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太行”——新世纪中国航空的曙光
1999年5月20日,我经历了人生第二次跳伞。在卧床2个月后我终于可以起身下床了,此时我接到了一个会议通知,太行发动机放飞评审会即将在沈阳召开。按道理我的身体不适合去参加这个会议,然而我还是坚持着坐上了飞机,飞到沈阳后我从老专家哪里得到的信息是:对太行发动机首飞信心不足,这毕竟是我们的第一次涡扇发动机试飞,而决策层也对研制团队充满着怀疑,当我来到评审会场,我嗅到了一丝丝悲观情绪,3名专家发完言后终于轮到了我,我说出了以下这些话,我的这段发言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今天我参加“太行”发动机的评审会,见到了这么多令我崇敬的航空界老前辈,心情难以平静,在此我愿意以一名歼十试飞员的身份说几句题外的话。
首先是祝贺。我们的“昆仑”发动机即将完成定型试飞,而“太行”发动机即将首飞,这无疑是新世纪中国航空事业的一缕曙光。在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连续几十年低迷的状况下;在发动机试飞屡遭挫折、极端困难的形势下;在中国航空界急切期盼自己的飞行心脏的重要关头;在发动机人卧薪藏胆、奋力拼搏而又无人喝彩的尴尬境地,FWS—10发动机即将如蛟龙腾起,给世人一个精彩的亮相。在此我愿意加入少数人的行列——为航空发动机人喝彩加油的行列。因为中国的航空发动机事业太需要喝彩声了。
发动机研制的意义我不想多说。应该说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研制出自己的涡喷发动机,并在缺少经验的情况下迅速上一个台阶,完成涡扇发动机的研制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发动机研制的困难程度、复杂程度、风险性要远远高于一种新型飞机的研制。
在这里我想说一说“昆仑”发动机,它所遇到的困难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可以说是九死一生,嚼着眼泪往前走。而我作为一名从试飞生死线上走过来的试飞员,我对“昆仑”发动机怀有最深切的情感,它是我们的心头肉啊!
我们最清楚什么是风险,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过去所遇到的所有的风险,是中国的航空事业必须承担而又无法回避的。我们不要为我们曾经付出的代价而哭泣,我们应该为我们的坚强,为我们曾经战胜所有难以逾越的困难而欢呼。写到这里我哭了,不是为我们的过去,而是为现在依然围绕着发动机人的尴尬的氛围。中国必须走自己的发动机研制道路,自古华山一条道,我们已经别无选择。
说到发动机研制的风险,我说,我们要正视风险。我们不会像一个变态狂那样去欢迎风险,反之,在研制过程中我们要努力规避风险,那就是规避安全的风险,规避技术的风险。安全的风险作为试飞员的体验是最深的,安全的压力不仅仅是飞机、发动机的大件损失,飞行员的人员伤亡的问题,它将大大拖延研制的进度,甚至将一个型号扼杀。而技术风险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实际上如果在技术上我们没有能力攻克难题,或者说在技术上我们自己给自己出难题,研制工作将停滞不前,“昆仑”发动机在研制中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我说了这么多关于风险的问题,但是,归根结底我们要敢于正视风险,而决不能被风险所吓倒,这话不仅仅是对研制者说的,也是对决策者说的,因为中国的航空事业是不允许失败,我们必须往前走,任何的半途而费都是不允许的,再大的风险也要承担。安全的风险我们试飞员都不怕,其他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说了这么多跑题的话,对于本次评审会我要谈一谈我的感觉,是一名试飞员的直觉,那就是临近首飞,发动机技术上的问题暴露得更频繁了,有些问题是致关重要的,例如发动机的地面启动的问题,空中启动的问题,加力接通可靠性不高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必须解决的,即使进度的压力再大也要解决。
发动机进入首飞后将遇到三种困难,一是机件破损的故障,这在首飞阶段是最容易发生的,也是最危险的,因此,防破损的质量监控必须加强。二是失效的问题,如发动机停车,加力接不通,失火等,这些故障主要出现在调整试飞和定型试飞过程中,对于这些问题必须发现一个解决一个,决不能吃夹生饭。第三个问题是性能缺陷,这是使用方即军方最关心的问题,也将直接关系到发动机的声誉,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是技术公关。
“太行”发动机即将首飞了,我想,我们航空发动机人是充满激情的,我盼望“太行”的成功首飞,能为充满激情的航空人献上一份甜蜜的回报。
我的发言结束了,会场上一片哭声,一些老专家们抑制不住冲过来抱着我嚎啕大哭,哭声中蹦出一句话:老徐,谢谢你的支持……