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话连篇续
(2009-12-01 15:32:09)
标签:
杂谈 |
粗话连篇续
粗话在一般人的理解中,只能出现在粗鄙之人的口中。对于那些知书达理或者是位及人臣的人来说是绝不能见之于自己的口中的。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在2007年第11期的《领导文萃》杂志王国华先生“粗人为何受欢迎”一文中,他列举了李鸿章等一些大家所熟知的一些人物粗话不绝于口的例子,其实在日常生活中间,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每个人都可以举出一大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和我们印象当中错位的情况呢?王国华先生综述了讲粗话的诸多好处。比如可以制造错觉、方便逃避责任、有利于遮羞等等不一而论。
但说粗话终究是一个不文明的行为,在古代都是一个要遭到谴责,甚至要受到处罚的行为。这是一个不知道发生在什么时代的故事,说有一个秀才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地痞,不知是那个地痞喝醉了酒,还是有意要寻衅闹事,只见他拦住了秀才的去路,并且不断地对他进行辱骂。那秀才是被骂得满脸通红,就是不知道该如何脱身,嘴里只会反复讲一句话“有辱斯文”,并引来了一大堆人围观。这时候正好知县大人路过此地,一看有人围观,就命衙役前来打探。等衙役问明白怎么一回事后,就来回复老爷,并请示怎么处理。正当知县大人一边嘴里念叨着“有辱斯文”,一边在心里想着该怎么来处理的时候。不想两边衙役把知县大人嘴里念叨的“有辱斯文”,听作“一勺屎粪”,于是赶紧去找粪坑,舀了一勺大粪劈头就朝地痞浇了下去。以后怎么样了,我们暂且不去管它。看来不管是在什么时代骂人讲粗话,也都是要受到惩罚的。但为什么在民间还流传着“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这样的言语呢?看来在骂人和讲粗话时的对象和语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象李鸿章等骂人的对象一般都是自己的下属,或者是自己的近亲好友。为什么在这样的对象面前他们会一改温文尔雅的常态而频爆粗口呢?因为他们愿意让大家认为他们和大家也是一样的人,从而获得大家对他的一份亲和力。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看看网友们都有那些高见,打开一些网页,没想到大名鼎鼎的梁实秋先生早就对此有过深刻的研究了,为此还专门写过《骂人的艺术》。他认为“ 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不骂人的人。骂人就是有道德观念的意思,因为在骂人的时候,至少在骂人者自己总觉得那人有该骂的地方。何者该骂,何者不该骂,这个抉择的标准,是极道德的。所以根本不骂人,大可不必。骂人是一种发泄感情的方法,尤其是那一种怨怒的感情。想骂人的时候而不骂,时常在身体上弄出毛病,所以想骂人时,骂骂何妨。
但是,骂人是一种高深的学问,不是人人都可以随便试的。有因为骂人挨嘴巴的,有因为骂人吃官司的,有因为骂人反被人骂的,这都是不会骂人的原故。今以研究所得,公诸同好,或可为骂人时之一助乎?”大家如果想在骂人时立于不败之地,就自己去看一下他的这篇文章吧,据说最得这篇文章思想精髓者是我们的台湾学者李敖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