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书散议(九)

(2013-06-21 17:01:27)
标签:

杂谈

学书散议(九)

楚汉相争的结果,最终以刘邦的胜利,项羽的失败而结束了秦末的战乱,建立了统一的汉王朝。刘汉王朝建国之初在经济、法律、政治制度等方面,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的体制,如:汉仍以秦书八体授童、课官吏。但汉文化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受楚风的影响浓重。一些学者认为:由于推翻秦朝建立汉王朝的一部分基本力量是从楚地而来,当然也就把南方楚文化带到了北方,从而在先秦北国深沉的理性精神中融人了生机活泼的浪漫情怀,这在东汉早中期的艺术表现中尤为突出。邓以蛰先生曾经指出:故凡秦之文献,虽至始皇力求变革,终属于周之系统也。至汉则焕然一新,迥然与周异趣者,孰使之然?吾敢断言其受楚风之影响无疑。汉赋源于楚骚,汉画亦莫不源于楚风也。何谓楚风,即别于三代之严格图案式,而为气韵生动之作风也。(《辛巳病余录》)事实也确如此,我们在西汉早中期的马王堆帛书(它出土于楚的故地长沙)和依旧出土于古楚中心地带的湖北江陵张家山《律令》简、山东银雀山出土的《孙膑兵法》简看到了那些字形大小不定、欹侧奔放、笔画生动,线条左右飘逸如吴带当风的浓郁浪漫的楚风。这种现象,正表明先贤关于秦承周,而汉承楚的文化脉络的思路是很有道理的。

但汉代的刘家王朝毕竟一统了天下,即使在楚地,毕竟也还是汉王朝的天下,汉的官方统治意志便不可能无所作为。楚地的文化也会烙上汉王朝印记,我们的从湖北张家山汉简《阖庐》里看到了一种非常的意义的现象:《阖庐》甲笔画轻提重按,长短不拘,左右飘曳如浪漫楚风;《阖庐》乙却与甲明显不出自一人之手,它的风格酷似秦简,它可能出自旧时属秦的作者之手,又可能出自全盘接受了秦制的汉人之手。偶然的,个别的文化现象在文化史上是时常出现的,只要我们不回避,不视而不见,而去认真地分析它,也是不难找出这种现象产生的根由的。

我们对隶书的问世作了一个概要的叙述以后,再来对它的伴生字体章草作一点介绍。现在许多学者都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先前的金文发展到石鼓文后,一方面走向绝对的精整——小篆问世,另一方面就背道而驰向草化方向发展——草篆产生了。草篆便是早期的隶书,当它发展为成熟的隶书之后,依旧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走向规整化——东汉后期典型的规范的隶书产生;一是走向草化——草隶出现。草隶便是草书的先声——章草。

章草,其名称的由来有若干种说法,各有其根据和道理,兹列之:1、史游作草书《急就章》(本名《急就篇》),后来省略“急就”二字,但呼作“章”;2、因汉章帝喜好这种书体,并命杜度等奏事用之,故得名,正如唐韦续《纂五十六种书》云“章草书,汉齐相杜伯度援藁所作,因章帝所好,名焉”;3、此种书体,专用以上事章奏,因以得名;4、取“章程书”词意,指此书体草法规范化、法则化、程式化。唐张怀瓘《书断》:“王愔云:‘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之,汉俗简惰,渐以行之是也。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章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如流水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章草即隶书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张怀瓘的话,勾勒了章草的来龙去脉,并给章草书的书写特性给了定义。一般认为作为隶书之捷、今草之源的章草书,成熟于东汉。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后世的所有书体,如今草、楷书、行书等,几乎全部孕育于这一时期,这可从出土的大批简书和砖刻中得以见证。
  
书写章草的代表书家有史游、皇象、索靖等。代表作有史游《急就章》和张芝《八月帖》、《秋凉平善帖》等。 后世草书,即今草(小草),源于章草。《书断》言:“草书者,后汉张伯英所创。学崔(瑗)、杜(度)之法,变成今草。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世称‘一笔书’者,起自张伯英,即此也。”章草字字独立,长于横向行间的呼应,今草则字间连属,上下一气,更注有了后世狂草书意的胚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