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走到今天,已然成为我国年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或者也可以说,春晚已经成为自成一脉的文化。对国人来说,看春晚就跟过年吃饺子一样不可缺少。要是央视不办春晚了,那国人的年真的就没法过了。
2011年春晚已经落幕,观众褒贬不一,这很正常,就跟吃饺子一样,每个人的口味不同,一样的馅儿,同样的咸淡,但有人说好吃,有人说不好吃。好吃不好吃都得吃,春晚也一样,好看不好看都要看。
其实吧,搞春晚的同志们也挺不容易的,早早开始和面、调馅儿,包好后,还要自己先尝几次,直到自认为好吃为止。可即使这样,仍然有人吃饱后,拍着肚子骂娘。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包饺子的人太少,吃饺子的人太多,众口难调啊!
在众口难调的情况下如何能让大多数人满意呢?在咸淡适中、皮薄馅儿多的基础上,最好多整几种馅儿,不要老是猪肉韭菜、羊肉大葱和三鲜馅儿老三样,现在绿豆都能做馅儿了,你整个大蒜馅儿的也没准儿有人喜欢呢!
这只是个比喻,意思是春晚要创新。比如今年的春晚,西单女孩、旭日阳刚、农民工街舞团的节目就很给力,这些草根演员的表演虽略显稚嫩,但犹如清风扑面,让人看得很惬意。创新也不容易,比如:周杰伦演唱歌曲《兰亭序》搭配个花瓶林志玲,本意是节目形式要创新,但林志玲娇滴滴的配白把方文山写的那么美的歌词给毁了。
当然,老三样还是要必须有的,毕竟老代表着传统和传承。比如今年春晚宋祖英的独唱、黄宏、冯巩的小品,让人看着就是舒服。老三洋是要有,但不能光看老字号的招牌,也要保证质量,比如:本山大叔《同桌的你》虽然笑料不少,但此处省略多少个字的词儿让人有看“黄色书”的感觉。我们喜欢雅俗共赏,但太俗了就有点儿让人膈应!
还是回到饺子的话题。大过年的谁家的饺子包的也不少,够吃好几顿、有的甚至够吃好几天。同样的饺子多吃几顿也不烦,填报肚子即可。那么春晚呢?同样的春晚,多看几遍其实也不烦,这几天,春晚在不停地重播,断断续续看了几遍,反正我个人越看越有味儿。
每年过年都要吃饺子,每年过年都要看春晚,什么时候我们都把看春晚当做吃饺子了,那么春晚就不那么难办了。
说道这里,我倒有个创意,何不在春晚搞个包饺子、吃饺子的比赛呢,热热闹闹的、热热乎乎的,我看也未尝不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