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古城辰阳的变迁,说屈原的“夕宿辰阳”

(2014-01-05 16:18:37)
标签:

随笔

杂谈

屈原

分类: 文学

 从古城辰阳的变迁,说屈原的“夕宿辰阳”


                           刘国潜





湘西的文化古城,岂止一个凤凰?凤凰县的历史很短,在辰溪县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不过是小小的一笔。几百年前,凤凰还曾是辰溪县的一个边远小镇。

辰阳即辰溪,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战国春秋前,这里就是一个文化灿烂的地方。从出土的文物考究,就可知道辰阳非一般之地。古时的夜郎国,亦曾属辰阳县管辖。因此,在民间曾有过许多关于“夜郎国”的故事。民间的传本,不能当史料来读。不过,关于辰阳古县的历史变迁,有志记载:春秋战国时,辰阳属楚黔中地,辖湖南西北部至贵州大片土地,从枉渚(常德)到夜郎,沅江流域及其支流等;秦时属黔中郡地;汉置辰陵县,越三年改辰阳县,隶属武陵郡(今常德市)。后县名屡有变更,至隋开皇九年改辰溪县至今。这其间辰阳县的管辖范围与楚国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管辖权在漫漫的缩小、变小……

从有关史料和最近出土的文物及挖掘出的战国群墓分析,辰阳确实有过一段辉煌的过去。早在春秋战国前,辰阳就是一个军事要塞。古老的辰阳,在那时就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多元文化大县了。楚国时的辰阳县所辖面积之大,相当于现在四分之一的湖南省。辰阳县作为楚国西南的大门户,又因锦江和沅江在这里交会,当年这里的繁华可想而知,南来北往的船只木筏在沅江河里穿梭,到了辰阳都要停泊。这里就好比是当今的“马六甲海峡”,有“小南京”之称,十分繁忙与繁华。经济文化空前活跃,政治军事分外重要。以我妄推,楚国时的辰阳不愧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小都会”。按照现代人的说法,所谓“大都会”就是省会以上的城市。那么,辰阳曾作为楚国西南的一个“小都会”也说得过去。因为它的地域之广,人口之多,大大超过了一个县的地域含义。那么在这段历史中,辰阳的存在和变化,为辰阳成为一个文化古城奠定了基础。辰阳作为楚国的一个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集中的偏远大县,其实是一个郡,相当于一个小省,这是很有说服力的。然而,与今天相比,那时的辰阳还是一个比较落后的、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状态。不过,从出土的陶瓷.兵器.油漆等文物看,就是用现代的科技也达不到当时的水平。

楚国地大物博,管辖范围很宽。这个不毛之地,也许在楚王的心中是一个不足挂齿的地方,被其视为云梦泽地。凡一些士大夫、官员们犯了错误就会被流放到此。没想到我们的大诗人屈原也走了背时运,他冒犯了令尹子兰,被顷襄王流放。那天,他从湖北到常德,再到辰阳,写下了著名的《涉江》。诗人把一路的经历和见闻都写在这首短短的诗里,而今人们却对屈原当年的流放作了种种猜想。作为楚国的一位“流亡大臣”,他来辰阳无不就是这样两种情况:一是他始终牵挂着楚国这个边远大县(郡),心中一直放心不下,前来辰阳看看,体察民情;二是他被流放此地,是楚王对他政治上的打击和惩罚,让他在那里安度晚年,不再多事,了此一生。这两种猜想都不无道理,但屈原真正来辰阳的目地,也许不为世人所知,只有他自己清楚。屈原在他的诗中这样写道:“早发枉渚兮,夕宿辰阳。”从本意上说,这句诗充分说明了屈原确确实实来到了辰阳,而且住在了辰阳,他来得是那样的匆忙,那样的悲壮,那样的坚定!大老远的路,早上从枉渚出发,晚上就睡在了他梦里的辰阳。这其间相距几百公里,就是坐快艇也很难到达,更何况是一条慢吞吞的小木筏。可见屈原来辰阳的心情是多么急切,巴望着早早就到了他心中向往已久的地方,哪怕终老病死也心甘情愿!这个“夕”字不就是一天的终结?寓意着一个人的一生的终结吗?本来这是一句很容易理解的话,可是让历来许多文人墨客们费解。现在的中学语 文老师也跟着困惑了,他们觉得不可思义,只得把这两句诗泛泛的理解为这是屈原用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说他乘木筏的速度如何之快,早上从常德的汉寿出发,晚上就到了辰阳。其实不然,这是那些语文老师们迷信了现代的修辞学,片面而狭隘地理解了屈原的诗。这是一个错误的理解,歪曲了屈诗的本意。要知道屈原是一个从不说假话的人,他怎么会夸大他乘木筏之快呢?这岂不是一个自欺欺人的笑话?

今夜读诗,我从这句诗中也许悟出了屈原当年的心情:他一路乘木筏而来,早上从常德的汉寿出发,直奔辰阳。经过几天几夜的跋山涉水,终于在一个黄昏到达了他梦想中的“圣地”——辰阳!这个“宿”字,不就是一个目的地的意思吗?因此,“夕宿辰阳”应该理解为他最终到达了梦中的地方……

岁月流逝,心灵的“圣地”依然如故。从屈原到当今的文人学者,无不都在寻找着自己心中的“灵山圣地”?辰阳作为屈原心中的一座灵山,一块圣地,他一路走得多么艰难而又欢快,他愿一宿长久不醒!这是中国文人的幸还是不幸?两千多年过去了,屈原这一“宿”永远地留在了古老的辰阳!

 

 

                                                                     20044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