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端午节的内容很丰富吃粽子、划龙船、挂艾叶菖蒲、佩香袋、饮雄黄酒、孩子额头画王字,等等……
重拾粽子话题。关于粽子最早的记载是1600年钱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土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于是以讹传讹,相沿成俗。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粽子并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说法很多,最让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说,就是50万年前发明用火熟食时,为了适口,用树叶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剥叶而食,这虽不叫它粽子,却已有粽子的雏形。经过40万年的春秋更迭,进入石烹时代,先人们已经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垫兽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烧烫的石子使水沸腾,煨煮用植物叶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这就更像现在的粽子。但一说用于祭祖;又说为了纪念屈原殉难,两者说法都有道理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