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门槛
(2010-02-09 10:32:35)
标签:
杂谈 |
浅议门槛
门槛就是旧式建筑门框下面横着的那根用木头(也有用石头)做的槛,但门槛好像是我国建筑的特有现象(恕本人阅历短浅,没有周游过世界,在此妄言),那为什么我们的老祖宗在建造房屋(包括宫殿、寺院等)时,要横这么一根在现在看来是毫无用处的木头呢?(现代建筑似乎都没有门槛,再次妄言)他又起源于何时呢?闲暇时的一个感触引发了自己的兴趣,于是在网上遍查各位方家的高见,结果却并未能释去我心中的疑问。鲁迅先生的小说《祥林嫂》是大家熟知的故事,看完这则故事就明白了捐门槛的这种悲剧,在当今是不会再发生了。因为门槛终究是门槛,它不可能成为人的替身。当然也还是有真学问的,给我讲述了古人对门槛的各种不同叫法,在此就不再引述。综合这些方家的说法,门槛的本意是挡雨水或者是用来区分屋里和屋外的,在我看来好像并非如此。要说是用来挡雨水,对那些深宅大院的高门槛似乎还可以说说,对于那些小老百姓的简陋小屋的矮门槛来讲实在是不起作用。要说是区分屋里屋外,更不着边际。为什么同样是横在门上的门楣,人们不把它作为区分屋里屋外的东西呢?于是就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一点看法。我认为它是起了一个防止他人误闯或者延迟他人进出自己房屋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认为门槛就好像大门上的锁一样,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中国向来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度,上到君主大臣,下到黎民百姓,都有串门访客的时候。如果是你偶然到他人家中拜访,主人家难免会有诸如衣冠不整、屋舍狼籍等状况。到了门口遇到一道坎,就马上会迟滞一下你的脚步,问一声“有人在家吗?”这就可以让主人有一个稍事收拾的准备时间,整整衣冠、打扫一下凌乱的屋子等,以不至于怠慢了客人。在古代又没有电话可以事先联系,百姓家又不可能用得起起通报作用的门公,可以让主人可以有所准备,因此这道坎起了一个提示的作用,以免引起主客双方的尴尬。其次门槛还可以防小贼,为什么这么呢?你想一个小贼偷了人家的东西后的首要事情就是赶紧要逃跑,遇到门槛就不如在平地跑起来那么快,就会给主人家逮小贼赢得宝贵的时间。注意!我在这里说的是小贼,不是大盗,那些杀人越货的江洋大盗,别说是门槛,就是高墙也是挡他不住的。那么为什么门槛有高有低,越是深宅大院、或者是寺观、庙宇门槛越高呢?我想原因是多种的,先来说寺观、庙宇,那里是供奉神像的地方,当然其神圣性是不容冒犯的。有了一道高门槛,就在第一时间给人造就了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影像。那么那些宫廷内院、大臣府邸以及富商地主的深宅大院,有了这么一道高门槛,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就显示了这些府宅主人显赫的地位,既有让人羡慕的象征,又有让人望而却步的作用。
依在下愚见,先祖为门设槛的象征意义要大于实际意义。我们看到自从有了门槛,它的引申义无论是在古代或是在当今,在人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倒是被广泛地应用,不管是在什么领域,只要是我们不能轻轻松松就可以得到的,或者是不能轻轻松松跨越的,就被认为是设立了一道门槛。这道无形的门槛,挡住了无数人继续前进的脚步,也压垮了无数人的身骨。是迫于无奈还是其他原因,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管是有能力的还是没能力的,都在竭尽全力去跨越自己所想要要跨越的门槛。因为在这道无形的门槛里面,实在有许多令人羡慕和向往的东西。在古代科举制度对读书人来讲就是一道门槛,读书人要想书包翻身进入仕途,你就得去过考试这道门槛。如果你想要高中状元,那么你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来过殿试这道门槛。一旦你跨越了这道门槛,什么光宗耀祖、荣华富贵、封妻荫子,读书的一切梦想就全部实现了。在当今社会中,能成为你前进道路上的门槛,实在是五花八门、枚不胜举。汇总起来一句话就是:凡是你想得到的东西,想要实现的梦想,想要实施的工作计划,如果它们是掌握在他人手里,而不是在自己手里,那么它就是你的门槛。
所谓槛即坎也,在人的一生当中,一帆风顺只是存于心中的良好愿望,在实际生活道路上谁都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大家把它叫做必须过的槛(坎)。有些则是人自己给自己设置的槛,如什么“三十三,乱刀斩”,还有所谓本命年的说法,据说本命年里人多灾多难,日子过得要分外小心。扎根红腰带以辟邪,是为了迈过这“槛儿”。也有将73岁84岁说成是老年人的“槛儿”,所谓“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其实这些这些都不是槛,而是人们为了舒缓自己心理压力的一种手段,要是真的发生了一些什么,就把它解释为本应发生的事情,有一点宿命论的味道。我所说的门槛,就是人为地在你前进的道路上所设置的一个障碍。这里我把世上形形色色的门槛分为两种,一种叫做政策性门槛,另一种叫做权力性门槛。
什么是政策性门槛呢?就是你想要达到某一个自己所设想的目标,必须要符合现行政策的规定,这样你就取得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资格,所以也可以将它叫做资格性门槛。举一个例子,比如你想要成为博士生导师,那么现在的政策规定,你自己必须要取得博士学位,而且要有教授的身份。但当你符合了这些个规定,是否就一定能成为博导呢?未必,因为还会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制约。诸如学科的需要,博导的职数等因素。但如果你连前面的条件都不能满足,就是当博导的基本资格都没有,后面的一切就无从谈起。在现实生活当中大多属于这一类门槛,比如农民工要享受同城待遇,前提是要取得城市户口;某些岗位的招聘对象必须具有相应的学历等等,大家在生活当中都会遇到和自己相关的政策性门槛,在此不可能一一列举。
权力性门槛,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碰到,而有些人却在人生的道路上可能会不止碰到一次。我在这里说一件事情,大家就会明白着权力性门槛的特征了。有一个孩子,写作水平(在他那个年龄段)不说很高,但绝不是很差。不知什么原因,就是不招他那个语文老师的喜欢。因此他写的作文每次都成绩平平,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他作文成绩不佳的状态。直到高考他的语文成绩出人意料地名列前茅,大家才似乎发现他的作文水平不像他那位语文老师评价的那样低。这个孩子就是遇到了权力性门槛,因为他作文成绩的评定权掌握在他的语文老师手里,不管这个老师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你都无法逾越这道门槛,要逾越这道门槛的唯一方法就是摆脱他对你的控制。所以跨越权力性门槛的办法,就是摆脱这个权力的控制。不过要强调的是,你所遇到的障碍,确实是来自于你的实际控制者,而不是你个人的原因。现在社会上频繁出现的跳槽现象,(跳槽在过去从一而终的年代是不敢想象的,但眼下跳槽者也不是跳出去就都能如愿的,我劝这些人,反过来检查一下自己)有些是受到经济待遇的诱惑,而有相当一些可能和上面所说的因素有关吧。再如:职务升迁的问题、工作岗位调动的问题、出差某些费用的报销问题以及你对工作的建议能否被采纳等等,这一类权力性的门槛,是我们人生当中最无奈的一道门槛。因为它是无形的,不像政策性门槛那样有着明确的规定,你能看出它的高低,以决定自己究竟是努力一下来跨越这道门槛呢?还是放弃这种努力。这权力性门槛的高低全掌控在这掌权者手里,因此能否跨越这些门槛的主动权完全不在自己手里,于是一个两难问题就摆到了大家的面前:是密切联系群众还是密切联系领导。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宗旨,而密切联系领导是现实的需要,有时候这样的问题似乎并不会发生冲突,但有时候却会成为你人生当中最艰难的抉择。
写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南方人为什么把那些办事精明周到,精打细算,总不会吃亏的人叫做门槛精。北方人往往称这样的人 “猴精、猴精”的,于是有人将猴子英语当中的发音MONKEY联系起来,现在看来是一场天大的误会。人的一生当中总会遇到一些槛,但这些人能在各种门槛的阻挡之中能立于不败之地,可见其是比门槛还要厉害三分,比门槛还要精者当然是门槛精了。
现代人却在大众面对门槛的心理活动中,发现了人们应对门槛的行为方式,并赋予其一个心理学名词,叫做“门槛效应”。心理学家费里德曼(J.L.Freedman)和费雷泽(S.C.Fraser)的一项研究证明,让人们先接受较小的要求,能促使其逐渐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门槛效应”。心理学家查丁奈(R.B.Cialdini)还发现,当人们拒绝接受一个较大的要求后,认知上的不协调会驱使他们建立新的平衡,因而容易接受一个较小的要求。当小要求与大要求有明显联系,且紧跟在大要求之后提出时,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个小要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两害相较取其轻,或者叫做退而求其次。也许这是门槛精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吧。
至于有一个流传于民间的故事:百姓们来到佛面前需要走过一段门槛,门槛是由一条横木做成的。门槛看到有那么多的百姓对佛这样崇敬,心里很不是滋味,它有一日对佛像说:“佛像啊,为什么我们同是木头做的,而你却能受到那么好的待遇,我却每天被那么多人踩来踩去?这未免有点太不公平了!”佛像看了看它,意味深长地说:“虽然我们当初同是木头,但是你只被削了两刀,而我经受了多少雕琢啊。”它告诉我们些什么呢?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就不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了。人们跨越门槛的目的,就是要求得佛的庇佑,门槛则是测度人们求佛的一个精神考验而已。跨越门槛并非是人的最终目的,人的最终目的是跨越门槛以后所期望得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