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你会如何呢?【转】

(2012-11-21 18:18:00)
标签:

杂谈

把豆浆洒翻的女孩(一)

      那天早上10点钟左右,我搭上公交车。车上的乘客互不相识,无人交谈,有人闭目养神,有人欣赏窗外街景。

      忽然,一记声响,将所有人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一位乘客,不小心将豆浆整杯洒落在地板上,豆浆沿着地板,慢慢流向前门。之后,凡是要下车的乘客,只能改用脚尖踩着地面,小心翼翼地刷悠游卡,再左移右挪地下车。

      这杯豆浆的主人,是一位年约20岁的女孩。从她不安的肢体动作,可看出她内心的焦急。只见这女孩连忙扶着栏杆,弯下身,拿着面纸一张张地想要吸干地上的豆浆。

      这时,一位女乘客从皮包中拿出塑料袋,她伸手接下女孩手中那堆湿黏的面纸。女孩认真地向她道谢,并捡起豆浆杯丢入塑料袋里。眼见女孩手中的面纸即将用罄,一位母亲突然起身往前,在行车摇晃中递上卫生纸,途中,继续有其它乘客捐出面纸包,送给这位女孩。她感激地接下所有的面纸,并一再向这些热心的乘客说谢谢。

      司机先生终于说话了:“你赶快坐好,不要再擦了。”司机注意着路况,表情有点紧张。女孩低着头,仍努力的擦着地上未干的豆浆。司机先生又重复了一遍,但女孩的动作依旧。终于,司机把车子暂时停下来了。

      面带愧疚的女孩,对着司机先生深深鞠了一个躬:“对不起,司机先生,我把你的车子弄脏了,真的很抱歉。”

      司机先生看着她:“东西洒了,等下我用水冲一冲就干净了,你刚刚那样子太危险了,车子摇摇晃晃的怎么擦呢?如果你没抓好扶手,为了一杯豆浆跌倒又受伤的话,那太划不来了。”司机先生继续说:“你在那里摇来摇去的擦,会让我分心的。如果发生意外,那就不只你一个人会有危险的。所以,我就一直叫你不要再擦了,你都不听”

      女孩低着头说道:“对不起,我只是怕有人踩到豆浆滑倒,所以才一直想赶快把它擦干的。真的很对不起。”

      这样的生活片段,你感受到什么了呢?一段没什么大不了的生活琐事,但我们看到的是:

(一)、勇于面对自己失误、尽力弥补改进的年轻新新人类。

(二)、处处为乘客安全着想、克尽职守的公交车司机先生。

(三)、一群“自然流露”乐于助人本性的乘客。

      这些人的表现,正显示出一项我们总以为在现今社会中少见的真情——为他人着想。

《女孩》害怕别人踩到豆浆滑倒。

《司机先生》将乘客的安全与福祉顾虑在心。

《其余乘客》则以将心比心的“同理心”付出关怀,立即伸出援手来帮助女孩。

      不到15分钟的生活插曲,燃起人性互助的真情,并带给旁观者无尽的省思,这是多么可遇不可求啊!

      至今,一直深深感谢这一群“陌生人”带给我们对人性良善的高度信心,提醒自己“自私冷漠固然让人忧心,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真情互助与互谅,却比社会中的负面问题更多,只是我们经常忽略了。”

      如果你我愿意在忙碌的生活中,静下心来细心观察,一定会发现我们的社会充满良善与希望。

 

莫须有与想当然(二)    陈之藩

      记得在小学的时候,每星期有作文课。国文老师除了在作文卷上有批语外,还把全班的作文排好了名次,当堂唱名发还。如名次排在后面,显得非常难堪,所以大家对作文全很努力。我本来就喜欢作文,再加上努力,所以作文发还时,常是名字在前几名之中。

      一次作文题目是北风,还是春风,我已记不清了,作完了自己很得意。当时觉得下星期发还时,我一定是在前几名之中。没有想到,不仅是前几名没有我,甚至中间也没有,而是排在最后一个。我根本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下了课,去问国文老师,老师说:“这不像你这个小学生作的,一定是抄自什么杂志上的。”我惊讶得不得了,我说:“确实是我作的。”老师说:“你不可能作这么好,你是抄的,你如果说你不是抄的,拿出证明来!”我反抗也无从反抗起,委屈的哭了一场。小孩时的多少事情,现在几乎都忘了,唯独这次所受的委屈,总是记得清清楚楚。

      事情竟然无独有偶,我在大学三年级时,又出现一次类似的事。那是考交流电路的课,有一道最低还是最高功率的问题,教授所讲过的是用微分求最大或最小的方法。我在考试时,竟异想天开在不到一小时中发明了一个用几何作圆,利用切线的关系,很容易找出答案来。

      那一次考试,我又是很得意,却没有想到这一题竟然得了零分,老师说我不会微分。而这个几何方法呢?一定是从别处抄来的。于是我在小学时所受的委屈心理又为之再版一次。

      时光如流水似的过去了,我在美国当教授了,遇到又一次类似的事件,不过我扮演的不是学生了,而是对方的角色。有一个美国学生提出一篇学期论文,当作期末考试。我翻来覆去的看他这篇论文,不仅是风格清新,而且创意满纸,令人不能相信是一大学生之作。我很自然的怀疑他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问题就这么极端:如果是抄来的,只有给不及格;如果不是抄来的,那就太好了。我到图书馆查了两天最新到的期刊,看看有无类似的东西,不得要领,于是请教一位同事,问他该怎么办!

      我这位同事对我所提出的问题,倒显得有些惊异。他说:“如果你不能查出你学生是抄来的。你就不能说他是抄来的。你的学生并没有义务去证明他不是抄来的,这是罗马法的精神;文明与野蛮的分际,就在这么细微的差别上。我觉得这是常识,你却觉得这是个问题,好奇怪!”

      听了这一番教训后,我倒没有什么惭愧的感觉,而是想起中国文化中好多好多莫须有与想当然的故事。很多的时候……很多人常把自己的观念想法理所当然的套用在其它人的身上,总觉得别人就是该这么做才是对的,才是正确的,造就了好多的莫须有罪名。把心宽一下吧!没有什么一定是理所当然的

是你会如何呢?【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