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沈从文笔下的“人性”之美

(2013-12-17 01:48:29)
标签:

文学

沈从文

《边城》

杂谈

时评

分类: 文学

   

               沈从文笔下的“人性”之美

                                                  刘国潜

    湘西的美是人文的美,更是人性的美。综观中国现代作家,描写“人性”美的非沈从文莫属。在沈从文笔下最具代表性是《边城》,这篇小说表现了湘西最朴素的人文之美、人性之美。

沈从文出生于湘西凤凰,是湘西的一方水土养育了沈从文。湘西不仅出了一个沈从文,而且还出了很多有血性、有柔情的杰出人物。千百年来,湘西这块沃土孕育了无数个象沈从文一样敦厚、热情、坚韧、赤诚、善良、仁爱的很有“人性”美的湘西人,所以才有了鲜明的湘西人的特点,形成了湘西的民风。然而,这种民风在逐渐的消失。人心在变,民风也在变,这与外界的变化不无相关。“文革”十年,摧毁了无数美好的东西,几乎把人的“人性”都摧毁掉了,自私、贪婪、虚伪、冷漠、凶暴、绝情、麻木、不仁、不义等等,无所不有,也无所不在,而那些美好的“人性”却渐渐远去。这个社会,有很多人除了行尸走肉外,还有什么呢?所以大家又难免不怀念起沈从文,至少在沈从文的作品里能找寻到那些很少的极其珍贵的人性之美和人性之光!

记得吉首大学教授张建永曾说过:“有很多人读《边城》都是误读”。这话千真万确,一点不错。甚至,当下有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作家也是信口雌黄,根本没有读懂沈从文的作品,也没有完全理解《边城》故事人物的内涵,以及湘西的人文、民俗的朴素之美的价值所在。要读懂湘西、了解湘西、认识湘西,必须要先读懂沈从文、了解沈从文、认识沈从文。

沈从文在他的《从文小说习作选》序中这样写道:“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试想,在沈从文年轻的那个时代,正处兵荒马乱,湘西也不例外,抢劫杀人时时发生,可大多的湘西人却依然保留着人性的这一道最后的堤坝,这道堤坝就是人类的共同价值:善良与仁爱,同情与关怀,布施与相助!在那战火连天的旧中国,人与人之间那种朴实得让人流泪的柔美的情感,实在是非常可贵!或许,这在当年沈从文看来,湘西确实是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过去的湘西确实如此,而现在的湘西又何如不是这样呢?人文湘西,就是这般魅力四射!虽然一切在变,但不变的就是那唯一的人性的光芒!

人性的美,应该成为我们永远读不完的一本大书。一个当下的青年人不甚喜欢读书,但惹读懂了什么叫人性,那么再去读《边城》相信会是另外的一番感受!其实,《边城》里的翠翠是那个时代湘西女性美的化身,善良、温柔、纯真、朴实、内向,对未来又充满了希望的一个小城镇边的乡下女子,可正是她的这种美丽的东西恰恰在当时的现实中不是很难找到,而是很多人都具有这种美的品质,所以如翠翠、天保、傩送兄弟、翠翠的爷爷(摆渡老人)、过往的商贾行人等等,他们的身上都无不保留着这种朴素的美,或许这种美就是沈从文所要追求的那种文学价值!

沈从文在《边城》的题记中这样写道:“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沈从文所追求的正是这种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和他们的内在的那种朴素的美,也就是人性的美。沈从文终其一身都在追求这种美,在他的很多作品里都不难找到他的这种唯人性美至上的表现。

最近,看到网络上有些教授学人大言不惭地说沈从文《边城》里的翠翠没有掌握自己的命运,说湘西人没有掌握自己的命运,更又说翠翠没有勇气大胆地喊出自己心中的爱等等。我认为这完全是误读,更完全是歪解。沈从文的《边城》要表现的不是这种人物的个性如何叛逆,如何具有当时的“革命性”,而恰恰相反的是大多数普通的湘西人对这种年青一代的“革命党人”的那种激情毫无所动、毫无所感和毫无兴趣,在他的笔下着力张扬的是无限的人性之美。沈从文并不在回避现实,而是在现实里寻找他心中的那种宁静的乡下世界,没有战争,没有尔虞我诈,只有爱与和平。在风平浪静的偏僻乡下小城,这群人物尽管不时不刻经受和饱尝“城头变幻大王旗”的艰难困苦的残酷现实环境,但对战争和革命的热情却不高,甚至厌恶和憎恨。这一切似乎与他们毫无关系一般,却又时时与他们息息相关。这就是现实的无情和有情。这些湘西人大都祈望过着平凡安静的生活,该出远门做生意,就出远门做生意;该过四川跑买卖,就过四川跑买卖;该下沅江拉大货,就下沅江拉大货。这一路上是死是活,全凭运气,但日子必须这样过下去。这不是对世事的麻木,而是生活的一种本能。就是这么一群人,他们的内心无不保持着一种诚实、善良、朴素、坚韧、仁爱的美德。不害人也不坑人,不多要也不多拿,本本分分的做个老实的乡下人。在《边城》的最后部分,翠翠的爷爷逝世了,就是这些老实的乡下人自发的过来帮忙,为翠翠的爷爷入殓,并按当地的风俗为其办了丧事,并请法师做了道场,体体面面的将摆渡老人入土安葬,使死者很有尊严的归去……读到这一段,无不让人感动。这就是人性的美!

或许,这就是沈从文为什么要写他们的原因和动力,许多同代的作家对他的这种创作不为理解,甚至讥讽。其实,沈从文在大都市北平深深的感觉到这种朴素的人性美非常稀少和珍贵。他在《边城》的题记中还留下这样的一段文字,算是他对当时大都市里那些所谓浮躁的知识分子的批判:“至于文艺爱好者呢,他们或是大学生,或是中学生,分布于国内人口较密的都市中,常常很诚实天真的把一部分极可宝贵的时间,来阅读国内新近出版的文学书籍。他们为一些理论家,批评家,聪明出版家,以及习惯于说谎造谣的文坛消息家,通力协作造成一种习气所控制所支配,他们的生活,同时又实在与这个作品所提到的世界相去太远了。他们不需要这种作品,这本书也就并不希望得到他们。”

试想,在当时沈从文可谓是如此孤独。正因为孤独,他才找到了真正的文学是什么的价值取向。大凡孤独者就是大智慧者,也是人性的守卫者。吉首大学的张建永教授还讲了这么一段话:“海明威写战争的小说有好几本,《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但是当你读到了永别了武器之后,你才知道海明威是从人类未来的高度来看待战争。在海明威眼里,没有什么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只要战争就是不正义的,因为最终受到灾害的是人民,受到祸害的也是人民。”

海明威之所讨厌战争,也许就是基于战争对人的摧残和摧毁。战争是要以牺牲人为代价,这是对人类生命的摧残,更是对人性的毁灭!没有了生命,何有人性?没有了人性,又何有世界的良序?沈从文看到了真理的文学价值,所以他着力张扬人性之美,就是要弘扬和传承人类的共同的人文价值观:人性至上!为此,才有了那么多诸如《边城》一样脍炙人口的作品,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大师!

 

 

http://s14/mw690/001nGonoty6F66EFt7fad&690

http://s13/mw690/001nGonoty6F66phssYbc&690



 

 

 

写于2013年12月16日晚至17日1时41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