandAmericanLifeProject)”的调查指出,80%美国民众会上网查询健康信息。台湾最近的调查发现,超过二成的民众在担心自己可能生病时,将网络信息当成第一个信息来源。但网络上的信息皆是正确可信的吗?美国的调查,超过七成的受访者相信医疗网站上的内容。
然而,布朗大学医学院曾以“坐骨神经痛”或“椎间盘突出”为例,评量了169个网站,发现其中只有16个属“高质量”。换句话说,仅有十分之一完整可靠、没有掺杂或隐藏商业目的。
马偕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黄闵照表示,网络方便民众有问题时自己先做功课,特别是在不好意思对医生讲述病情,或者不愿承认自己生病时,上网找资料快多了。但只能当做参考,不宜以偏盖全或给自己下诊断。与其看了一堆资料愈看愈害怕,不如找医师咨询讨论,才能尽快解决身心病痛,“毕竟冷冰冰的计算机不会针对个别状况花时间沟通、安抚病人,更没办法治疗病人。”
看病学问大
即使人到了医院,在台湾现在“三长两短”的就诊情境下,坐在医生面前,怎样看病,又是个问题。
《看病的方法》作者、家庭医学科医师陈皇光指出,由于健保给付的诊察费太低,医院只好以量取胜,一节门诊三小时,如果有30个病人挂号,每个人只能看6分钟;若看60人,每个人只能分到3分钟。很多专家好心提醒病患,遇到医师要问五大问题、七大要件、十三项重点,如果你是看“VIP门诊”,那就用力问吧。若不是,看诊前,先想好要和医师说什么。
1.哪里不舒服?
要讲的是症状,例如头痛、呕吐、腹泻、腰酸,或者量到血压很高、健检发现胆固醇异常等,病人自以为是的诊断有可能影响医师判断。
亚东医院院长朱树勋曾说,“最怕病人自己下诊断”很多民众看病时见到医生第一句话就是他自以为是的诊断,比方“我是高血压”,要求医生开药,“病人的责任是叙述身体哪里不舒服,诊断是医生的工作。”
陈皇光举最常见的感冒为例,很多民众只对医师说“我感冒了”,“但医师最想知道的是病人有什么症状”,因为和感冒初期症状(全身酸痛、头晕)类似的病太多了,经常在病人详述症状后,会发现根本不是感冒,而是其它疾病,比方流感、肠病毒、扁桃腺炎、手足口症等。
不过,就诊时间有限,病人如果有很多不舒服,应先告诉医师最近发生的症状,以及今天一定要解决的问题,陈皇光提醒。
医疗人员最怕的是“倒垃圾式看病法”,把过去十年的大小病痛,加上最近几星期到今天疑难杂症全混着说,要不就写满两张A4纸的问题,要医师一次解决。
2.症状出现的时间、持续多久?
症状出现的时间顺序和长短是医师思考和下判断的重要线索。不要含糊其词地说“很久了”,应该明确说是一天、两星期还是三年。比方,脖子出现肿块已经七年和才出现两星期来比较,两星期可能比较严重。
有的病人一问三不知。例如月经史是妇产科疾病重要信息,但常有病人手机查半天找不到日期,或根本忘记了,但全世界只有病人知道自己上一次月经何时来,如果答不出来,医生也头痛。
3.自己有没有先做处理,若先看过其它医师,诊断是什么?
比方曾自行服用综合感冒药、止痛药物,服药后症状是否有缓解。若是因为同一问题看第二位医师,可以提供前一位医师的诊断给这一位医师参考。
陈皇光常问病人,到底前一位医师的诊断是什么?多数病人会说:“不知道耶,医生没说,医生说没关系。”陈皇光特别强调,在就诊时间有限的状况下,请记住一定要问医师:“我今天的诊断是什么?”最好记下来或请医生写给你,因为诊断是医疗行为最重要的一件事,医师诊断对了,处置错误的机会就很低。
4.有无药物过敏、正在吃的慢性病药物、生活习惯、会过敏的药物名称、正在服用的药物、有没有抽烟、喝酒、嚼槟榔等。
5.找同一个医师复诊,还是寻求第二意见?
复诊的目的是要看服药的效果、疾病有没有改善或更恶化,或者了解前次检查的结果,有的家长因为孩子发烧早上带去找医师,吃药没退烧,下午又换一家诊所,甚至一天跑三家。
如果是吃药没有改善症状,应该请同一位医师再看一次,因为疾病的病程可能还在进行,回诊时医师若看到新的症状,就能做出进一步诊断。有时是因药物在血液中浓度不足未达疗效,要有耐心等待。好比退烧药物可能要吃1~3次体温才会下降;抗生素需用2~3天才能判断是否有效;血压药物要吃4~5天血中才会看出效果等,陈皇光解释。
如果同一位医师对诊断不明确或者需做重大治疗决定(如手术、癌症治疗),就应考虑寻求第二意见,“医病之间信任最重要”黄闵照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