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

标签:
杂谈 |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1940年冬天,为避战乱,李嘉诚的父母带领全家投靠舅父庄静庵。庄家算得上香港华人社会的富裕人家,庄家的一切,都使来自贫穷老家的李嘉诚感到新奇和拘束。
11岁的李嘉诚,认识了小他4岁的表妹庄月明。月明是庄家的长女,父母视她为掌上明珠,对她呵护备至。月明从小娇生惯养,伶俐可爱,她那时已是教会办的英文书院的学生。身穿一套崭新的校服。
出身富家名门的月明,一点也不嫌弃穷表哥嘉诚。李嘉诚随家经过十多天长途跋涉,加之原来就营养不良,来舅父家时瘦得像柴棍,在舅父家吃饭,难免现出“食鬼相”。李嘉诚母亲曾与潮州老乡谈到过,月明那时天天都要送吃的给阿诚,弄得阿诚很不好意思。李嘉诚父亲给儿子讲“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李嘉诚才坚决不受表妹的馈赠。
李嘉诚初来香港,先父明智地发现香港是一个金钱至上的商业社会,于是告诫李嘉诚,要在香港生存下去,就要学做香港人。而要与香港社会融为一体,第一步就是要过语言关,改掉潮汕口音,学好广州话。从此月明就成了李嘉诚的广州话老师。表妹用心教,表哥认真学,不久,李嘉诚便能用广州话与香港人交流了,月明十分高兴。李嘉诚也发挥自己的长处,教月明学习中国古典诗词。
爱情的力量,锻造出辉煌
1943年,李嘉诚父亲去世。从此,表哥表妹走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
庄月明一直家境宽裕,深得父亲宠爱。庄静庵是个具有新思想的商人,重视子女教育。更加之庄月明聪明好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英华女校,随即考入香港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又北渡东瀛,留学于日本明治大学。
青少年时代的庄月明,一帆风顺。人生的道路上,开满鲜花,阳光明媚。
而表哥的人生之路,却是那么坎坷,充满磨难。父亲临终时把李嘉诚叫到床前,轻声告诫道:“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时莫灰心,得意时莫忘形。”15岁的李嘉诚坚定地点了点头,父亲才放心地闭上了眼睛。尽管舅舅表示要资助李家,不过,他仍然没有让李嘉诚进他的公司。李嘉诚明白没有人可以帮助他,倔强的他决定中止学业,打工挣钱,以嫩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李嘉诚踏上谋生路后,不管是当茶楼的堂倌、还是当钟表公司的学徒,月明对李嘉诚都是一往情深,她在精神上对李嘉诚的慰藉和支持,鼓舞着李嘉诚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1950年,22岁的李嘉诚在筲箕湾创办了长江塑胶厂。“长江”取“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之意,足见李嘉诚的雄心壮志。月明更加欣赏表哥,并为他感到自豪。
办厂初期,曾经出过质量事故,李嘉诚再一次体会到了世态炎凉。危难之中,不变的是庄月明对表哥的一片赤诚之心。爱情的力量,将历经磨难的李嘉诚锻造成不屈的男子汉。
1955年,长江塑胶厂终于出现了转机,产销渐入佳境。1957年,李嘉诚到意大利考察,回港后率先推出塑胶花,随即成为热销产品。不久,他又积极开拓世界市场,很快就成为了“塑胶花大王”。
有情人终成眷属
李嘉诚已经事业有成,他与庄月明的爱情也本该瓜熟蒂落,但好事多磨,若按世俗的眼光,他们并不门当户对。月明出身富贵名门,受过高等教育,才貌双全;而李嘉诚出身寒微,只读过初中,虽然事业初成,但将来怎样还是未知数。而庄静庵和李嘉诚母亲庄碧琴也表示反对。
转眼到了1963年,李嘉诚已经35岁,月明也已经31岁,他们对爱情的执着和真诚终于感动了庄静庵夫妇和庄碧琴,同时李嘉诚在商业上创造的奇迹也越来越让庄静庵感到惊奇,他们终于同意两人结婚。在一片祝福声中,李嘉诚牵着庄月明的手,幸福地踏上了红地毯。为了让爱妻住得舒适,李嘉诚斥资63万港元买下一幢花园洋房,这就是李嘉诚现在仍然居住的深水弯道79号3层住宅。当时李嘉诚并不算大富豪,一下子拿出63万港元很不容易,所以有人说,这是他送给妻子的最好礼物。婚后,庄月明加入长江工业公司,她流利的英语和日语,谦和勤勉的作风,深得同事的尊敬。
1964年8月和1966年11月,李泽鉅和李泽楷兄弟相继出生,庄月明渐渐退居幕后,相夫教子,孝敬家婆。在她的悉心教导下,李泽鉅、李泽楷兄弟均勤奋好学,先后赴美国大学深造。
1972年11月,“长江实业”上市,这是李嘉诚事业上的重大转折点。庄月明出任执行董事,是公司决策层的核心人物之一,李嘉诚不少石破天惊的决策,均蕴含了庄月明的智慧和心血。但庄月明在公众面前始终保持低调,她很少露面,也不接受记者采访。所以人们在谈论李嘉诚的“超人”业绩时,很少会提到庄月明。其实如果李嘉诚的生命中没有庄月明,真不知他会变得怎样。
一生只爱你一人
进入20世纪80年代,李嘉诚的事业如日中天。庄月明别无所求,丈夫事业成功就是她最大的心愿。
某周刊曾放言,愿以40万港元买女明星与李嘉诚合照。悬赏多年,至今仍无所获。
何鸿是主人,又与娱乐圈的靓女稔熟,见这位明星到贺,顿时笑得见眉不见眼,趋前迎接。可是,当他拉着明星的手,回过头来准备向李嘉诚介绍时,李嘉诚早就脚踏风火轮,不见了踪影。港人都知道李嘉诚心意已定,所以至今竟无人向他提及续弦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