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小吃杂议
(五)
蒸制的点心,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发酵的和半发酵的;两种做法,即:实心的和包馅的。苏州的紧酵馒头(苏州人所谓的馒头和包子跟北方人的叫法正好相反)就是半发酵的,因为它汁多味美而深受顾客欢迎。据说贾三灌汤包子,由于它皮薄汁多而成为西安美食。一次去西安出差,应主人的盛情款待,有幸享受了一下这久负盛名的贾三灌汤包子。不是苏州人“瘌痢头的儿子—自己的好”,吃过后,还是觉得苏州的紧酵馒头、汤包、小笼馒头等要比它强多了。苏州的点心以精致、松软、味美而著称,和北方的馒头(类似苏州的刀切、高脚馒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北方的馒头以消除人的饥饿感为目的,而苏州的馒头以满足人的口感为主。所以北方的馒头大而实,他们曾自豪地宣称,看馒头蒸制的好坏,就是要看馒头能否盛下水。把一个馒头掰开,能吸进一碗水,就是上品。曾经听说过一段逸事:说过去有个山东汉子,因遇天灾而闯关东来到东北某地谋生。他人高马大、膂力过人,一个人能干三个人的活。可是也能吃,由于挣钱不多,所以每天只能喝粥,但也要喝一脸盆,因此常常饱一顿、饥一顿。有一次村里有十来个小伙子要去县城赶集,他也想去,那些小伙子知道他力大无穷,想试试他究竟有多大的力气,因此就和他说,你用一辆大车把我们拉到县城,我们请你吃饭。要是拉不到,我们就白坐车。他一听就满口答应。从他们村到县城有十来里地,还要过三个岗。要说这山东汉子还真有把力气,拉起车就走是一点也不含糊。他一路小跑很快就过了第一个岗,过第二个岗的时候,他体力渐渐有点不支,上坡就有点慢了,到第三个岗的时候,他已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这帮小伙子见状就都纷纷跳下车,这山东汉子一见急了,忙说:“我行的,我行的,大家快上车。”大家说:“不要急,饭我们还是会请你吃的,反正离县城不远了,大家一起走走吧。”到了县城找到饭馆,问他要吃多少,他说是否能让我吃饱,大家说这没问题。他指着那蒸馒头的笼屉说:“给我拿两屉。”北方的一屉馒头是五十个,他一顿能吃一百个,在我们南方人听来简直是天方夜谈,信不信就随你了。
言归正传,还是来说苏州的馒头。苏州人爱吃甜食,因此馒头的馅除了鲜肉以及和各种蔬菜搭配的菜肉馅以外,还有各种甜馅的馒头,如:芝麻、豆沙、玫瑰等馅。但我还是偏爱鲜肉馅的,馒头馅讲究的是鲜美、汁多,取一个刚出笼的馒头咬一口,汤汁顺嘴流下,实在是一种享受。到了秋天螃蟹上市,苏州的蟹粉小笼,更是一绝,其中最精致的包子要数汤包了。有一个笑话,说有个人吃汤包居然烫痛了后背,事情是这样发生的:某人正在吃刚出笼的汤包,忽然看见一个熟人走了进来,他赶紧起来打招呼,可是他忘了手中的筷子上还夹着一个刚咬了一口的汤包,就在他一抬手的时候,那肉汁就滴到了他的后背上。烧卖也是苏州人常用的早点之一,为什么把这种类似于包子的面食称之为烧卖,我查了一下,有这么两种说法:一、乾隆年间诗人杨米人的《都门竹枝词》中有“稍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团”的诗句。由于烧麦形如麦梢上绽开的白花,有人就把它称作“梢麦”,因和烧卖谐音,所以就以烧卖流传下来;二、烧卖也叫“稍卖”,“捎卖”,“稍美”。明末清初时,在呼和浩特旧城大召,有哥俩儿以卖包子为生,后来哥哥娶了媳妇,嫂嫂要求分家,包子店归哥嫂,弟弟在店里打工包包子、卖包子,善良的弟弟除了吃饱以外,再无分文,为增加收入今后娶媳妇,弟弟在包子上炉蒸时,就做了些薄皮开口的“包子”,区分开卖,卖包子的钱给哥哥,稍卖的钱积攒起来,很多人喜欢这个不像包子的包子,取名“捎卖”,实是不得已捎带着卖而已,后来名称演变,向南传播就改叫烧麦了。至于哪个是准确的,我想由于不是做历史考证,随大家自己的理解吧,反正好吃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