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街小巷 叫卖声声(7)

(2007-04-17 08:11:08)

大街小巷 叫卖声声

(七)

    人们都将那些弹琴水平极差的人比喻成弹棉花的,其实弹棉花在我国早些时候也是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的。现在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以御寒的棉袄、棉裤好像成了北方人的专利品了。在南方取而代之的是羊毛衫、羊绒衫、羽绒服、皮衣等保暖性能好又轻便的服装了。即使是晚上睡觉使用的棉被也逐渐地被轻巧的多孔被所取代,现在所剩下的也就只有床上的垫被了。由于棉花使用时间长了会发硬,故而要重新把它弹松,况且现在弹棉花的手工工艺已逐步被轧棉花机所取代,因此过去到处奔走的弹棉花的工匠,到了现在变成偶尔才能见到的稀罕事了。他们的工具有三件,一把弹棉花的弓,一块压棉花的木板,一个拨弹棉花弓的木锤。弹棉花的活一般需要两个人搭档,特别在制作棉胎完成最后的工序时,需要两人互相配合,把纱线来网住已经弹松的棉花并使之成型。弹棉花的声音虽然单调,但随着嘣、嘣、嘣的声音,棉花在弓弦上四下飞舞,也煞是好看,使平时冷静的小屋也顿时热闹了起来。

     砌街翻阴沟和沟井基本上都是本地农民在农闲的时候出来增加一点收入的临时性工作,因为早些时候各家住户用于排污水的阴沟都是用砖砌成的,由于当时的院落也好,天井也好一般多是用碎砖砌成,经过雨雪天气的侵蚀,容易松动,泥土也随之流入阴沟,引起阴沟堵塞,因此过一段时间需要找人来进行疏通。以后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各家各户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皆由房屋管理部门派人来进行处理,因此这个行当也随之消失。家里有一口井在苏州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自来水没有通道每家每户的时候,居民的生活用水,包括饮用都靠井水。井的优越性很多,井水冬暖夏凉,夏天用井水洗脸能提神,冬天用井水洗衣服不刺手;夏天吃西瓜在井里浸上几个小时,口感十分凉爽,而且不冻牙;吃剩下的菜吊在井水面上可以保持不变质,总之好处多多。但井分为两种,一种是沙井,不管怎么使用,井水永远是清澈的;另一种是泥井,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或者使用频率太高,水容易浑浊,因此就需要请人来将井底的淤泥清掉。清理井底淤泥的活苏州人就称之为沟井,但随着自来水的普及和那些泥井的废弃,沟井也就很少有人问津了。

     最后来说说剃头,剃头从什么时候成为一门手艺,我想大概是从清朝开始的吧。清朝的男人都必须梳辫子,但脑门前的头发是剃清了的。自从辛亥革命以后,男人脑后的那条辫子也随之被革掉了,以后男人的头发,就呈多元化的态势发展了,剃头的概念逐步转变为理发,剃头匠也变成了理发师傅。但发型似乎也成了电影中一些角色的特征,如:梳着中分头的不是特务汉奸,就是地痞流氓;梳着小分头的十有八九是小开;憨厚老实年轻人的头大都为马桶盖(就是界线分明的那种);梳着油光铮亮的西式头(苏州人把它戏称为一碗阳春面)的一般是花花公子;有一阵一些年轻人喜欢留长发,就跟早年那些遗老遗少的拖把头很类似。巴西球星罗纳尔多一次理了一个自以为得计的发型,其实就是我国男孩子小时候的普遍发式——童花头;但过去男人的头一般都剃成光头,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但光头不知什么时候又成为了一种时尚,可能是三十年风水轮流转吧。闻名于世的扬州“七把刀”,剃头刀就是其中的一把。自从有了专业的理发店后,人们理发一般都是上理发店。但解放初期走街穿巷的剃头师傅都有自己固定的老主顾,到一定的时候他们会主动上门来为你剃头,这为一部分年事较高或行动不便的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其实当时的剃头工具十分简单,一把剃刀、一把剪刀、两、三把梳子、一块被刀布和一条围身,组成一个剃头包。其他的所需用品,全用顾主家的。剃光头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一把剃刀在你头上刮过,既要把头发剃下,又不能划破头皮,其功夫没有多年的积累,准保要出洋相,这种情形在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中被诠释得淋漓尽致。同时他们不仅为你剃头,而且还有一些其他的服务项目,如:敲背、捉耳朵等。敲背就是现代的按摩,经过他们捶、捏、推、拿的一番按摩以后,整个人就会感到十分轻松;捉耳朵就是清理耳朵里的耳屎,耳屎多了会影响人的听力,尤其是老年人。因此趁剃头之际,掏一下耳朵也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

     为中老年妇女整理头发的,一般都为近郊的农村妇女。早些时候的妇女,结婚以后就将自己的头发盘成一个发髻。年轻的时候可以自己动手来打理,上了年纪以后就需要依靠别人来帮忙了,因此专为别人梳头的走做(对帮佣的一种称呼)就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求。她们中一些人梳头的水准很高,可以根据对象的发质,头发的多少,地位身份,将她们的头发盘成各种形状,从而变成职业的梳头娘娘。

     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行业正在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忆。如:锯碗、补锅等。有的则为新的形式所取代,如:剃头则由遍布大街小巷的发廊、美发厅、发型工作室来满足各类群体的需求,妇女所用的刨花水也为各种护发用品所取代。但眼下穿梭在大街小巷的身影当中,也增添了一些陌生的足迹。如:保险推销员、家电维修员……等,或许以后还会有一些新的行当出现,那就留待后人来描述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