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书散议(十)

(2013-06-28 15:10:03)
标签:

杂谈

学书散议(十)
  4、楷书为中国文字的标准化书写建立了法则

现在我们用毛笔练习写字基本上都是从楷书学起,这是因为楷书字体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的字形和笔顺是完全一致的,故而不会因为对字的辨认而发生困难,从而影响对用笔的掌握。那么从什么时候楷书成为我们今天书写起步的模式?楷书的创世人是否也有象仓颉、李斯、程邈等人的假托者?楷书的问世原因是什么?下面把各位方家观点稍作梳理,作一粗略的介绍。

那么为什么把欧、颜、柳、赵等唐代书法家所写的字称之为楷书,比较一致的说法就是:楷书之“楷”者,法也,式也,模也,就是书写的标准法则。关于楷书的首创者,众说不一。因为自魏、晋、南北朝,几百年来的文字,是隶书中的八分与楷书笔意错杂时期。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由东汉王次仲所创。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而得名。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现存实物中,只有曹魏时期钟繇的“贺克捷表”的法度可称为楷书之祖。钟繇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楷书书法家。楷书也叫真书、正书,它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沿用至今。楷书是由隶书经过长期演变慢慢蜕化出来的,在它成为一种新字体的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或多或少地带有隶书的意味,所以楷书在历史上也被称为隶书今隶。楷书与它的母体隶书相比,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 彻底摆脱了篆书的影响,构形单一。隶书以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从篆书的严密束缚中解放出来后,又出现了构形自由、同字可得异形的倾向。不少字既有因承篆书、略带篆意的构形,又有解散篆体、重新结构的构形,例如曹字,在汉隶中就有“ ”“ ”“ ”三种写法,之字有“ ”“ ”两种写法。隶书中繁简字也有很多,如善字,既作“ ”,又省作“ ”;泽字既作“ ”,又省作“ ”等。这种异构字多则又同时流行的现象,无疑是对汉字规范化、标准化的反动。(限于技术问题“”中的字无法列出,请见谅。)楷书流行之后,在摈弃带有篆书意味而不便书写的隶书构形的同时,也尽力排斥这种构形自由化的倾向,每个字的构形尽可能单一化。唐人作的《干禄字书》之类,做的正是楷书标准化的工作。不过话说回来,正是由于隶书字体构形自由、同字可得异形的倾向才使我们现代书家在完成其书法作品时获得了许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第二, 点画形态比隶书丰富。楷书不仅比隶书增加了斜勾(隶书用波磔)、挑(隶书是横画斜写)、折(隶书是横画与竖画的自然结合)等基本点画,而且每种基本点画的个性特征都比隶书鲜明。隶书除了波磔、掠、点具有较为突出的特点之外,其他和画(如横、竖)都依然不同程度地沿用着篆书的线条形成,只不过是把篆书的线条形态,可以充分利用毛笔富于弹怀、能粗能细、能方能圆的演变过程看,写出品式众多、情状各异的点画形态来。所以从字体的演变过程来看,虽然隶书的开成是汉字由条线结构一变而成点画结构的标志,但是汉字点画结构的典型字体,不是隶书而是楷书。

     因此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两晋南北朝是楷书发展的勃兴时期,王羲之楷书为其代表之一。王羲之楷书的特点是古质含蓄,端庄静逸,丰润劲健,作品主要有《乐毅论》、《曹娥碑》、《东方朔画赞》等

以魏楷为代表,北朝书法的勃兴是楷书兴旺的标志。其质朴雄强的艺术风格,与南方的秀丽典雅,双峰对峙。较著名的有《龙门二十品》、《嵩高灵庙碑》、《张玄墓志铭》、《郑文公碑》、《张猛龙碑》、《崔敬墓志铭》等。

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面,隋有碑版遗世,多为真书,分四种风格:平正淳和,如丁道护的《启法寺碑》等;峻严方饬,如《董美人墓志铭》等;深厚圆劲,如《信行禅师塔铭》等;秀朗细挺,如《龙藏寺碑》等。

唐初,国力强盛,书法从六朝遗法中蝉脱而出。总特点结构严谨整洁,故后代论书有“唐重间架”之说,一时尊为“翰墨之冠”。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五代、宋、元、明、清是楷书式微期。书家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未能突破晋唐楷书已有的格局。但也有一些大家:宋朝赵孟頫力追二王,结体秀美,笔画圆润,外见温文典雅,内寓刚劲遒丽,代表作品有;《妙严寺记》、《福神观记》、《胆巴碑》、《三门记》、《仇锷碑》等等。 明代文徵明,他的著名小楷作品有:《千字文》、《离骚经》、《月赋》、《雪赋》。 清代赵之谦,他的楷书笔力浑厚,结体安稳,专习北碑,经过他的努力,涤除了北碑中的霸悍之气,创立了清新拔俗,自成一家面目的书体。他的作品有《南唐集字》、《悲庵剩墨》(书画合集共十册)。

近现代的书家没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字体,但绝不是没有能超越前人的书家,只是当代人见仁见智意见未能统一,因此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在这里就以上所引述的各种资料,作一简单小结。

我们现在的书法艺术是以我们老祖宗所创造的汉字为创作空间的一门独有的艺术形式,汉字尽管历经几千年,字形又几度变化,但它却始终是一脉相承。历史上曾经作为官方通行的字体,并没有因为政权的更替而消失。致使汉字不仅作为一种信息的载体流传至今,而且作为一种艺术的形式也保留至今,不能不说是我们历代知识分子对世界文明史做出的一项巨大贡献。究其原因,依在下愚见,实是汉字的各种字体,它们的出现并非是割裂的、孤立的现象,而是后一种字体的通用,在前一种字体的通用时期已经孕育诞生了,它的诞生实际上宣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们现在所崇尚的各位知名或不知名的书家,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2016年01月08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