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说苏州人
(二)
有两桩历史公案每个老苏州都说得有根有据:一是在外人心目中,太湖就在无锡。但事实上苏州所拥有的太湖水域面积要比无锡多的多,怎么太湖就变成了无锡的专利呢?民间流传:“小小太湖跨三州,苏州、常州和湖州”就是例证。当然无锡所拥有的那太湖一角,也自有特色,也并非空穴来风。其二,口感清香滑爽的莼菜,是太湖的特产,但现在市场上只知西湖莼菜,苏州的特产何时迁移到了杭州,已无从知道。可能有人会说那是你自己的问题,苏州人默认了,反正太湖是自然的造化,况且人家常州和湖州也没在那里说三道四;至于莼菜么,那是老天恩赐给人类的美味,是太湖还是西湖倒是其次的问题了。假如有客来,又适逢莼菜上市季节,苏州人照例是会用新鲜的上等莼菜来招待客人,绝不肯用瓶装的来待客,就是这样厚道。当然不可否认,苏州在历史上长期是一个中小城市,因此也养成了一种适应中小城市生活的习惯。和现在苏州由于飞速而形成的较大城市的规模,从管理和人们的工作、生活理念上都将有一个重新适应的过程。
“谁不说俺家乡好”这种家乡情结每个地方的人都有,但苏州人本土观念尤为甚之,对家乡的依恋胜过任何一个地方的人。拿苏州人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曾经听说有人用:“假如在其他地方有一份工作,可以比你现在多赚一倍的钱,你去不去?”的同样问题,让一个苏州人和一个浙江人来回答。苏州人不假思索地说:“不”,而浙江人会问:“在哪里?”显然这个数字对苏州人背乡离井的诱惑力实在不足抵消苏州人对家乡的眷恋。但苏州这块土地确实是一个十分适合人们居住的地方。苏州古时向来以小桥流水、安逸恬静而闻名于世,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虽同有水城之美,但在笔者看来,两者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又有辽阔的太湖水域,一年四季雨量充沛,而且从历史的记载来看,没有遭遇过大的自然灾害,因此自喻为佛地。以至于养成了苏州人不善于和他人争勇斗狠,不会使用权术,又不愿意动窝的性格。一些外籍士绅,每每在激烈的政治斗争旋涡中,采用隐退的方式来此过安稳生活。这些人虽然脱离了官场的争斗和倾轧,但养尊处优的习惯又使他们不甘心去过山野村夫的生活,而且他们都是饱学之士,还有一点忧国忧民的侠骨衷肠。苏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朴实温和的民风和丰富的物产,正好迎合了这些人的需要,那些外籍士绅选择苏州的理由大概也在于此吧,即所谓大隐隐于市。苏州的园林名甲天下,其成因可能也源于此。除了范仲淹因为想断绝了子孙继续为官的念头,而在苏州城外天平山购置土地、建造家园以外(来源于天平山万笏朝天的传说),苏州的私家花园好像多是外籍士绅建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