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梵高奶奶”

(2013-07-23 19:24:05)
标签:

杂谈

文化

“梵高奶奶”成名很突然,回归很自然。

      她以不经意间自然流淌出的本真之美,无意中撩拨起了网民的情绪,感动了众多生活在大都市的异乡人。

“梵高奶奶”

 

      老太太一下成了广州名人。并不常出门的她,偶尔在家人的陪伴下到附近公园游玩时,常常会有人请她签名,不识字的她只能按照儿子的示范,照葫芦画瓢地“画”上自己的名字。
      太想家了,79岁的常秀峰老太太,坚持从广州回到了拐河镇江家村,住在小姑子、妹妹等老亲戚的家里。亲戚家没电话,更没有网络,她又过上了熟悉的生活。
        拐河,是河南省方城县的一个镇。即便是本县人,也多半没去过那里,因为镇子藏在大山里。“调皮捣蛋,调到拐河四里店”,是方城当地的一句顺口溜——计划经济年代,偏远的拐河镇,是公职人员最不愿被分配到的乡镇之一。

“梵高奶奶”

 

      山村依旧,生活依旧。所不同的是,在广州呆了七八年,她多了一个名字——“梵高奶奶”,而这个名字的知名度,甚至扩散到了全球。即便在闭塞的老家,也常有干部模样的人来找她攀谈问候,目的往往是求一幅画。

“梵高奶奶”

 

     即便经历了繁华,常秀峰仍然很难理解,自己种了一辈子地,一个大字不识,怎么到老来突然间成了名人?上了无数的电视节目、报章杂志,还在香港开办了个人画展,出版了画册,作品还被台湾地区的领导人马英九和法国著名摄影大师斯鲁本等名人收藏。

 

“梵高奶奶”

 

     这并没有改变老太太什么——两次上《鲁豫有约》节目,她一问一答,从未迎合;在广州马路上被市民认出来,她以农村人朴实的热情对待;收到百多元的稿费,她就换算成当年种地的收成;甚至在公园看到园丁拔草,她也忍不住凑上去过把劳动的瘾。
  常秀峰种了60年地,生养了6个孩子,但许多东西比如网络,对她也许永远是个疑惑。

“梵高奶奶”

 

        不识字的山村老太
  在江家村,常秀峰是个“有本事”的人。她不识字,但6个孩子除了送给亲戚一个以外,3个高中毕业,2个大学毕业,全部走出了大山。
  2002年,常秀峰老太太的老伴去世,2003年元旦,在儿子的极力坚持下,她第一次离开河南老家来到广州。
  住惯了山村,常秀峰并不习惯都市的生活。一样的楼房、硬硬的水泥路面,都让她感到不适应,很少下楼。在家里,老人为三岁的小孙女讲家乡的故事,说到自家种植的山楂树,老人说:果儿是红的,叶儿是绿的,但任凭如何描述,孙女依然弄不清模样。
  有一天,小孙女用蜡笔在纸上涂抹,老太太顺手拿起了蜡笔,兴致勃勃地一起涂鸦,把果子涂成红色,叶子涂成绿色,在白纸上画出了山楂树。一瞬间,小孙女全明白了。
  随后的日子,老太太讲的故事越来越多,画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一个偶然的机会,做美术编辑的儿媳看见了这些蜡笔画,立刻震惊了——从没学过绘画的老人怎会有这样的天赋,虽然率性而为,却真实拙朴,颇有“后印象派”的风范。
  有了家人的鼓励,拿孙女的蜡笔和水彩笔画画,成了老太太生活中的最大愉悦。
  老人的画没有专业画家的点、线、色块、色调、比例,既逼真形象,又写意抽象。在老人的笔下,自己曾经生活过多年的江家老屋,红彤彤的山楂树,金灿灿的向日葵以及山里的野猫、小鸟等家乡的一切都显得分外美丽。
  那些鸟、虫都是与老人在农村相伴多年的老朋友,那些田埂上的花花草草,她都表现在纸上。甚至画丛灌木,老太太都能说得出来是哪片山坡哪条田埂上的一丛杜鹃。
  许多到家里的客人,都说这些画很容易勾起人们对乡土的回忆,很容易被画里流露出来的情感所感染。于是,老太太的家人把这些作品扫描下来,然后手工装订,送给喜欢的朋友。期间老太太回河南老家探亲戚,也带上几本。

2006年以前,老太太还叫常秀峰,她作品的传播,也仅限于此。

  突如其来的“出名”
  2006年1月的一天,正是农历春节前乡愁弥散的时候,常秀峰老太太的儿子开始在自己博客上粘贴母亲的画,并着手撰写老人的一系列故事。
  本来,这只是为保存生活的点滴,顺便寄托游子的思乡之情,但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梵高奶奶”的称号横空出世,并以惊人的速度,迅速红遍2006年初的整个网络。无数的网民点开老太太的作品,一边品读,一边流泪,每一篇博客之后,令人感动的留言绵延不绝。
  “梵高奶奶”的影响力迅速突破了网络,走向传统媒体。一个月后,《南方都市报》以两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老太太神奇的绘画经历。随后,《南方人物周刊》、《羊城晚报》等各大媒体也相继进行报道。
  2006年6月和11月,常秀峰两次受邀走进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在演播室,老人的一幅《向日葵》与梵高的《向日葵》被并排放到了演播大厅。
  鲁豫询问老人对两幅《向日葵》的看法,常秀峰说:“那个叫梵高的人一定很不开心,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画得苦。我的向日葵有阳光温暖她,有土地养着她,有水滋润着她,就像我画她的心情一样,很幸福。” 
  常秀峰没有名利和雅俗的概念,所以在录制现场她毫不怯场,鲁豫引出一个话题,老太太就能接过去畅所欲言,地道的河南话、朴实的举动、爽朗的个性感动了现场观众。
  节目录制现场,鲁豫问她:“你知道网上现在有多少年轻人在崇拜你吗?”老太太想了想答:“几十个吧。”观众笑场。
  此后,老太太一下成了广州名人。并不常出门的她,偶尔在家人的陪伴下到附近公园游玩时,常常会有人请她签名,向她求画,不识字的她只能按照儿子的示范,照葫芦画瓢地“画”上自己的名字。
  网络,让常秀峰成为了“梵高奶奶”。对于别人称自己为“梵高奶奶”,老太太很是纳闷。她说:“我不姓高,也不姓梵,村名也不叫这个,方圆几个村也没有叫这个名的,我咋就成了梵高奶奶?”

  她画的其实是乡愁
  常秀峰虽然会简单点击博客,看看自己的画作,但不识字的她,只能叫儿子依照自己的意思写日志和回复网友。当然,作为古稀之年的老人,城乡文化的冲突几乎天天在她身上上演,也由此撞击出了很多乐趣和老太太想不明白的困惑。
  比如,老太太画了一幅画,儿子将它扫描到了网上,老太太就问了:“咦,我的画怎么爬到那上面去了?”还有一次,儿子将老太太的一幅画在外面放大,做了一张喷绘回来,拿给老太太看,老太太更觉得神奇了:“这画明明我放在家里,你怎么又变出一幅,还这么大?”

“梵高奶奶”
  人人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就是这样一个对“艺术”、“文化”和名利都很陌生的农村古稀老人,以不经意间自然流淌出的本真之美,无意中撩拨起了网民的情绪,感动了众多生活在大都市的异乡人。
  网络,其实不仅是信息的高速路,更是各种情绪的聚集地。许多人,在这里寻找情感的寄托以及情绪的出口。老太太用画笔回忆往事和乡村,回忆她的花草,她的动物,她的老房子,她的田埂,她的果树,她的土地。这些灿烂的色彩也许会触及到人内心最柔软的那一部分,勾起每个人的乡愁,点燃了漂泊异地的人们对童年、对父母、对乡村的追忆和思念。
  常秀峰很少画身边的景致。老人说过,广州的高楼走不进我的心,我画不出来,老家的景致虽然看不到,但它们在我的心里。
  2007年1月,梵高奶奶在香港举办了个人画展,并出了一本画册义卖,所得资金由慈善基金管理,捐助给甘肃贫困地区,参与危校救助计划。“梵高奶奶”说,那感觉像是在做梦。但她很满意自己到了这个年纪,还能做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大善事。
  其实,即便回归了山村田园,没有亲戚朋友好奇地追问,常秀峰老太太仍然说不清自己是怎样成为了“梵高奶奶”,怎样成为了名人。
  在河南山村,由于眼睛已经不好使,“梵高奶奶”已经放下了画笔,也远离了网络。但只要这些画在,我们就能永远记得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一个叫“梵高奶奶”的乡村老太太,和她所创造的奇迹。

 

“梵高奶奶”
“梵高奶奶”

“梵高奶奶”

“梵高奶奶”

“梵高奶奶”

“梵高奶奶”

“梵高奶奶”

“梵高奶奶”

“梵高奶奶”
“梵高奶奶”

“梵高奶奶”

“梵高奶奶”
“梵高奶奶”

“梵高奶奶”

“梵高奶奶”

“梵高奶奶”

“梵高奶奶”

“梵高奶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底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