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小巷
叫卖声声
(四)
那泛品种的收购者,大到居民家的废旧家具,小到废纸、破布,什么旧衣服、旧鞋子、破铁锅、坏铜锁、鸭毛、鹅毛……样样都收。他们肩挑一副箩筐,慢悠悠地在大街小巷走着,边走边喊:“旧货换铜钿”。他们的收购价格一般都很低廉,因此,市民把他们叫做“旧黑心”。但也正是通过这种不等价的交换,使市民家中的赘物获得了再利用的机会。他们将收来的旧家具、旧衣服、旧鞋子经过重新整修后卖出去,将其他的东西卖到专业的废品收购站,从中可以获得一笔收入。
再说修补类,修补类的活大致有:剃头、补锅、锯碗、箍桶、磨刀、沟井、穿棕绑、修阳伞、白铁活、弹棉花、砌街翻阴沟……等。这些身怀独门技术的手艺人,给当时的市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煤气、天然气、电磁等灶具,不要说普通老百姓没见过,就是一般干部的家中也不具备,苏州市民烧饭、做菜使用的都是砖砌的柴灶,或是用泥土烧制的行灶。因此,所使用的锅多为铁锅,使用时间长了,和锅铲经常接触的部位,就会变薄破损。但新置一口锅要花去当时百姓一笔不小的积蓄,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去买新锅的,因此补锅的行业就应运而生。他们的叫喊声十分高亢,“生铁补镬子”的声音几乎可以让整条巷子的人都听到。在补锅的时候,他们先仔细地检查锅的破损情况,在清理干净破损洞口的脏物后将炉子烧旺,然后将一只小坩埚放入炉中,敲几块熟铁片置于坩埚中,待铁片熔化以后,用一只铁耳勺从中掏出一点熔化以后的铁水,放在一块隔热的垫子上(那铁水珠在和垫子上的砻糠灰接触的一刹那,火星四溅十分好看),迅速地送往破损洞口,然后用一根自制的布条,手脚麻利地一抹使那铁水珠和铁锅破损处紧密地吻合在一起,如果破损洞口较大,他会重复几次直到将锅补好。在家中的铁锅出现有漏眼的时候,要及时地进行修补,经过有经验的补锅匠修补的铁锅,非常平伏,如新锅一样。
那干白铁活的工匠,他们招揽生意的动静可要热闹多了,首先是叫喊声就特别长:“洋铅桶(用白铁皮打成的水桶、吊桶)—洋镬子(铝锅)修作。”把白铁皮打成的水桶称之为洋铅桶,把铝锅称之为洋镬子,因为那是泊来品。解放初期,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把许多国外生产的东西称之为洋货,即使是国内生产的也把“洋”字冠于前面。如:把火柴叫做洋火;把铁钉叫做洋钉;把煤油叫做洋油;把以煤油为燃料的照明灯叫做洋灯、洋油手盏;把矿烛叫做洋蜡烛;把搪瓷的饭碗叫洋铁碗;把吃西餐叫开洋荤;连在工作当中捅了较大的漏子也叫做拆洋烂污。因此苏州人把修补铅桶、铝锅的手艺人称为洋铅桶匠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了。其次是他的那副工具挑子也十分别致,他在上面挂了许多小铁片,随着他的步伐发出“哗嚓、哗嚓”的声音,三是他能承揽的活可不仅仅局限于他叫喊声中的铅桶和铝锅,凡是需要焊接的物品,他都可以帮你修补。如:铜的汤婆子(一种冬天用的取暖器),茶缸、脸盆、水壶……等。四是他干活时的声音特别大,不管是换锅底,还是换水桶的搭配、提梁,都需要把它们敲打成型,因此满街都是乒乒乓乓的敲打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