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少讲话,多做事”

(2010-02-23 16:13:58)
标签:

杂谈

关于“少讲话,多做事”

苏州人讲话不觉自己老,只见孩子长。随着光阴的流逝,在不知不觉的过程当中,他们已经大学毕业到了该参加工作的年龄了。在目前的情况下,要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确实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经过一番努力,终于落实了,于是大家都来祝贺。当然作为长辈,除了恭贺和勉励之外,大家免不了要谆谆教导一番。要和同事们搞好团结、要听领导的话、要勤奋……等等,其中一位长辈的讲话,我觉得十分耳熟,就是:“多做事、少讲话”。曾记何时,我们也曾有过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时候,在即将毕业之际,都会拿出自己的笔记本,请同窗留下互相之间的临别赠言。同学之间除了一些老学究会非常认真地写下一些饱含哲理的箴言以外,大都是幽默、调侃之词。我曾记得有位仁兄的留言是这样的:“多吃饭、少讲话。多吃饭身体健康,少讲话免除祸灾。”

那么,为什么两者之间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呢?这和人际关系的不同有关,前者是长幼关系,而后者是平行关系。长幼关系之间就显得比较严肃,而平行关系之间就体现出相互间的轻松和亲密。因为严肃,所以就必须拿出一副长者的面孔,对晚辈开导教育一番。但晚辈是否就完全听进去了呢?或者即使是听进去了,他是否就会按照你的要求去实行呢?我想根据各自的成长经历,大家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依本人愚见,大多数的青年人,对那些无关痛痒的所谓教导,往往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那些生性叛逆者,有时还会做出一些让长者难堪的非理性行为来。但大多数的孩子,一般都会表现得非常诚恳,而有些乖巧的孩子,则更是会把你哄得团团转。假如这些孩子中有那么一个两个,在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可能有一些人会把他的成长归结于自己的教导有方而沾沾自喜。但我想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有影响各自成长的外因和内因,绝非一人之力。有这么一位长者,在他亲戚的孩子走上工作岗位之际,曾送与他一个字:“度”。这一个“度”字,如果一个人能真正参透里面所蕴涵的深刻哲理,那将是会终身收益。可反观他自己一辈子工作兢兢业业、小心谨慎,终了虽不能说是碌碌无为,却也是无甚建树。究其原因,实是他自己虽然心中明白在处理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同事之间的关系、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关系等,要在方方面面去把握好这个“度”,但却在行为上无有真正地去践行。虽然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要让他人去实行的,自己却不能很好地去践行,苏州人有句话:“有嘴说别人,无嘴说自己”,那么这种教育实在是苍白无力的。联想起社会上有些人在教育别人时是振振有词,自己背地里却尽干些偷鸡摸狗的事情,或是斤斤计较于自己的既得利益,更是有损于这一群体的光辉形象。而且这种说与做之间的落差越大,其对这个组织的危害性就越大。

再说一件事,有这么一位领导临到晚年却晚节不保,因为贪污而被捕,由于数额不大而被判缓刑执行。但他对此却始终是觉得有人在搞他,因此就到处宣称自己不再相信任何人,自己只相信上帝。我听说之后,觉得实在是有点匪夷所思,一个人在位时坚信了一辈子的信条,为什么在自己遭受了一点挫折之后,就轻易地予以放弃,而不去认真地检查一下自己的主观原因呢?那么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他一辈子都在说假话。一辈子所给予他人的教育,只是要求别人去实行,而对自己是没有任何的约束力。于是我记起了这么几句话:“教育不是万能的”,“行动是无声的命令”,“上梁不正下梁歪”。看来“多做事,少讲话”并不只是对年轻人的要求,而是适合任何一个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